《走近佛教》推荐!!!

手机日志


图片

图文:网络   编辑:老实念佛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
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
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

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
你想知道世界上爲什麽有这麽多人信仰佛教吗?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吗?
你想获得人生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吗?
你并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却不能不了解佛教!
好,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佛教吧!

  缘起

  按:经言:"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引导现代人学佛,并且能够正确介绍净土宗,导归念佛,浅显易懂的初机读物。因爲虽有一些初机读物,但毕竟没有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甚至有的还有违净土宗义;这对於初机来说就是一种误导,过後要转过弯来,需费很大的周折。我们自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希望後来的人少走弯路,能够直入宝所,同归安乐家乡。
  今佛恩居士有心于佛法,编辑了这本学佛笔记,以利初机。我们觉得这本学佛笔记很适合现代人,而且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姑且名之爲《走近佛教》;向佛恩居士约写一篇序言时,下面是他给我们的回复,就作爲本书出版之缘起吧。从中也可看出佛恩居士作爲念佛人,其谦虚无我,唯存报恩之心的风范。
  自序一事,弟子以爲实在不妥。该书算不上弟子所写,只是将读书笔记编辑到一起,因此,若写一篇自序,煞有其事,恐人讥嫌。
  弟子粗鄙懈怠,若论道心,刹那即逝;若论作恶,犹如猛火野兽。如此恶人之名,恐玷辱圣教,更使世人生轻慢之心,使佛教形象受损。
  因此,"自序"、"署名"等,断断不可。
  弟子将编辑笔记的初发心向师父们做一个汇报:一开始接触佛教书籍的时候,有一个想法:把对自己有影响的文字记下来,看看多年以後"境界"有没有进步,当然,免不了把佛法当作知识学问,又夹杂"胜他"之心。听闻本愿之後,深感从前所读、比较有影响的《觉海慈航》、《认识佛教》等,虽然浅近易懂,于接引初机大有贡献,但有关净土教义方面,则尚未把握净土一宗之根本。若将本愿丛书直接推荐给初学的人,又有些艰深,"专业性"太强。联系到自己学佛的过程,先是感触世事的变幻无常,然後逐步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再回归到净土信仰,因此就按照这个顺序组织笔记。
  弟子本心的愿望,是想使所有的人看到这本笔记都能信仰佛法、归心净土,不需要再看别的小册子,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对於引导如我当初一般的社会大衆,或许还有点价值。故今谨遵师命奉上,也籍以聊表报恩之志。

  该书主要摘自:
  《净土三经》
  《观经四帖疏》
  《净宗要义》慧净法师编述
  《念佛感应录》慧净法师编订
  《决定往生集》净宗法师编订
  《净土宗义的探讨》净宗法师
  《西藏生死之书》索甲仁波切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居士

  另外,小部分文字摘自黄念祖居士的《心声录》、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南亭法师的《六道轮回的问题》、木津无庵的《佛教圣典》、于凌波居士的《向知识份子介绍佛教》、徐恒志居士的《学佛是怎麽一回事》以及《法音》所刊魏磊居士的文章等,那则濒死经验摘自赵蔚扬博士的《神秘的生命灵光》。
  有少许文字是弟子添加的,作爲承上啓下之用。

  弟子佛恩合十
  二○○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图片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人类一开始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类,无论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
  在所有的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最急迫的,是关於人类自身之谜:
  "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麽?安心立命之处何在?"
  "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後世?"
  "如果人死後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麽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後的世界,那麽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

  一、生死与无常
  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爲我们生下来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爲虚饰。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畏惧。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
  爲什麽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呢?因爲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平时我们执着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産、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我们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援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无聊的喧闹和琐碎的杂务来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太过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爲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
  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麽问题。"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爲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麽样的情景?
  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脚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人命在呼吸间。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
  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图片

 

  二、死後的世界
  我们生下来便踏上了向死亡行进的路途,陷入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急匆匆追名逐利,最後精疲力尽而不见有何成就,眼前危机重重,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心跟着形体的变化而不居,这样日复一日,糊里糊涂地度过每一天。
  不少人意识到自己的迷惘,开始探索来生的可能性,试图了解生命的整体意义。
  的确,如果我们真的就像自己所说得那麽务实,爲什麽不严肃地反问自己:我真实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关於死後有无续存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回避它、不承认思考过它,它也必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萦绕。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比生活状况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现实问题更爲现实、更爲重要,因爲它是我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自古以来,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来提供。作爲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所有的宗教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
  宗教在揭示生命真相的同时,唤醒人们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生活神圣、终极的意义。
  然而,尽管有这麽多宗教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宇宙之谜一个个被揭开,天文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人类的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於是,宗教贬值,信仰转移於科学与金钱,确认死後永灭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无理由对死後续存与否的问题做出决断,"人死永灭"仍然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学推论,确认其爲真理,与基督教徒确认灵魂不灭爲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爲科学结论。近代、现代的科学巨匠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肤浅,他们对死後有无续存的问题一直持审慎态度。
  最具挑战性的,是古籍记载、民间流传的一些与生死、"灵魂"有关的趣闻,诸如记忆前世、濒死体验、神识脱体等现象,类似的现象遍布世界、超越时域,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相信它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似乎在向我们透露生死之谜的某种资讯。
  平生否定有死後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受临终之苦折磨的时候,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看护他的医生问道:"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这样说着而死去。
  法国着名的无神论者华帝尔,临终时痛苦地挣扎着,最後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啊!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望地叫着死去。
  做恶衆生往往认爲\"死是痛苦的结束"、"没有死後的世界",但临终时,心中的黑暗扩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处有地狱之火,先前那种逞强的心顿时被一吹而散,口中还会发出凄厉的惨叫。

图片 
  三、面对死亡
  死亡是个大迷雾,因爲我们不知道什麽时候死,不知道死後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们。
  对於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别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吗?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爲理所当然的事。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运转,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
  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爲藉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
  如果想挣脱死亡的宰制,绝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我们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受困於终将一死的自己,永远被紧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地生生死死。
  大多数人只是在临终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麽令人悲伤的事情啊!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後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就在当下,我们需要清醒一下,严肃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死去,那该怎麽办?"
  面对死亡的压迫,人们自古就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诸如:"肉体虽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永生于天国的神教信仰,长生不老的追求,家族的传宗接代以及立功、立德、立言而留芳百世,期待精神的永垂不朽,乃至於"生则乐生,死则安死"的自然主义达观态度,还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逃避策略等等,虽然方法各异,其实质都是反抗死亡的威胁。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充满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谜的信心,生前死後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已不被科学和多数人所关注,似乎已被解决或被视爲无关紧要、滞碍社会进步的玄虚问题,但从一些人类学家的眼光来看,通过科技途径力作征服自然的英雄,还是一种出於潜意识深处的对死亡的恐惧而采取的抗拒死亡命运的"移情"手段。科学从物质方面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从细胞深入到了基因,蛋白质合成、无性繁殖、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技术等现代成果,实际上无不是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爲: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都是爲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争。
  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生命轮回、濒死经验等现象的研究,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课题。研究者注意到: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经历濒死经验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会降低,能比较谦卑地接受死亡;追求物质的兴趣会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相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延伸,也容易接受来世的信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亲朋或邻人亡故,这极易触发我们对锺爱自己的长辈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联想到自己亦将必死,进而引向对於人生意义的思考。
  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的真义,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爲死亡未雨绸缪,不必等到受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还茫茫然然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命运和准备死亡的契机,从正面跟死亡接手,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熟悉它,随时想到它,正如一位法师所说的那样:既然不知死亡在哪儿等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乔达弥是生活在佛陀时代的富家少妇,她的儿子一岁左右就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人可以让她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认爲她发疯了。最後,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人能够爲她实行奇迹。
  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面前,说出整个过程。
  佛陀慈悲地听着,然後轻声说:"若要医治这孩子,需要芥子,你到城中要四五粒回来。不过,这种芥子一定得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去要。"
  乔达弥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向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回芥子。"
  "我们家已经有好多人过世了。"那人回答。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子。
  最後她终於发现: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犹如从梦中觉醒,把孩子的尸体抱到墓地,做最後的道别,然後回到佛陀那儿。
  "你带回芥子了吗?"佛陀问道。
  "没有。"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爲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
  佛陀问:"你爲什麽又回来呢?"
  乔达弥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後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麽东西是不死的?"
  佛陀开始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看见他人死
  我心热似火
  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图片 
  第二章   人生实相

  佛经中有一段譬喻,向我们开示人生是什麽: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
  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於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於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
  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麽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图片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麽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爲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爲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   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
  但由於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爲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教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産生厌恶之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佛教完全误解了。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是,死必然会到来。所以,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与死正面对决,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因爲这个原因,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图片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産、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産、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爲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爲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
  以後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爲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图片 
  三、後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爲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爲,在我们死後,必定有"後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爲"後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   (劫:极久远的时间)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   怒、愚痴。産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
  由於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
  由於   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於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我们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
  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後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後生大事的便是佛教。
  但作爲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後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爲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後,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认识佛教通往幸福之门的是我们自己啊!
  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只狐狸看到葡萄园里结满了果实,想到园中美餐一顿,可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於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
  它终於钻进去了!饱餐一顿,心满意足,可是,当它要离开的时候,又钻不出来了,无奈,它只好故技重演,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结果,它出来的时候,肚子还是跟进去时一样。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赤裸裸地诞生,最後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百年三万六千五百日
  其实不过弹指一挥间
图片 
  第三章   娑婆世界

  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
  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後後无终的。
  佛将银河系称爲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
  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回圈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
  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衆生。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

图片 
  一、物质的泛滥
  西方十六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使宗教信仰普遍淡化,宗教失去了几千年来独宰人心的力量,科学代之而起,成爲左右一切的新权威,人类认识的主攻方向转爲通过以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实验等整理感性材料的精密科学方法,从物质方面穷研宇宙,力图征服自然,以增加物质财富。正因如此,人类的社会活动无不是以物质利益爲目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爲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以自己的利益爲中心,缩成各自的圈子,彼此不容,争斗不止,世界充满血腥气息。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几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武装之下的人类可谓节节获胜、战果辉煌:生産力得到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改善,人类似乎已经摆脱了自然的威逼。这使人们一改历来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姿态,而成了自然的主人、改造自然的能者。於是,人们开始惊叹战胜自然的伟大壮举,到处都是对物质文明的赞美之声。有识之士呼吁保护环境,提醒人们"地球只有一个!"但人们陶醉在喜悦的气氛当中,不喜欢这些危机意识。终於,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後,大气、水、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片绿洲变成沙漠,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近年来,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疯牛病、二恶英等给欧洲及世界带来恐慌。
  在这个一切被经济利益所驱动的时代,速成和高效成爲时尚,人爲的因素渗透到一切领域,爲我们的生存带来了隐患。化肥、农药、色素、防腐剂、生长激素、工业废料越来越多地注入我们的食物中,毒化着我们的身体。
  对医疗手段的过分依赖,又使我们逐步丧失了先天的机体调节能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医学界曾乐观地宣布:人类将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彻底消灭传染病。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据医学资料统计,迄今爲止,各类病毒对所有的抗生素均有産生抗体的纪录,而且,病毒基因的变异速度日益加快,这意味着将来的某一天,炎症将可能无药可治。更令人担忧的是,古老的瘟疫,如霍乱、白喉、鼠疫、登革热等死灰复燃,新的瘟神,如爱滋病、莱姆病、军团病、汉塔病、拉沙热、怖露厉等在世界各地像狂风暴雨般向人类袭来。

图片 
  二、精神的荒芜
  现代社会迷恋财富、权力和年轻的激情,提倡机伶而非智慧,颂扬人类才智中最爲肤浅、粗糙和最没有用的层面。现代文明利用一切媒体,从每一个角度袭击我们,在我们周围建立起无法攻破的沈溺环境,声称尊崇生命,实际上是让生命贫瘠得毫无意义可言,虽然不停地喊着让我们幸福,但实际上却阻碍了通往真正喜悦的泉源,物质利益的诱惑和无处不在的竞争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我们拼命地贪求、执着,沈溺於物欲的陷阱,贪婪的心越来越难以满足,最终沦爲金钱的奴隶,完全变成消费机器。迷惑在虚假的希望和野心中,我们梦想着成功的快乐,但实际上,冷酷的现实使我们日益被骄慢、怨恨、嫉妒、恐惧、纷乱、空虚、焦虑的情绪所吞噬。尽管倦意不分白天黑夜地缠绕着我们,但我们还是执着地追赶着现代化的节奏,生活不再幽雅、恬静。白天我们用一种僞装的   脱和自信向人们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晚间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却经常是黑暗和烦恼不堪的。
  我们一向耽於往外求取,以至於无法悉心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内心生命。我们回避精神世界的深层涵义,否定具有永恒、神圣意义的每个观念,我们所受的教育几乎都在告诉我们:除了五官所能认知的世界之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
  幻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成爲文明社会的叛逆者。在世界各地,吸毒、酗酒、色情、暴力、诈骗、青少年犯罪成爲严重的社会问题,报纸对各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我们痛恨人心叵测,我们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人,不断加固着心理防线。我们不感期待别人的帮助,也没有精力帮助别人,只要不被人所害就很满足了。
  我们如同匍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几乎   渴而死,现代文明所给我们的,却是一杯盐水,让我们变得更   渴。我们的心彻底混乱掉了,我们甚至不相信真理确实存在。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因此无止尽地迷失在轮回流转中。

图片 
  三、诸受皆苦
  一个人诞生,烦恼跟着一起诞生。在这苦多乐少的世界里,在这变幻无常的世事中,荣华景象犹如梦幻,痛苦和烦恼伴随着短暂的欢乐而出现。
  释迦牟尼佛称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苦难令人无法忍受,可是衆生偏偏执着不舍。
  佛又将此时的娑婆世界称爲"五浊恶世",说我们这个世界灾难频繁、邪恶猖獗、迷信泛滥、烦恼炽盛、生命短促。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妄图拥有永恒的快乐,时时处处爱惜自我:贪财爲了受用,贪色爲了快乐,贪名爲了荣耀,贪吃爲了滋养,贪睡爲了安逸。但是,这个身体就像一个肥皂泡,任凭怎样去保养它,也终难保全,而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   得快活,搔过之後痛苦即至。佛经中说,贪求爱欲而不知足者,有如举着火把逆风而行,必然会烧到自己。经中还有一个比喻:贪恋世间财色,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
  由於万物生灭无常的本性,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烦恼炽盛苦等等诸苦,确是生命中的根本缺憾。
  所以,如实认知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掌握超越生死轮回之道,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爲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归宿。
  然而,衆生无视无常的存在,沈沦於生死的境界当中,哪里有超越和解脱的智慧?身在苦中,我们只会长叹一声:\"哎,听天由命吧!"
  仔细捉摸,这样一句平常的轻叹,似乎潜藏着我们心灵深处某种特别的东西,蒙胧之中,我们或许相信宇宙间有更高智慧,或有公平主宰,但是因爲世事的纠缠,我们内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却一再搁置下来。

  有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突然有位衣着华丽的美人来访。主人问道:"您是那一位?"美人回答说:"我是给予人们富贵的财神。"主人很高兴地将她请进屋里,殷勤地款待她。
  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来了。主人看时,却是一位衣衫褴褛的丑女人,她说:"我是使人贫穷的瘟神。"主人十分惊恐,想把她赶走。丑女人告诉他:"刚才来的财神是我的姐姐,我们姐妹从未分开过。如果把我赶走,姐姐也会离开的。"
  果然,她走了之後,美丽的财神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幸福就有灾祸,人们只知道追求快乐,不知道快乐的背後隐藏着痛苦。
图片 
  第四章   认识佛教

  人能生存在这个世界着实不易。生活压力无处不在,灾难打击不期而至,我心的堕落令自己厌烦,然而似乎又不得不随波逐流。"难道就这样一直到老?能否摆脱苦恼?如何找到光明?……"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去揭示命运、出离痛苦、超越自我。
  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间,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会走近佛教,尽管险阻重重。

图片 
  一、佛陀出世
  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在地球上教化衆生。有一位生生世世一直在追求真理的护明菩萨,他悲天悯人,刻苦精进,经过漫长时劫的修行,功德即将圆满。
  菩萨观察人间生老病死,诸苦逼迫,衆生造种种恶业,受种种恶果,无法解脱,就发大誓愿,下生人间,向衆生示现成佛之道。
  菩萨投生到迦毗罗卫国,取名乔达摩·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悉达多太子生长在王宫,享尽人间快乐。
  长大後的太子观察衆生的生老病死,感叹世间苦痛,起慈悲之心,经常於树下结坐冥思,试图解开生死的玄妙。
  爲了寻求解除苦恼的方法,太子于十九岁时悄然离开王宫,出家求道。
  太子首先参访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他们的教义和修法,但他发现这些教义无法引导他达到究竟解脱。最後,他决意凭藉内力,自求解脱。
  悉达多太子来到伽耶城外尼连禅河边,示现勤苦精进之行。他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勤苦修行。六年之後,太子年已三十,功德将满,大道将成。
  一日,太子来到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结吉祥草爲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太子于菩提座上出入禅定,圆证神通,降伏魔怨,放大光明,目睹明星,豁然大悟,彻证无上正等正觉,成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
  从此以後,太子就以释迦牟尼佛、世尊、如来、天人师等十种尊号闻名於世。
  世尊观察十方世界,喟然慨叹:
  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意思是:世间一切生命,本来都具有大觉大悟的能力,都具有佛的智慧与功德,只是因爲多生以来的迷惑困扰,抱持自己的想法不放,所以不能亲身证得。
  世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妙,也道尽了宇宙的玄妙,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一切佛法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法门莫不以此爲根本,莫不由此推演而成。
  世尊共说法四十九年,难以计数的衆生因听闻了他的教诲而从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永久的快乐。
  世尊在八十岁时,观世间度缘已尽,教化之事已毕,就舍弃肉身,在拘尸那城外的双树林中涅盘,回到原来不生不灭、永恒、快乐、寂静的境界。

图片 
  二、一代时教
  佛教自世尊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精神生活,它涉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産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古典名着(比如《西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