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后面的故事——郭沫若巧解拆字谜

个人日记


标签: 

文化

  照片后面的故事之二——郭沫若巧解拆字谜

     那年,第一次到了额济纳旗和居延海,非常兴奋,我尽力搜集有关黑河的资料。之前,我从内蒙古大学读书馆花钱复印了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写的《塞上行》(1936年)和著名学者董正钧所著《居延海》(1944年),已经仔细阅读,作了笔记,对弱水下游这一片神秘土地有了初步了解,相对于同行的查勘队其他人来说,我甚至可以做“导游”了。经过几天的考察,除了看过东、西居延海外,还去过了黑城子、破城子等地。旗政府工作人员尽力给我提供了资料。这些资料里,除了地理、水文、历史、经济社会等等方面外,令我很感兴趣的是几本杂志《居延》,那是手工刻写在蜡纸上用油印机印刷的,内容都是介绍当地历史和现状的文章,充满了对额济纳旗的感情和热情,作者大多是旗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我一一阅读并作了笔记,把感兴趣的和有用的记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对我后几年研究黑河规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增添了我对弱水文化的兴趣。

    近日翻阅旧笔记,看到当时的几张照片和记录,有察看破城子和郭沫若巧解拆字谜的记载,颇有趣味。

    关于破城子《破城子纪行》这样记述:

    破城子,达镇西南24公里处(注:达镇,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兰库布镇),为西汉时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寨之长—甲渠侯的官衙,管辖十数个烽燧。西汉时期,同合黎至居延的数百个烽燧一样,频年狼烟,连月举火,系河西走廊特别是酒泉的安危于一身。西汉之后,它默默无闻,被风雨冲刷,为历史剥蚀,风残沙蛀,由高变低,由繁荣变衰落,最后只剩下了今日的大名“破城子”。

障塞为一土坯方形城堡,边长23.3米,城墙厚4~4.5米,残高4,5米。

三十年代初(注:二十世纪),前西部科学考察团在破城子掘获汉简五千余枚,超过了额济纳河两岸采获数目的半数。

一九七二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对破城子进行了全面的发掘。

另据其他材料称:破城子出土汉简一万余枚,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下图是我们一九八二年八月在破城子查勘时低头“寻宝”的情景:

照片后面的故事之二——郭沫若巧解拆字谜

《居延》里记述了一个传说:从孟姜女墓里出土了一片丝帛上发现有下面的残字:

照片后面的故事之二——郭沫若巧解拆字谜

众莫能解,去请教郭沫若,郭老随口吟诗一首:

半夜三更门半开,小姐等到月儿歪。

山高路远无口信,哭断肝肠没人来。

哈哈,似是胡诌,倒也有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