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全字幕)天因法师讲解菩萨戒-上集(佛门映象十七)
佛门映象
天因法師主講《略說梵網經菩薩戒——十重戒》(上集)
諸位法師,諸位蓮友,大家午安。
阿彌陀佛
我們大家發大心,早上受了五戒,接著過幾天就要受菩薩戒。我們在做受菩薩戒之前跟大家來解釋,「略說」就是略微的來解說,菩薩戒裡面的道理。
我們看到《講表》的第一頁。《講表》第一頁講到【將述此意,大分為三】。就是說我們要解釋菩薩戒,那麼「十重戒」當中有分三個大段來說明。
最初【甲一 總明發心為大乘本】。
就是發菩薩心,這是我們的修學大乘的根本所在。在我們本身所說的教法當中,分成了所謂聲聞乘跟菩薩乘。而聲聞跟菩薩的差別在哪裡呢?也就是有沒有發菩薩心。聲聞的人是發出離心,出離三界,才能發菩薩心,不求成果度眾生的。而我們能做菩薩乘人,它是發出離心之後接著要發菩薩心。
針對這一個大段當中,就分成兩方面來講,最初說明發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再說明菩提心要怎麼樣發起。平常來講這菩薩心分成兩種:第一種講『願菩提心』;第二種講『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我們最初的發心,我想要成佛度眾生;「行菩提心」就是要依菩薩戒去做修行六度萬行利益眾生的事情,累積智慧、福德這兩種資糧,自利利他,就分成兩類。這是屬於第一大段所說明的。
第二大段是【甲二 別釋本經重輕戒相】能夠發菩薩心,受菩薩戒進一步當中要進取,還必得要依依能夠不放逸,要守護我們的正念,要能夠安忍我們的心,這樣才能夠保證這個菩提心不會退轉。
在這【甲二】的第二大段的部分,就分成四個段落來說明。最初【乙一 略明經題之意】。我們改天所要受的是《梵網經》的戒法,菩薩戒當中有所謂的在家菩薩戒,就是《優婆塞戒經》裡面的《受戒品》,《瑜伽師地論》當中《菩薩地》裡面的戒品就《瑜伽菩薩戒》,還有《瓔珞經》當中的瓔珞的十重戒,《善戒經》當中講八重四十八輕是專指出家的戒法,出家眾所受持的。
《梵網經》當中所講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是通於出家和在家所受持的。戒條當中出家部分守持出家的戒法,在家居士就受持戒條當中屬於在家所受持的部分,所以《梵網經》裡面的這個下卷當中講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是通於出家跟在家所受持的。我們就略例來說明《梵網經》它的意思。「經題」就表示經文當中他所要講的道理。
【乙二 以十重攝諸輕】,乙二的这一个就是以十重戒来攝諸輕。也就說明輕的戒法是由重的戒法所開出來的,所以舉出十重戒就概括收攝了所有一切的戒法。
第三個部分【乙三 以孝順攝一切】在歸類,前面以十重來攝一切輕戒,接著再以「孝順」兩個字來收攝一切戒條,因为菩薩戒當中主要強調一個重點,網要就是孝順,「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所以維那時說了雖然罪相很多,戒相雖然很多,但是以孝順收攝完全窮竟了,所以種種提出「孝順」兩個字而做為菩薩戒的宗旨所在,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孝順這個戒法,我們就能夠如法去學習它,要好好學習,我們要孝順戒理的話,我們因為發了心受了戒,得到戒體,就不敢流守與背離,我們要孝順我們的戒行,那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就不敢有所違犯,所以總題這個孝順兩個字做為菩薩戒的宗旨所在。
【乙四 別釋十重】。接著第四個段落是各別來解釋這十重戒,順著這個戒條來說明。這是第二大段的部分分成這四個段落。
接著第三個大段,是【甲三 贊益勸持】。就是說來讚歎,我們受持菩薩戒行菩薩道當中的利益,而鑒別我們能夠好好的接受整個的戒條,將來能夠得解脫,能夠成佛道,能夠廣度一切眾生的,接著我們在看著第二頁。
【甲一】【總明發心為大乘本】
第二頁的地方掀开最初【總明發心為大乘本】。就是呢,籠總來說明「發菩提心」是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根本所在。學人相信大家都是念佛人,我們都是念佛人啦,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當中,講到這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願意,希望能夠成就佛道。天親菩薩在《往生論》當中講:願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願意成佛的心。願成佛的心就是願度眾生的心,上求諸佛的覺道而下化無邊的有情。這樣叫做「菩提心」。
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念佛人,我們都應該是發菩提心的,而不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就當我的避風港免得輪回受苦而已,不是這樣的。
那麼佛告訴我們在《華嚴經》當中,我們本師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的時候就說啦,「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那意思就是說,世尊成佛之後所證得的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所以世尊告訴我們,我們一切眾生都具足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佛性,我們都有佛性,有真如本性。
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度眾生也是為了開顯我們本有的真如本性,不是其他另外在得到一個什麼,不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因為無明,一念不覺,起了無明蓋履了,所以現在流轉當眾生了。經典當中所講的法身流轉於六道叫做「眾生」,「法身」也就是我們佛性,真如本性。
迷忘了我們真如本性就流轉在六道當中這個時候叫做「眾生」,要法身開啟的時候叫做「佛」,叫做「如來」。所以我們都有佛性,都有真如本性,我們也都應該好好的根據我們本師所開導的教法能夠持戒念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就能夠徹底的開啟我們本有的自性清淨心,真如本性,佛性。
所以我們講,在最初發菩薩心是大乘的根本,是通於所有的大乘法,都是這樣的,行菩薩道想要成佛度眾生,都應該發菩提心,我們念佛也是一樣。當中分成兩個段落來說明。
【乙一 明菩薩心之功德】最初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就是發菩提心的功德。
【華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萨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又雲:『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這是出在《華嚴經》第七十八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彌樂菩薩,這是彌勒菩薩跟他講,跟善財童子所開示的,說:『善男子!菩提心者』。生菩提心的情形,你發了菩提心,『成就如是無量功德』。這「如是」兩個字是指前面在經文當中,彌勒菩薩廣範的舉出兩百二十二個譬喻,來說明菩提心的功德。用種種的譬喻來譬喻著菩提心,發菩提心的殊勝,所以說「成就如是無量無邊的功德」;『舉要』就是舉出大要來說,我們應當了知;『悉與』就完完全全跟一切佛法諸功德平等不二的。
為什麼緣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就是說因為最初發這個菩提心,你有菩提心的驅使,所以呢才能夠真正去行菩薩道,所以說「出生一切諸菩薩行」,所有六度萬行都是由菩提心的這個動力,推動而去做的。沒有發成佛的心就不可能行六度萬行。所以這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求正覺的心,求成果的心叫菩提心。
『三世如來 從菩提心而出生故』。那麼三世如來就講「果」,諸菩薩行是講「因」,因跟果都是由最初要發了這個要求成佛的心而來的。發了要成佛了,所以呢,廣修六度萬行,福德、智慧兩種資量完全圓滿了,就成等正覺,就成佛了。所以說三世的如來佛,「如來」是佛的德號之一。說三世的諸佛都是從最初的發菩薩心,然後廣修六度萬行,福德、智慧,資量兩種圓滿而成就了,所以叫『出生』。
『是故』,因此之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發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發成佛度眾生的心。那你能夠發起這一念心,就已經出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了。都能夠攝取一切智道,一切智道就佛道,攝取一切佛道的功德。
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他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個阿羅漢,他訓養一個沙彌,有一天就在這個馬路當中行走,走啊走,前面這個沙彌啊,大概發了一念心,「唉!這佛果太殊勝了!無量的功德莊嚴啦!我應該發心成佛」,起了這個念頭。阿羅漢呢,具足這個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嗨呀,他心中就知道這沙彌發了這菩提心了,就說了,「來,把你的包裹,包包拿給我背,走在我的前面」。本來是沙彌是跟著阿羅漢走在後面的。這時發菩提心,這阿羅漢這個師父啊就叫徒弟沙彌就走在前面,自己提著包包跟著後面走。
走啊走,這個沙彌就懈怠了,講:「佛道長遠啊,要捨得頭目腦髓,唉,太困難了,太困難了!我想還是先成就阿羅漢再說啦!」發了這一念心,這個師父啊,就這阿羅漢,他也知道啊,就說:「來,包包給你背啦!走在我後面去啦。」一下子又發了菩提心,又走在前面,又換了二乘心,又走在後面。走來走去啊,他就問啦,他說:「師父啊!你怎麼老是一下子叫我走前面,一下子叫我走後面」。這個阿羅漢,師父就說啦:说「你發了一念菩提心啊,我阿羅漢的功德比不上你,所以你要走在前面,我幫你提包包。但是呢,你要發了二乘心,你想要成就阿羅漢,那你還早呢,你現在就凡夫,走在我後面,幫我提包包。」就是這樣,所以你發了菩提心,連阿羅漢的功德都超越了。
這是在《大智度論》當中龍樹菩薩所講的,那麼我們發了這個菩提心,在經文當中所講,說「普能攝取一切智」,普遍的能夠攝取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指這個佛,一切種智來講的。一切智道就是佛道,佛所有的功德能夠攝取的。
所以在《涅槃經》當中講到,說:「初心畢竟 二不別 如是二心 先心難」,初發的菩提心跟畢竟成佛的心,這兩種心沒有什麼差別的,沒有什麼差別的。如是在這兩種心當中,「先心難」,就是最初發的發菩提心不容易。所以諸位發菩提心,要受菩薩戒,不容易。在古德,在解釋菩薩戒當中講到,就是說「無始劫以來所成就的善根」。什麼叫「善根」?善根在佛法唯識學當中講「種子」。就是我們在無量劫當中,我們在三寶當中,有發過心。發過有栽培善的種子在我們的八識田當中,現在遇緣成熟。有這樣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又自然而然想要發心要受菩薩戒。所以諸位都是有善根的人。有善根,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我們的善根啦,要滋潤這個種子,要守護這個種子,那麼發菩提芽,開菩提花,結菩提果。這一路當中都要根據我們本師所開導的這個去做,絕對可以成就的。
接著最後這個地方《華嚴經》的偈訟說啦『若有菩薩初發心』,最初發起求正覺的心。這底下講『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他所成就的功德沒有邊際,不可說不可稱不可量,無一的,沒有哪一個善法所成就的功德可以跟它說相等的。菩提心的功德是最殊勝的,是無二,沒有二個,沒有在一個法跟它平等,叫無二,是最上之心。這樣的功德,就是讓我們能夠真正的從內心當中發出來。發出來求正覺的心,
乙二,此心如何發起
這個心怎麼發呢?這是我們第二個部分跟諸位來說明。我們引《普賢菩薩行願品》,(《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文 【雲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佛怎麼成佛?在因地當中行菩薩道,就是會怎麼樣?拔一切眾生的苦,給一切眾生滋樂。行菩薩道,接著廣修六度萬行,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般若蜜。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功德,積功累德的,福德智慧圓滿,成佛之後,還是有最初的悲,悲心的驅使我們,悲心的驅使。所以成佛之後沒有住在涅槃裡面,是長時間住在世間,利益眾生。說佛沒有入涅槃,佛沒有入涅槃。
那我們為什麼看不到佛?因為我們沒有見佛的因緣,就眾生見佛的因緣沒有了,佛叫做入涅槃。所以我們要誦《法華經》啦,世尊就說啦,我在另外一個世界,在阿羅漢那入涅槃,不是真的入涅槃。生在另一個清凈佛國土,我在那個世界教化他們。所以出離的菩薩他就能夠同時的現身在一百個小世界當中。沒有佛的地方,他可以同時在一百個小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出離的菩薩就有這樣的功德,二地的菩薩一千個小世界,那佛呢?無量的世界,同時的示現八相成道,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見不到是我們的因緣差了,我們見不到,所以我們的隋朝的智者大師,他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是真精進真法供養如來,就入法華三昧,就見到,「喔!世尊,還是在靈鷲山上說法,還沒有完呢」。親見了,那可見就是我自己的業沒有辦法見到佛,佛沒有入涅槃。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用功,真的契入法就見到佛啦。好像念佛很多,在念著念著就契入了就見到阿彌陀佛,同樣的道理。
所以這個地方講了,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為他的體,佛就是悲湣眾生之苦,拔眾生之苦,給予眾生滋樂。所以行菩薩道是這樣發心,成佛的時候這個心不亂的,繼續在教化眾生。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這是講到我們怎麼發菩提心。『因於眾生而起大悲』。『眾生』是什麼?「眾生」就是我們過去的果。我們要受菩薩戒,我們受了戒之後會發給諸位那個戒本。
第二十條,輕過戒的第二十條,裡面所講的,世尊說:「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為什麼?「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說我們每一世的投胎轉世都是假借父母的因緣。
我現在能夠坐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大家能夠在這個地方聽經聞法。這個我們的心這一秒是從上一秒下來的,延續下來的,這一分鍾是從前面那一分鍾的意識延續下來的,今年是由去年的意識延續下來的,往前面推這一輩子的生命是由上一輩子的意識延續下來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到現在還沒成就解脫,我們往前面看的時候,你看不到一個最初的開始你怎麼流輪的。所以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生命,每一次的得到生命體都假借父母的因緣。所以這一世的父母對我們的恩我們要報恩,上一輩子呢?上一輩子的父母對我們的恩,不亞於我們今生的父母。所以我們要報今生父母的恩,我們也要報,過去生無量無邊世父母的恩。報恩,究竟的報恩,口體之養,說這輩子你好好的工作賺錢養父母啊,到年紀大了,乃至病重了,這種孝叫做世間的孝,不是究竟的。
什麼是究竟的呢?要告訴他們要學佛,度他們學佛。那度,還要度他們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然後開顯本有的真如本性,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這個才是究竟。那我們要度眾生談何容易呢,我們自己都還在流輪呢。所以在十法界當中就有佛,唯有佛是究竟圓滿的功德能夠度一切眾生的,等覺菩薩還不能夠度等覺菩薩。
所以按佛的教化,佛是圓滿的功德,所以我們要發心要成佛。為了度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我們要發心成佛,發心成佛。所以說最初「因於眾生而起大悲」。眾生就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啊,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希望他能夠離開苦,能夠得一切的快樂、安樂,那麼就起發這個大悲心,大悲心再往上提升就是菩提心。要拔苦予樂究竟的就是佛,所以我們要求成佛。所以『因於大悲生菩提心』。生起發菩提心,求正覺的心,求成佛的心。因為為了成佛才是圓滿的功德,我們這輩子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為了成佛,成佛也是為了度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的。這一點要瞭解,我們要瞭解的。
上求就是為了下化,下化所以要上求。那這樣記住「兩種心」:「自利的心」,有求成佛的心;還有「利他的心」,下化眾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為你發了求正覺的心,真的要成佛你就要廣修六度萬行,經過长時間的修行之後,福德跟智慧兩種資量圓滿了,那就成等正覺。就成就正等正覺,就成佛啦。所以發了菩提心,真菩提心,有兩種形相:第一個,願我決定當證菩薩正等菩提,上求佛道,這是第一個;第二呢,求能夠做利益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功能德用,就是利他的心。就是這兩種形相。我們要是真正的學佛了,你發了大心之後呢,你所做的就是這兩種,自利求成正覺;利他,能夠成辦利益有情的事情,就是這兩種。
那麼要能夠這樣子,在世間當中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順啊逆啊都無所謂了,你不要太計較了。我們平常來講的話就是迷了,不能夠真正了知我們學佛它是太珍貴了,這個因緣太殊勝了,我們不能夠珍惜它。不瞭解說,這樣的因緣機會難得,你得人身的機會如爪中土,失人身的因緣如地上土一樣。我們得人身的因緣太微小,太渺茫了,像爪中,世尊在地上抓一把泥土,在指甲上,留在指甲上的,就問阿難尊者,說,「我的指甲當中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阿難說,「當然大地的土多」。世尊就說了,「你這一生得人身,下輩子要再得人身的機會就像爪上的土一樣,失人身的機會就像土上的土一樣」。
所以我們得人身太殊勝了,機會難得,所以要珍惜我們學佛的因緣。「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聽聞了佛法還記住正見,還要了知怎麼修行的,怎麼修行。
所以受了三皈五戒之後呢,在《瑜伽師地論》當中有講到有「四證行」:第一要親近善知識,第二要聽聞正法,第三要如理思維,第四要法隨法行。要做這一些事情,那麼親近善知識要正知正見。再來,還要能夠聽聞正法,要攝受你的心行,凡夫從無知到知,就是要攝受心行。孔子也講了,我不是生而知之,要通過學習的。他老人家這麼樣的謙虛,那我們何等人呢?怎麼不努力學習,多多學習,聽聞正法。
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第一個要做的,要斷惡修善,所以我們要受戒。戒法當中所遮止的就是我們凡夫不如理,卑微的這些行為,殺、盜、淫、妄、酒這些,這些就是使令我們在三界六道當中輪回的。所以受戒這是第一步要做斷惡修善的。
第二步,要轉迷為悟,我們要聽聞正法,還要瞭解道理,把那些顛倒思想改變過來,能夠如理思維,接著法隨法行,才能夠到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所以最初的聽聞正法非常的要緊,你瞭解了,比如說我們聽了這菩薩戒的道理,我們瞭解了,我們才知道怎麼發心,才知道怎麼做。不是單是來受了一個儀式,不單只是這樣,那是得小利益不得大利益的。要得大利益的話就要真正瞭解道理啦,在我們內心當中真正改變以往的思想,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讀經,要聽聞正法,就改變我們的思想,為什麼我們以往沒有學佛的思想都是顛倒的,不應該做的而做,該做的而不做,就是這樣。
思想影響你的行為,行為就影響你將來的果報。我們要真正瞭解道理了,思想改變了,行為跟著轉了,將來果報就變了。所以真正的學佛,是從我們現在開始就斷輪回。輪回從哪個地方來,從我們這一念心來,迷惑顛倒,貪嗔癡啊,因跟果兩個是同時的。
我們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當中就有蓮花產生了,你在念佛極樂世界七寶池當中就有蓮花,這叫因果同時。你念得越精進越殊勝蓮花開得越大,越光明燦爛。你將來因緣成熟了,緣具足了,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拿那個蓮花,是你所念的來接引你。
因果相補,因和果是相對兩個同時的,因果同時見緣顯現,緣要具足,果報就現出來了。那我們現在學佛就是這樣,你的念頭一改變,行為改變了,我們思想改變了,因思想就是最大因素啊。你錯誤的觀念,將來的果報在那個地方等著,我們現在改變了,當下就斷了,沒有那個因將來就沒有那個苦的果報了。
就從這個地方斷啊,輪回不是將來臨終斷,是現前就斷。沒有惡因將來就沒有惡的果,反過來講我們現在一直在修善聽聞正法,如理思維,你念阿彌陀佛,認真的念,隨緣隨份的最盡我們能力,佈施三寶修功德,積功累德,當下將來果報就是殊勝的。斷輪回,出輪回是這樣喔。
講出離心,說不要講將來,就現前的,現前的我們對於周遭的人事物當中,不論是順境,不論是逆境,你要問你自己啊,有沒有執著的心,要有執著的心,出離心沒有了。我們要不執著,當下就出離啦,不要講以後出離。所以修學佛法是這樣。所有的道理所講的,概歸回來就是講現前一念心。你要正知,要正念,要用正見來引導,八證道第一個是正見,然後才有正思維,正語、正業,才有正見的身口意三業。所以聽聞正法這樁事情,我們讀誦經典啦,這樁事情非常要緊。諸位蓮友們,這個大家有因緣學佛,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學佛,要好好珍惜的,好好珍惜。
接著我們再看著第二個大段
【甲二 別釋本經重輕戒相】。
發菩提心就是最初的願菩提心。接著要履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根據就是菩薩戒,《梵網經》就分成上卷跟下卷的部分。上卷是講三十心、十地。三十心、十地的階位,菩薩的位次。下卷的部分是講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上面的三十心,十住、十心、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個菩薩的戒位,他所成就的都要依旨以十重四十八輕戒去做的。所以行菩薩道就是依菩薩戒去做,菩薩戒每一條戒當中都具足有三聚境界:「攝律儀戒」、「攝善法界」、「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就在斷惡,離開惡法叫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就攝受八萬四千的法門,你認真的去學習它;「繞益有情戒」,就是由前面的斷惡修善,以這個去教化眾生,使令眾生也能夠跟自己一樣斷惡修善成就自利的功德。斷惡修善是成就自利,鐃益有情就成就利他,所以每一條戒都三聚境界都具足菩提心的內含,自利自他。因地當中叫做三聚境界,攝力斷惡,斷惡完全圓滿成就法身;攝善法界,攝善法八萬四千法門所學習的成就報身,成就報身;鐃益有情戒,遠利益眾生在將來果報是成就應化身;因地當中叫三聚境界,果報就法、報、化,三身佛。那說我們這菩薩戒有沒有殊勝?太殊勝了。每一條戒當中都具足有三聚境界的道理。受菩薩戒的利益啊,是甚深甚深的。
接著,我們再看著底下來分成四個段落。最初【乙一 略明經題之意】我們看這個文喔。【第一 釋佛說梵網經】分成三個段落來解釋。『第一釋佛說』解釋「佛說」這兩個字。【佛者梵語具雲 佛陀耶 此雲覺者 覺有三義 自覺 覺他 覺滿】。
這是本來這個經題它完全的名稱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我們約略都是講《梵網經》。『佛說』,「佛」梵語具足來講叫『佛陀耶』,「佛陀耶」翻譯成我們中文的意思叫做「覺者」,就是究竟覺悟的人。
講到『覺』,覺有三種:『自覺 覺他 覺滿』。「自覺」就不同與凡夫的不覺;「覺他」就不同二乘聖者但能夠自覺,但不能覺他;「覺滿」就不同與菩薩,菩薩也自覺也覺他,但是呢自覺未圓,覺他未滿。佛呢是覺滿,完全的自覺已圓,覺他已滿,所以叫覺滿,就是佛。
【依經義 乃由法身佛起他受用報 名為盧舍那佛 居蓮華台藏世界 周圍千葉 每葉上有千釋迦 而千釋迦中 每一釋迦又能化現千百億釋迦到娑婆世界南閻浮提菩提樹下 說此菩薩心地品 十重四十八輕戒】
這個文裡面講『依經義』。說依以經文的意思來講的話。「佛說」,這個佛,就是有法身佛,現取他受用報身。那麼《華嚴經》跟《梵網經》是同一個部類的。他是有法身佛現取他受用,法身佛是無形無相的,他要利益眾生的時候,加倍地上以上的菩薩,就現報身。加倍了二乘凡夫的根機就現應化身,所以這個地方講,『由法身佛起』,就現起,他受用報,報就報身,加倍地上菩薩,這個時候叫時候叫『盧舍那佛』,法身佛叫「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就是報身佛,『居住在蓮華台藏世界』,『周圍千葉』這個蓮華台藏世界周圍有一千個蓮花葉子,每一個葉子上面有一尊佛,一尊釋迦佛;『千葉』你就是有『千釋迦』,一千尊的釋迦佛。『而千釋迦當中』每一尊的釋迦,一尊釋迦佛呢『又能化現千百億釋迦』。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就根據《梵網經》的偈訟裡面所講的「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一花當中現百億的國土,那就有百億的釋迦。一花當中就現出百億的國土,一百億的國土,每一個國土當中有一尊釋迦佛,那就是有百億的釋迦佛,那現在講千葉,有千釋迦,那就『千百億釋迦』,這個文是這樣的意思。『到娑婆世界南閻浮提菩提樹下』。這是我們千百億釋迦當中的一尊釋迦佛而已。我們現在出身在印度,菩提樹下成佛的,菩提迦耶(Bodhgaya)這個地方的,是千百億釋迦佛的其中一尊。
接着我们讲,而『說此菩薩心地品』,《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十重四十八輕戒』。上卷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後十地的階位,修證的階位。下一卷就是講十重四十八輕戒。
這是講「佛說」,佛就是由法身佛現起報身佛,由報身佛又現出的應化身佛,所講唯獨就是《梵網經》(梵網經菩薩心地品)。
接著底下就解釋【梵網】這兩個字的意思。那麼就分成了譬喻,【第一約喻,第二約法】來講。
【1約喻 在經文中有「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此即說明本經命名之來源】。
這一段文是說明這一部《梵網經》,它名稱的來源是怎麼樣安立的,就是佛在摩西首羅天王宮當中說這個《心地品》的時候。當時十方世界的大梵天王就拿著他們的網羅幢來供養佛,並且從佛來聽聞這個法要,當時佛就觀看天王宮當中所懸掛的這個網羅幢。因為這個網羅幢,橫跟豎的有一千層,這樣合起來就具足有千百億網,很多很多網羅,所以佛就以這個來稱這部經叫「梵網」。本來是大梵天王的網梵幢,以這個來譬喻,做比較梵網,這是這部經他名稱的來源。
『因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所以因此佛就宣說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每一個世界當中都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這無量的眾生他的根機是各個差別不同。就如同梵羅幢當中的網孔一樣,太多太多無量無邊。千百億的網,就有千百億的法門,所以因此叫做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一一世界指的就是一一世界當中的眾生。世界是依報,眾生是正報。因為依報是眾生所感召的,依報的環境是由正報的眾生所現出來的。所以佛就以世界來概攝,以依報來概攝這個正報,指的是眾生來講的。
當中的眾生根機各個不同,所以『佛教門亦復如是』。佛要針對不同的根機眾生,他所施設的教法也就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平常講啊,有八萬四千的煩惱,佛就安立八萬四千的法門來對治。法門就是對治的法藥。那眾生,每一個眾生的煩惱都各個不同,所以佛所施設的教法就無量無邊的教法,差別不太大。
「梵網」就能夠譬喻,所譬喻的是什麼呢?世界的眾生根機不同。然後再譬喻佛教化眾生的法門,也各個不同。那法門是藥,眾生是病,病跟藥能夠契合。這是就譬喻來說明這個梵網的意思。
接著約法上來說,【2約喻 梵網即是眾生心性 乃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也 自性本淨名梵 塵介含攝名網 由此心性 建立無量世界眾生之法 及設無量教門諸佛之法 故曰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梵網』這兩個字就法上來說,就指我們心性,我們的真如本性。這真如本性是一切諸佛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來源,也是一切菩薩行菩薩道的根本,也是我們大眾諸佛者能夠受持這三聚具戒的根本。
為什麼?因為沒有心性,菩薩他不能夠行不菩薩道,沒有心性,三世諸佛他也不能成就那無上正等菩提,沒有這個心性我們眾生怎麼來受菩薩戒呢?因此梵網這兩個字就指眾生心性來講,也就是眾生心。
『自性本淨名梵』。我們自性清凈心,我們的本心自性本來是清凈無所染污的,也依我們本體來講。所以六祖大師他開悟的時候,他就說啦,「何其自性 本自清凈」。沒有想到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凈的。清淨叫做梵,梵就是清凈的意思。
接著『塵介含攝名網』。那麼就是說山河大地,森羅萬相,連微塵芥子許,那麼小的東西也都含容無一,包含在裡頭,這個叫做『網』。意思就是說它的體是清凈無染,作用那是無量無邊的,所謂的諸法實相是無相,無無相,所有的相都是諸法實相。是這樣的意思。
《起信論》當中講到,說,真如它本性就具足無量的性功德,所以『塵介含攝名網』是就作用來講,作用來說的。本體是清淨如來,那作用呢就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含攝所有的森羅萬相。
『由此心性 建立無量世界眾生之法』。就是說由於心性來建立無量無邊的世界,世界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啦,世界、眾生的法都是由心性所建立的,所建立出來的。以及施設無量的『教門諸佛之法』。
因此諸佛就以這個心性相對不同的根機,就設立無量無邊的教法。世界的眾生跟諸佛的教法都是由這一念心性所建立的。那攝受起來都沒有離開真如本性,所以『講心 佛 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眾生是心所造的,諸佛也是我們心所成就的,眾生跟佛離開我們這念心之外是了不可得的,了不可得的。所以說心佛眾生這三種沒有差別,都同一個體性的,同一個體性。
這一點我們也必得要了知,悟的心叫做佛,迷的心叫做眾生。而且眾生跟佛是一個假名,是一個假名,都是依止於心性。心性是能夠統攝的,佛跟眾生是所統攝的,現出來的作用,攝用歸零就是一心,一點一性而已,所以叫「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
接著第三解釋「經」這個字【釋經】、【經者 梵語修多羅 此雲契經】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契經」。那麼「契」就【上契諸佛之理】向上契合諸佛所證的真理。【下契眾生之機】。向下能夠契合應度眾生的根機,能夠契合它。
【又貫、攝二義】。有貫、攝這二種意思。就是說,由文字而貫穿佛所要宣說的法要、這些的真理,然後由此而能夠攝止我們眾生的根機,所以叫『貫 攝』,貫攝是這個意思。經典當中就是具足這樣意義的在。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過去生所栽培的善根不一樣,有人歡喜誦《普門品》,有人歡喜誦《地藏經》,有人歡喜誦《淨土三經》,你誦的當下這個經它能攝止我們的心,漸漸的我們的心就能體會到經文當中所講的道理,發覺心的意義,那理都是契合真理的,也能契合我們的根機,所以叫做「經」。
接著第二個部分,前面的部分是解釋「佛說梵網經」,接著底下解釋【菩薩戒本】,分成兩大段。第一解釋【菩薩】,【梵語 具雲摩訶菩提質帝薩埵 此翻大道心成就眾生 或翻覺有情 或雲大士 或雲開士】。「菩薩」梵語具足來講叫做「摩訶菩薩質帝薩埵」,「摩訶」是大也,「菩提」是覺也,「薩埵」是有情。
所以底下講,『此翻』。就我們這個地方中文翻譯叫做『大道心 成就眾生』,「大道心」就是上求覺道,「成就眾生」就是下化有情。所以底下講或者翻成「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這是第一個意思。另外它自己覺悟的時候,要覺一切有情,依自利自他這兩方面解釋都可以。或者稱做「大士」,什麼叫大士?就是菩薩叫「大士」,上求覺道,下化眾生,建立大功德事情叫『大士』。或者叫『開士』,開導教化一切眾生叫「開示」。
【以其依四諦境 發四弘誓 擐大甲胄 能為難事 上弘佛法 下化眾生 悲智双運 故獲此名 今略去六字 但稱菩薩】。
說呢菩薩他因為依四諦,苦、集、滅、道,四諦境界『發四弘誓』。依苦諦的境界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依集諦就發起「煩惱無盡誓願斷」,依滅諦發起「佛道無上誓成」,依道諦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
發起這「四弘誓願」就是未度苦諦的使令當度脫離苦諦,未解集諦的使令他能夠解脫集諦,未得涅槃的使令他得涅槃,未安立在道諦使令他安立戒定慧這個道諦當中。就發四弘四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