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字幕)天因法师讲解菩萨戒 下集-1
佛门映象
本集天因法師講菩薩戒前,回答居士的提問。
接着天因法师讲解酤酒戒的下半部份。
接著讲第六條 說四眾過戒。四众指出家在家菩薩二眾,比丘比丘尼二眾。天因法师讲道:說比丘、比丘尼的過失,直接來講就破壞住持僧寶,間接來講也是破壞佛寶跟法寶。所以罪很重的,不能隨便說,同樣都是犯重。平常的大家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談論是非,都有口業的過失,都犯輕垢罪。口業過失不好守的,所以因此口業過失開出四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業的過失特別重,特別多。要「獨其,防心,處重,慎言」...。
第七条 自贊毀他戒。自己讚歎自己有什麼功德,他有什麼不好的,彼此這樣相行比較之下,就顯示我們自己很有德行。就彰顯別人的短處,比較差。名聞利養都歸到我們本身這裡來啦。因此這種行為是要犯重。要【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將自己的過失發露出來,不隱藏自己的過失,要經常檢教自己。不自己讚歎自己,反過來讚歎人家。這是菩薩所應該做的,損己而利人。我們受人家的讚歎也不可以默然接受了,更何況我們自己還讚歎自己,反過來兼帶毀謗人家。那這樣做,作為一個菩薩,實實在在是乖違自己的菩提心,菩薩道啊…….。
天因法師講解菩薩戒 下集—1 (全字幕)
天因法師講菩薩戒前 回答居士的提問
修一切善,以斷惡修善,這一種的行為,我們隨緣隨份的,來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就是度眾生。我們要認為啊想說,唉喲,我可不敢,度眾生是師父的事情。度眾生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自己斷惡修善,能够這樣做,我們影響其它人,跟著我們這樣做得利益,那就是度眾生的意思。在十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當中,有情、無情的境界。
我們昨天也說了,我們沒有事情。也不能隨便去損害草木的,這也是對無情的。這個在持六齋戒當中,「不持香花沫塗身」,「歌舞唱计」,這個也是對無情的。所有的境界,酒,飲酒、賣酒也是對無情的境界發的,所以就包含了,有情無情的境界,遍眼這些境界然後發心,要发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然後第一遍的觀想,拜在地上的時候。第一遍的觀想,要觀想所有的十方世界十法界的,這一些的善法,由我們的發起斷惡修善度眾生,就是菩提心。
斷惡修善就是自利,度眾生就是利他,具足自利利他就是菩提心,就由我們的發心的力量所有善法统统振動起來,就像地震一樣的,所有善法統統震動起來了,這是第一遍。第一遍皈依的時候,拜下去的時候,要這樣的,圓境,圓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然後發心,發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的心。這兩個是主要的,最主要的,觀想就是幫助,觀想所有的善法。
什麼善法?我們未受戒之前,所有的境界都是我犯過的境界,你就很容易就會犯的。我們現在要受戒就翻轉以往,在境界當中生起這種染污心、煩惱心,轉過來,要生起不滅,生起善心。所以這個境界變成你持戒的境界,變成你得功德的境界,所有的善法,這一切就變成善法啦。因為你的心,發心的力量,這個善法就跟著動,轉變了,轉動起來,這是第一遍。
第二遍皈依的時候,第二遍羯摩的時候,做完了拜下去,一樣。要圓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發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然後觀想所有的善法振動之後呢,然然上升,上升上來,履蓋在我們的頭頂上面,如同五色的吉祥雲,又跟寶蓋的形狀一樣,在我們頭頂上的虛空。這怎麼觀想?我們看那下過大雨,山上啦,突然之间,誒,從那個樹,樹稍上頭就產生雲,突然之間就有雲了,然後就飄啊飄啊就聚在一起,成為大片的雲,你就取那個境界來做觀想。就所有的善法,冉冉上升,突然之間冉冉上升了,就像那白色的雲一樣,那履蓋在我們頭頂上面,頭頂上面。這是觀想,第二遍的時候這樣觀想。
前面的圓境跟發心都是相同,三次的時候都是相同的。那麼第三遍的時候也是一樣,圓十法界,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的眾生發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然後就觀想,這些履蓋在頭頂上這些吉祥的雲啦,這一些的善法,如雲如蓋一樣的,就變成一個倒三角形的,像一個漏斗形的形狀,由我們的頂門,入於身心,充滿整個正報。這個時候我們心就放大,心就放大。觀想這身體就如同虛空一樣的,廣範的納受無量無邊的菩薩的戒法,就是納受成為戒體菩薩戒。
諸位要好好的下去的時候要訓練咯,下去要訓練,因為第一次聽啦,有時候模模糊糊也不知道怎麼個道理,這是要串習多學習幾遍你就會純熟就容易做觀想。所以下去的時候,下課之後不要講話,個人好好的要做觀想,要學習,然後呢,我們下午正受的時候,每一次就按照這樣子去做。圓境、發心、觀想,這三個次第,圓境而發菩提心是最主要的,觀想是助緣幫助,在阿賴耶當中強薰,加強種子的力量的。
好,我們言歸正傳。
接著我們請諸位打開《講義》的,昨天在「酤酒戒」,賣酒這條戒,後面的【結罪重輕】,第十七頁的地方,第十七頁。
要注意聽,把心帶到大殿來,不要在外面游走啦,心要帶到大殿來,聽師父啊講解這個「菩薩戒」。
第十七頁,在這條「酤酒戒」,賣酒這條戒。那有蓮友就問啦,說,他的門面,他的這個房子,外面租給人家做餐館,這方面也不曉得,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他有做餐館的這一方面的,是不是犯戒呢?
那租給人家做,做是他在做啦,但是我們要是知道他原本是做餐館啦,葷的,我們盡量就不要租這些,有幫助的嫌疑在的。
再來他門面出租做人家庫房,放酒,犯不犯戒?
我們要事先知道的話,也盡量不要租這種的,因為我們不知道的,那就不算我們犯啦,就不算犯。
再來,不小心踩死眾生啦,還有糧食蔬菜水果乾果裡的眾生,被誤死誤殺,是不是犯戒?誤死的話就責心,在佛前責心懺悔就可以了,不要有故心。
接著我們再看著,『結罪重輕』。『此戒』這一條戒。
『具備五緣成重 一是眾生』。「是眾生」,我們賣的對象是眾生;
『第二 眾生想』,我們內心當中也知道這位是眾生;
『三 希利貨賣』就希求利潤而以酒來做賣買;
『四 是真酒』所謂的真酒,就會醉人的,有酒色、酒香、酒味,酒味就是酒精的成份,這就是真酒。
『第五 受與前人』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就會犯。
我們看這個《表》。
『犯』。『人』賣給人。『賣與無醉亂人』,沒有酒亂的人。就是說有的人啦,喝多少的酒都不會醉,賣給這種人,要犯輕垢罪。『犯輕』就犯輕垢罪。『賣與有醉亂的人』,這個人稍許聞到味道可能就要醉了,這種你賣他,『犯重』。
再來『犯』,就『非畜』,賣與非人或者畜生。這當中『解語受戒者 犯重』,他是有了解法師的言語而且受菩薩戒啦,這種你賣給他要犯重的。
『或可失戒重受』,也就是屬於《瑜伽菩薩戒》當中所講的,就是上面重犯的,他不需要見好相,向五個人以上的出家師父懺悔就可以重新再受。
『或結不失戒重』。就屬於中下品的煩惱所犯,「不失戒」,不失戒體的重罪,它有分這樣。重戒當中有失戒體、不失戒體的。
再來,『未受戒者 結輕』,賣與未受戒的,這些非畜,那麼結輕。輕就是輕垢罪,因為擾亂他修道的義意比較微弱,所以犯輕垢罪。
這裡所講的都是很約略的,諸位都要聽那個播經機,裡面有「梵網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有「瑜伽菩薩戒」,那都要聽,聽了才能夠理解的。
本子(戒本)的話的呢都有,都有寄過來。我們請這個王居士,諸位要需要的話,那就是可以印下發給諸位學習。
再來『不犯』的情形。
『雖似酒色 酒香而無酒味』,有顏色酒的顏色,酒的香氣,但是沒有酒味,就是沒有酒精成分,『飲不醉人』,這種不犯。因為最主要是喝酒會醉亂,會醉亂,然後就是胡作非為,會破了前面的那個重戒,由這方面的建立的。
再來『藥酒 雖亦希利 不能亂人』,藥酒,雖然賣藥酒的人,也希求當中的利潤,但是藥酒不能亂人,不犯。在隋朝的智者大師的「菩薩戒義疏」裡面,所講的,說要「藥酒 雖然希利貨害,不亂人,不犯」。
因為藥,他是屬於藥,能夠除病而使令身得到安愉。而且這個藥酒啊,它是,不是多喝的,曾經有人问過我,就說他睡前喝一小杯,小小的一杯喝了就睡覺了,那是藥酒,沒有醉亂意,所以不犯。
接著【第六條 說四眾過戒】
【說】,所謂的『說』,就是口業的過失,不合正理的到處宣揚。
【四眾】就是出家菩薩有二眾,在家菩薩有二眾。或者出家在家菩薩二眾,比丘比丘尼二眾,這樣講『四眾』。講他們的過失。
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凡夫在修行啊,哪一個人不會有過失呢?稍許都會有過失,所以我們都不應該到處去宣揚的,這樣要使令人家,向沒有學佛的人講,那就破壞佛法,就破壞佛法。
那自己講就是口業的這方面不好。所以藕益大師講了,要事情是真實的,就是呢,最大的惡口。要講的事情不真實就加以妄語,就是毀謗。所以過失很重,所以不要便宜說,不能隨便說的。
接著我們看這個【戒文】。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 在家菩薩 比丘 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今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戒文』裡說分成三段。最初【若佛子】就是標出能斷的人。
接著『口自說出家 在家菩薩』…乃至『教人說罪過』這是屬於第二段的『序事』;當中分三個小的段落
文章评论
青莲紫荷(敬拒邀加群)
阿弥陀佛,请转了,感恩诸佛菩萨!感恩师父!感恩师兄精心制作,奉献![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莲花
好庄严的法师啊!
荷韵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