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老和尚教化忍辱的故事:功夫还早咧!
佛海无边
广钦老和尚平时大约早上六点,就会在寺里面经行巡视,他平常都静静观察,看什么人拜佛念佛最认真,最早起来用功,就找那个最用功的弟子来,不分青红皂白就骂一顿,甚至说一些让他冤枉委屈的话,老和尚演技又很逼真,那位弟子听了如果动心,甚至生气起来,老和尚就摇摇头,笑笑说:“我以为你多用功,这样讲几句就受不了,唉,功夫还早咧!”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状,哭著说,某某人说话都刺激他。老和尚听了就教训他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会感觉是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标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我们学佛的人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因为忍辱就是我们离苦得乐的一个最妙的法门,你想脱离生死的苦海,就必须解决忍辱这个问题。”所以说,一切烦恼来时,要从忍辱下手。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菩提就是觉醒,就是清净心。烦恼菩提是一回事,能忍辱,烦恼就转化为菩提;不能忍辱,这烦恼的火焰就会烧毁功德林。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之第三度:忍辱波罗蜜
在佛法八万四千种法门中,忍辱为何会列于菩萨六度修行之一?乃大乘菩萨行者所必修之德目。因为忍辱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接触时最容易遇上的考验,更是每个人修行中必经之磨练过程,关系到修行者一生修持的成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忍辱的四种功德利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四种,进一步深入体悟忍辱波罗蜜的重要性。
(五)忍辱能解除烦恼障,清净身心、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常会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烦恼,这些都在所难免。我们遇到烦恼时怎么办?当我们遇到烦恼、发现烦恼的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如果我们不学佛法,会认为有烦恼很正常,甚至会认为只有把烦恼发泄出去,烦恼才不会在自己内心留存。而学习佛法让我们明白内心有烦恼的种子、有业的种子、有烦恼业的原因,就会导致对外在的人事物种种境界非理作意、虚妄分别,一大堆错误的、片面狭隘的看法和见解都会出现。
那么烦恼来了该如何对治?靠自己用忍辱来解除,转烦恼为菩提,就是清净心。要懂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晚上做梦,白天也是在做梦。梦境本来就是虚幻的,哪里有人我是非,也没谁侮辱我。我们能够把一切事情看成梦幻泡影,用正见正思维来看待一切问题,一切善恶缘都是自己过去种下的因所招感,冤冤相报何时了,要深信因果,小恶不去,终究注成大祸,这样如理思维自然可以断除烦恼。绝不能说我躲到一个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烦恼。
清净心从何处来,从忍辱波罗密中来,面对嗔恨、贡高我慢、悭贪、嫉妒等等,我们若能以慈悲心去感化他人,做到冤亲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自然能快速协和佛性,明自本性,心清净了,我们当下就在净土。所以说,修持忍辱可断除烦恼障,启迪内在的良善、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六)忍辱有利于精进修行
广钦法师曾经说过:“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能进步。”即使有人骂你,对方无理,你没有做错,你也要心里忏悔,你应该这样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种有这个恶因,所以我们应该忏悔自己的恶业,宽容他,而且要把善行祈愿回向给对方,希望他能早日听闻佛法、明白自己的错误,忏悔己过,如法修行,离苦得乐。这样,就能破除我执,扩大心量,积累成道资粮;也能消除分别心、嗔恨心、我慢心。我们学佛就会进步。
我们修菩萨行,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办入世的事业。“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无我;”“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利他”。要能无我利他,才是修菩萨行。否则,处处执着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来搞去,就跟社会上争名夺利一样,那是造罪业,种恶因。必须要有出世精神,懂得一切如梦幻泡影,在作梦中的佛事。虽然是梦境,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做弘法事宜,认真地引渡教化众生。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办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则,越办越生烦恼,因为你是带着我相去做,认为我本来做对了,你还要骂我、冤枉我。这个根还在自己,就是没有出世精神。
(七)忍辱有利于广结善缘,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修菩萨行就是要教化众生、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人际关系很广泛,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广结善缘,才能有利于弘化工作的开展。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必须忍辱。为众生办事情难免要遭致种种不理解,甚至于诽谤。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忍辱,日久年深,大众就会改变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着辨为解脱。”《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有弟子问佛:什么人力量最大?佛说,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为他了知人法俱空,内心稳健安闲,不怀纤毫恶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无上佛道,下化无边有情,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
昨天学习中提到的那位禅师,能够忍受那样的侮辱,显示了他高尚的德行。人们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宽容的态度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弘一大师教导我们说:“涵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我们能用宽广的心量来对待人,再难处的人都可以相处。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德。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官虽然大,权虽然重,但是也得受百官气。因为人家官虽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给你出麻烦。所以各种各样的气都要忍受。因此才有这个比喻。这也说明量大福大;没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福报。
唐朝的宰相娄斯德有“唾面自干”的美誉。一次,有个官员和他争执,当众吐口沫在他脸上;他不但不怒,连口沫也不擦,让它自干。历史上有所谓“张公百忍。”张公有一个大家庭,相处很和睦。皇帝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字。家庭也好,社会也好,人际关系要和谐,互相体谅理解包容这点很重要。
(八)忍辱能得相好庄严。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众生的福德所显现出来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内心无恶意,当然相貌就好。这就是相随心转。因为我们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庄严。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心理上的变化就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这是符合科学的。忍辱的功德利益远远不止以上这八条。
总之,修忍辱对我们了脱生死、出轮回至关重要,应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最难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种各样的业障都会出现。又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种种功德全都毁坏。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这样说,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门,也是检查我们修行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块试金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修忍辱波罗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