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关于书法,古人是这样理解的!
艺术欣赏
好比下面这张图,看过书法教材的人应该不陌生吧?
这是一张书法教科书的截图,不知道出处,但这种思路很常见。把点画归结为弯弯曲曲形似迷宫的运笔痕迹,而认为是书法的根本运笔原理。估计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受过这种思路的影响,而很不幸,这种思路纯粹是胡扯。
我之所以要恶语相向,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耽误了众人太多的时间,而且可以预见还要引导将来很多人走上这个弯路。尤其是小朋友,亦步亦趋按照着这方式写字,书法将成为苦不堪言的造作刻意,而再也没有书写的乐趣可言。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说这种笔法不对呢?大多数书法教材都是这样写的啊?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啊?
其实很简单,你自己拿着放大镜,去找任何一份古代书法的墨迹仔细观察,都会发现教科书上所讲的行笔方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么写字,古代人早都累死了。赵孟頫号称日数万字,如果按照教科书的写法,估计一天写不了一千个字。古人写字,就像我们当今用键盘输入一样,首先得快!所以,古人用笔,实际上都是很直截的。这种弯弯绕的笔法,是清代以后对于碑刻字迹的误解而已。
初学书法选帖准则
我之所以要恶语相向,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耽误了众人太多的时间,而且可以预见还要引导将来很多人走上这个弯路。尤其是小朋友,亦步亦趋按照着这方式写字,书法将成为苦不堪言的造作刻意,而再也没有书写的乐趣可言。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说这种笔法不对呢?大多数书法教材都是这样写的啊?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啊?
其实很简单,你自己拿着放大镜,去找任何一份古代书法的墨迹仔细观察,都会发现教科书上所讲的行笔方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么写字,古代人早都累死了。赵孟頫号称日数万字,如果按照教科书的写法,估计一天写不了一千个字。古人写字,就像我们当今用键盘输入一样,首先得快!所以,古人用笔,实际上都是很直截的。这种弯弯绕的笔法,是清代以后对于碑刻字迹的误解而已。
初学书法选帖准则
我喜欢上书法,是偶尔从爷爷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当时惊为天人,从此走上书法之路。但现在看来,这个开头有点问题。实际结果是,我学了n年柳体,毫无成就。估计像我这样的人,应该为数不少。所以现在我一看到孩子们还在学柳体作为书法入门,就忍不住摇头叹气。
无论老年还是儿童,很多人像我曾经那样学书不得其门而入,重要原因是——选错了入门字帖。
一般的观念认为,初学书法要选择颜柳欧褚的楷书范本进行临习。我们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学得很像,但这无助于他们实际书法水平的提升。因为现存唐楷范本,大多是碑刻拓片。碑刻拓片虽然好看,但是丢失了太多书写过程的细节,而只剩下完成之后的造型。学习碑刻拓片的结果是,只看到最终的成果,而不理解这个形态的书写过程。那么临得再像,其实也没什么意义,因为离开碑帖,自己仍然不会写字。无他,不理解书写生成过程的缘故。这就如同现在体委的太极拳比赛,样子都很好看,实际上不堪一击,因为不了解这些功架形成的内在原理。
因此,我们建议,初学书法以临习墨迹为宜。从墨迹中,我们才能通过书写细节还原当初的书写动作。掌握了这些动作,才是真正学会了书法。否则,记一肚子书法造型都是没用的,到实战的时候什么都用不上。具体选哪个碑帖做初学,当然还要参考师承和自己的爱好,不过有如下几个原则可以参考:1•当代人的别学;2•碑刻别学;3•正书别学;4•写得好看的别学;5•元代以后的别学。嗯,剩下的也就没啥了。原因略述如下:
1、当代的不学:为什么当代作品不可以作初学书的范本?并非贬低时人。主要是因为时代相近,容易得其造型,很快便能上手。如此以来,难免买椟还珠,忽视其笔法。长此以往,终入邪路。而且,当代人离我们太近,还没有经过时间洗刷,难免鱼龙混杂,初学不宜分辨,所以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2、碑刻不要学:碑刻并非不可学,但那是对高手说的,你看王铎临的阁帖多精彩。因为对高手来说,你给他一块骨头,他就能把筋肉都还原出来,对于初学来说,要抓住筋,也就是发力的脉络。你给初学一堆骨头,他还给你一个骷髅,还是死的。
3、正书别学:篆书、隶书和楷书,都是正书。初学不学正书,学草书啊?这个观点看起来有点离经叛道。正书相当于什么?相当于踢正步,好看啊。但你会教你们家孩子刚走路就踢正步吗?还不是都从连滚带爬、连跑带摔开始?所以初学可以从不太严格的行书开始(千万别学兰亭序啊!)。好比汉简啊,唐代写经啊,唐人行书啊(包括日本三笔三迹都算唐人啦,因为那时候日本是唐朝的粉丝),虽然看起来是接近正书,但里面有很多清晰而规范的运笔牵丝痕迹,所以其实是行书。甚至学草书也成,不是让初学写自叙贴,而是说可以写章草。写章草的好处啊,说也说不完……
4、写得好看字帖的别学:王羲之、赵孟頫之流碰都别碰,貌似选帖的标准越来越离谱了。这好像是家长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选老公千万不要找漂亮的啊!帅哥没有一个好东西!其实孩子根本不听的。如此怪异的标准原因何在呢?是这样的:看起来很漂亮的字,容易使得初学者注意力集中于它的造型,而忽略它的笔法,也就是书写方法。结果呢,字形学得几分像,但笔法毫无进展。最终是临帖是临帖,创作是创作,没有合为一体,那学习半天又是何苦呢?初学啊,要选个比较难看的古人墨迹,只有写下来,才会发现它的内在动作的美感。依照内在的动作去书写,会发现自己写出来的字形竟然比字帖还好看,那就没事偷着乐吧。
5、元代以后的不学:元代以后有很多好作品,为什么不学?是这样的,有些人写得很好,但不适合当老师。好比徐渭、八大之流,要是跟他们学,非得掉水沟里去不可。元代以后的作品虽然精彩,但缺少古典书法的中庸气质,有点现代艺术的“个性”风格。初学者以不留神,学了一堆个性回来,而没有把握到老师的技术内核,那啥用也没有,还不如不学。
初学书法选帖参考清单
只谈原则,对入门之后的人才好理解。对刚刚入门的学书者来说,最好是有个清单。我本人是不喜欢什么阅读清单之类的东西,所以首先声明:此清单仅供参考!
一、楚简墨迹:品种太多了,但大部分出版物既贵且沉,文物出版社的《简帛书法选》是较为轻便的单册,可作入门参考。楚简的好处是,用笔痕迹清晰;难点在于,这是古文字,一般来说不认识,容易忘记字形。
二、汉简墨迹:汉简是汉代出土墨迹作品统称,里面包含了汉代的正书、行书与草书。重庆出版社的一套汉简字帖不错,黑色封面,可作初学参考。因为汉简里面风格太多样,多以难以一一列举。如果从汉简入手,可以先从其中比较率意的作品入手为佳。像是如《仪礼》这样太过于端庄严谨的作品,就不太利于初学。同样,《神乌赋》又太过于飞动,也难以下手。其他大多数作品都是可以临摹的,当然是放大临,因为原作字径不过一公分左右。
三、魏晋写经墨迹:这个资料很多,但是比较零散,出版物不集中,需要自己搜寻一下。其实学书法不一定临很多字,有时候一个残片就足够了。注意我们要学的是写经墨迹,因此王羲之的小楷不要看,不要学!我并非反对王羲之,只是认为刻本超出了初学的理解范围。
四、隋唐写经墨迹:海量!精品有《灵飞经墨迹》、《汉书王莽传墨迹》、《汉书萧望之墨迹》等,同理,放大了临,但也别写太大,三五公分见方吧。
五、隋唐名家墨迹:如智永千字文、欧阳询千字文、陆柬之文赋、藤原行成墨迹、小野道风墨迹都可以,但必须说明这组墨迹难度稍微大一些。
六、元代墨迹:宋人的东西不适合初学,元代的很多书法非常古典,可以参考。如赵孟頫所写章草就可以作为初学参考,但他的大楷初学就算了。
写字姿势浅谈
先不提手上的动作,说一下写字的姿势。因为很多人练字勤奋,结果近视眼、颈椎病随之而来,未免得不偿失。古典书论没提到过这个内容,因为在过去,稍微有教养的人都知道正襟危坐,不像现在到处都是靠椅、沙发,一个个东倒西歪。
什么叫危坐,就是坐在自己脚后跟上。古代中国人的坐姿,请参考现在日本人的坐姿。大家可以试一试,这样腰想不直都做不到。宋代以后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高桌、高椅等等,以前只是矮几席地。但一般人坐着都是不靠椅背的,因此腰也比较直。
我们既然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基本的姿势还是要合乎古法的。
第一,腰要直。薛颠说过:挺腰则气贯四稍,一身抖挺力达九霄。四稍就是四肢的稍节,腰挺直之后,方便手上发力。
第二,肩要沉。肩一僵直,那么身体和上肢的关联就断掉了。同理,肘也要垂。所谓沉肩坠肘,打拳和写字的道理是一致的,都是手上功夫,但都要借助身体的整劲儿。肩既然沉,那么肘就不能张得太开,离肋部还是要稍微近点。
第三,颈要扣。写字的时候,千万别伸着长脖子跟仙鹤似的,下巴要扣进去,把喉咙轻轻锁住。这样,颈椎自然就挺起来了。原理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脖子还是是伸出去或者偏到左边?因为总是想把自己写的字看清楚,生怕写得不像。
写得不像没关系,这是我们独特的理念,至于原理后面会有更多解释,不容易一时说清楚。总之,坐直喽,别趴在纸上。字写得好不好先不说,颈椎不能出问题。
但有些人先天体弱,腰直不起来(我以前就这样),那怎么办?那就要稍微锻炼一下,如什么易筋经、五禽戏之类练筋的运动可以稍微参与一些。
第四,足要平。二郎腿的不要,腿一歪腰也会跟着歪,然后就全歪了。
身子歪了跟写字好坏有关系吗?有。
表面上看写字只是手上的小动作,其实需要整个身体的协调,毕竟身体的经筋是贯通的。写字主要靠筋力,身体不正,经筋运作不通畅,发力受限。发力受限,线条的质量和结字都不会太好。
初学书法毛笔的选择
传统的东方艺术,文字上写的多是最后境界的印证,反倒是关于入门次第的论述很少。结果呢,很多人眼睛盯着最高层,不留神倒在第一阶。写了一辈子没有入门的大有人在,其中关键之一就在于工具使用不当。
如果是在古典时代,工具基本上不用操心,因为制笔造纸造墨的都是内行,随便拿来用就成,只要付得起银子。即便是不好用,你跟制笔的师傅说一下他也能改。但是现在不同了,制笔的人不写字,造纸的就更不用提了,流通环节的商人也半懂不懂。即便超级难用的毛笔,也没处跟人说去,只能怨自己运气不好。于是学书法的人家里都堆了一堆不好用的毛笔,只好寄希望于下次手气好。
于是很多人问:初学书法应该用什么毛笔?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但是我们有简单的答案,仅供初学参考的答案。
第一:不要用羊毫。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初学书法一定要用羊毫,羊毫软,正好可以拿来练笔力。这个观点貌似有理,实际上没有根据。羊毫毛笔是在清中期才盛行的,在此之前大家一直用的硬毫。反倒是用硬毫的时代书法精彩迭出,用了羊毫之后却乏善可陈。再说毛笔软不一定能练出笔力,笔力要靠主动发力来练习,而羊毫太软反而容易养成拖着毛笔走的坏习惯,不利于主动发力习惯的培养。
第二:不要用长锋毛笔。长锋毛笔如果纯用兽毛来做,成本高的吓人,于是商家多用尼龙来替代。尼龙弹性大,但是没有兽毛那么灵活,不利于培养手上的感觉。再说长锋跟羊毫一样,都容易导致拖笔恶习,因此初学力戒长锋羊毫。
第三:不要用尼龙毛笔。现在很多毛笔夹杂了太多尼龙,力道十足但韵味全无。不过普通人也区分不了兽毛和羊毫,这个稍微麻烦一些,不过也有办法。
第四:不要用大毛笔。多大算大?直径超过一厘米的一概不用,原因另述。
第五:初学可用的毛笔都是硬毫,有狼毫、紫毫和鸡毫三种,都可以用。狼毫用的不是大灰狼的粗毛,是北方野生黄鼠狼大尾巴上的细毫。因为原料涨价,好的狼毫毛笔动辄几百上千一支,我们市面上的所谓狼毫大多是尼龙制品。紫毫是野兔的毫毛,比狼毫还要贵重,而且紫毫不耐用,因此一般人更用不起了。
虽然纯粹的狼毫、紫毫很贵,但是也有种毛笔是兼毫,也就是笔锋用好毛料,辅助的用一般毛料或者尼龙。这样成本下来了,而使用起来效果也还成,初学就用这些兼毫吧。最为著名的兼毫是大白云,因为是以羊毫为主的兼毫,所以排除在外。以硬毫为主的兼毫,有七紫三羊之类的,或者狼羊双料(多和谐啊)等等,质量还成,也不贵,适合初学。
在此比较推荐的是鸡毫毛笔,又称小鸿毛或者小红毛,大概以前会计记账多用这种笔。鸡毫毛笔在各种毛笔中最便宜,当然比尼龙毛笔要贵,如果尼龙也算毛的话。其实鸡毫毛笔不全是鸡毫,中间也有几根狼毫,因为用狼毫不多,所以商家也不再用尼龙蒙人,反倒是真材实料。
最后说一下如何鉴别毛笔和尼龙笔:看是看不出来的,除非拿高倍放大镜。兽毛的锋颖是箭锥状的流线型,而尼龙头上一般是针状,或者干脆就是圆柱状。一般来说区别尼龙和兽毛的办法就是用一用,尼龙毛笔刚泡开就劲道十足,而且执拗不听指挥。兽毛毛笔刚泡开的时候非常软,越用越有弹性,虽然有弹性但是柔顺如意。
初学书法用纸须知
一、不要用宣纸
原因:1、太贵,而且越来越贵;2、太大,还得拿回家裁开;3、品种太多,初学不知买哪种好;4、生宣晕染太过多,不适合写精准的小字(为啥不写大字?原因另说);5、熟宣用矾太多,纸张完全不吃墨,不利于培养笔触上的感受。
二、多用竹纸
原因:1、比宣纸便宜,但是手工制作的竹纸比机制的要贵些;2、量足,不用担心断货,竹子年年都新生;3、手工竹纸一般比较小,不用裁剪可以拿来直接用;4、虽然也是竹纸,初学时元书纸一般不要用,质量参差不齐;5、初学一般来说用手工毛边纸就可以。
三、手工毛边纸选择
很多毛边纸是机制的,但会有商家来冒充手工纸。人心不古啊,呵呵,所以不得不多此一举。机制毛边和手工毛边书写效果差别很大,一定要区分。方法如下:1、机制毛边有一面是非常光滑的,而手工毛边两面都不是太光滑;但近来有些机制毛边特地仿了手工毛边的纹理,实在讨厌;2、机制毛边便宜,大概十元左右一刀,而手工毛边至少要十六了;3、手工毛边比较薄,机制毛边比较厚,一般而言;4、手工毛边不均匀,有些地方草浆没化开,有些地方有漏洞或者裂缝,机制毛边很整齐。
四、偶尔可以用皮纸
宣纸之所以会晕化,主要是里面有草,传统造纸都是纯树皮为原料。但是有很多较为“原始”的地区还保留了传统造纸的方式,如云南包普洱的皮纸,西北的枸树皮纸,韩国的高丽纸,日本的和纸等等。这些纯皮纸都挺适合写字,就是贵了点(有些贵了不止一点)。
五、用纺织品也成
有专门用来画画的绢,也可以写字,不过要稍微加工一下,这个以后再说。
不要迷信宣纸,现在用的宣纸是清朝中期以后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历史上大部分优秀书法作品都不是用宣纸写的,反倒是用宣纸没写出几件好作品,这里面比较复杂,初学知道书法不等于在宣纸上写字就成了。
执笔法浅说
执笔是正式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很可惜,书法界至今未就执笔达成一致意见。当前的主流是沈尹默主张的执笔法,这种执笔法来自于清代,但是支持者误认为来自唐代。这种执笔法的主要观点是,手背要同前臂形成直角以垂直于桌面。我本人对此执笔法非常反对,认为沈尹默完全误解了古典书法的执笔方式。
虽然苏轼说把笔无定法,但实际上古典书法的执笔方式有三大原则必须遵守:1、指实;2、掌虚;3、腕平。
初学时指不实,会形成拿手指头乱挑毛笔的恶习,当然高手可以动手指。
掌虚,掌心要有一定空间以利于运笔,如果手背竖起来掌心空间就没了。
腕平的原因在于发挥手腕部经筋的弹性以形成高质量点画,如果竖起手腕那这些筋都锁死了,字就没有灵气。
具体而言,古典书法有两种最常见的执笔法,分别对应于高桌与矮几。
第一种执笔法我简称为“筷子法”,其实就是拿筷子姿势。这个姿势好象是拿钢笔的姿势,其实不是。拿钢笔的笔杆靠在虎口,筷子执笔法笔杆靠在食指第一关节。
这个执笔法跟水平面是倾斜的,所以适合于左手执纸,这样纸和笔基本上是垂直的。汉简,肯定是这么写的。唐代,也基本如此(碑石书丹除外)。宋代,不一定了。明清,高桌盛行,估计这样写的就少了。
唐代传入日本的空海执笔法,就是筷子执笔法的典型,请看空海执笔图:
这样写的一个后果是,可以对着垂直平面写字。唐代士人动辄题壁,因为有此训练的缘故。当代书家有几个敢题壁的?
第二种执笔方式,我是跟典水先生学的,据说传自黄宾虹。因为像是护士扎针,我就简称为“扎针法”吧。扎针法也是三指执笔,跟筷子法不同之处在于:1、执笔更靠近指端;2、虎口更圆;3、笔杆除了指尖没靠头了。
最大的区别是:扎针法的笔杆垂直于水平面。当然耍起来的时候也是摇曳多姿,请看典水的帖子:笔法研究系列(一) ——执笔图。这种写法,明显更适合我们现代人的高桌书写。
然后对比一下两者的异同。
先看一下相通的地方:
首先,发力方式是接近的。但是怎么发力,以后会提到。
其次,拇指都是张开的,所以虎口也都是开的。
再者,掌心都是虚的。掌心不虚,一切免谈。沈尹默执笔法的根本错误在此。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1、平面书写还是斜面书写,这个自己选择吧,前面已经说过了。
2、扎针执笔法水平发力方便,筷子执笔法纵向发力方便。
3、扎针法更灵活,筷子法更稳定。
成人学书可以直接采用筷子法,而小朋友最好先用扎针法。
写字大小很重要吗?对初学来说很重要。即便是入门之后,也别写太多大字。
那么有人会问:1、为什么不要多写大字?2、多么大叫大字?3、平常写多大的字才合适?
答案:
1、之所以不要多写大字,是因为大字运用的主要是肩膀和手臂——的肌肉。而我们认为点画的质量主要依靠腕部经筋的弹性生成。长久使用肩臂动作写字,会形成匀速运笔的毛病。腕部弹性所导致的急起、急停动作会慢慢模糊掉。那么久而久之,点画质量会下降。我们现在展览看到的大多是大字,所以误认为学书法就是写大字,刚上来就要写一平尺见方的字。这是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初学尤其是儿童的肌肉系统尚不稳定,因此无法掌握小字的精细运笔动作。写大字容易见到成效,老师和家长都高兴,至于孩子高兴不高兴估计没人在意。
2、其实古人很少写大字(顺便注解一下,我所认为的古人,就是清朝以前出生的人),经典作品没几个是大字写成的。最早的甲骨文大概跟红豆差不多大,我这样的近视眼,半米之外都看不清楚。汉代日常的字比甲骨文大不了多少,一般一公分以内。唐代的字比较大了,估计有三公分左右,最大的有五公分左右了,跟我们的银行卡差不多大。也就是说,古典时期书法大字的概念,就是五公分见方的字。
3、那么我们练习的时候写多大的字?答案是:越小越好。但这个答案显然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当前纸和笔的质量不足以支持我们写小字。我们也就是写得比原作大一倍左右就成,最多大两倍。如果再放大,就不是临摹是创作了。既然古典书法一般是二到五厘米见方,那么我们一般把字控制在十公分以内的格子里面。尽量缩小临作与原作的大小差异,因为这涉及到动作的分解和还原。
附:老许《写大字还是写小字》
这个题目很容易引起误会,尤其对初学书法的朋友而言。书法的别称不就是写大字吗?其实这里所说的“大字”,是尺寸上的大小—即“大号字”。
问题又来了,我们看到的书法作品,比如商店的牌匾啦,家里挂的书法作品啦,不都是大字吗?没错,这些都是大号字,但我告诉你,古人其实很少写大号字的!你去看看那些传世的经典的书法作品,就拿经典行书前三名----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来说,统统都是“小号字”!如果按照现在书法作品标准去参加比赛的话,无论是中国书协的主办的,还是地方书协主办的,肯定无法得奖,估计连入展都很难。呵呵,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书法大赛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要的是视觉冲击力,所以很多参赛者都写大号字,要的就是第一眼的效果,至于第二眼咋样,第N眼咋样,就没人管了,反正比赛结束了,名次出来了,奖金也发了,主办方、参赛方各得其所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有的同学又要问了,为何以前人不写大字呢?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根本原因是----以前似乎没有大纸!古时候,技术不发达,做纸很困难,纸的价格跟钱一个价。记得百家讲坛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清官(清廉的官)被免职了,下面的官员想送点纪念品,最后没送金银财宝,而是送了一万张纸!(折合当时的钱,估计也不少!)由此可见,纸在古时候是多么的珍贵了,要不当时穷人读不起书呢,书也是纸做的呀!
费了不少话,写大字和写小字到底有啥区别呢?我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临字还是摹字,最好按照字帖的原大写。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原大来临摹,可以感受到古人写字时候手上的感觉---提、按、使转,古人的手总不会比我们的手大多少或小多少吧。如果你非要把古人的小字放大去写,我认为就不是“写”了,而是在“画”!你仔细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以前很多人迷恋庞中华,临他的字,但没见过把他的字放大写的,一是笔不允许,二是字该多大就多大,没必要放大写。我认为,用毛笔写书法也是一样的道理。古人坐在桌前写出来的字,您非要站着写,手腕和指尖的感觉大相径庭,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书法最注重的笔法,也会因写字姿势和大小的不同而背道而驰!古人的手,在生理上应该和我们的手是一样的,这点您肯定不反对,那好,从生理上讲,古人写字的感觉应该和我们现在人写字的感觉也应该是差不多的(除了笔比我们的好,纸比我们的好,这些是后话),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想认真学书法的话,还是按照原大去临帖比较好。
笔法初步:扫地与拖地
有两种运笔的方式:一种类似于用墩布在地板上拖着走,一种类似于扫地要主动发力在地板上推着走。地板就是纸,墩布就是长锋羊毫,扫把就是充满弹性的短锋硬毫。
用毛笔拖出来的线条,比较均匀干净,如下图:
为什么拖出来的线条比较均匀呢?因为拖着毛笔走的时候,运笔速度比较均匀,所以形态变化也不会太激烈。当代人写字,拖着毛笔写的情况很多,尤其是用长锋羊毫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当代人有个“中锋”的概念,认为只有笔尖行走在点画中心线才是中锋,才是正确的书写方式。于是呢,就出现了这种四平八稳的运笔方式,拖着走。
另外一种运笔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