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一)

个人日记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父母的希望!
           
        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很多家长饭后茶余谈论的话题,网络上,新闻报道,各种与之相关的教育书籍层出不穷,可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也让我们困惑!
           
        昨天,在吃饭间隙间,爷爷突然问我:“对儿子未来的教育是怎么考虑的?“    当时我沉默了几分钟, 说:”对儿子未来的教育我没考虑过,我无法回答您,而我更关注儿子的心理健康、思维、与动手创造力。我们没法改变现在这种应试与分数制的教育体制,对于儿子以后的学习只要求他能跟得上,而我能做的就是和儿子一起身心健康,无论多大的失败都要学会永不放弃自我,在平时的生活琐碎中开动脑筋, 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爷爷听完,沉默许久后对我说:“那就一起努力!“
       
       说到这,不由地想起就前天和哥哥探讨过如何养育孩子的问题?
      
       有句老话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儿。”
      
       对于哥哥在女儿身上倾注的财力和父爱我和妈妈是共睹 的。  并不是不赞成哥哥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投资,只是我们认为在孩子培养方面,不主张过早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在孩子自然喜欢的状态与环境中去认知。哥哥认为只要有时间,条件就送女儿去学习,在各种环境下去感知,哪怕孩子到那儿只是去玩,只要感受那个氛围,提高协作能力。而我认为只要有时间和条件, 就带着儿子走遍全中国,乃至世界,让孩子学会用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增长见闻与知识,在旅行中遇见未知,然后学习一技之长,学以所用。

        但有一点我们都是共同认可的,就是不管现在社会环境怎样,也让我们困惑?我们改变不了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束缚孩子的自由发挥与想象,协助孩子怎么去静心、思考、和处理问题,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能力,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而我们共同与孩子一起成长!


      
           

        

文章评论

陪你到最后

一直想做的是和孩子象两个朋友一样的共同成长,一直想做的是蹲下来多听听他的心声......可是现实生活中却事与愿违。各种层出不穷的书籍也只能做为参考而于......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黄静

共同与孩子一起成长![em]e179[/em]

朔风吹过

你对孩子教育的想法很好,在不影响功课的情况下带孩子去大自然 中呼吸清新的空气,不但能培养孩子的自然率真,还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会使孩子的心胸变得开阔、性格变得开朗,同时,还可以凝练孩子的善念。我们喊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至今却依然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而且越演越烈,小孩受累大人伤财。培养的不一定是人才,很多时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总习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势思维。爱迪生的妈妈回家看到他在拆收音机,专注到妈妈进屋都不知道,妈妈就静静地坐在一边,没有打扰他。这若是在我们国家,那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说得好,孩子教育其实也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相信你的孩子定会有个快乐童年!个人建议给孩子讲讲《弟子规》。

铭记

孩子的教育是个难题,其实很多时候都想给孩子怎么做列个规矩,做起来就很难,关键是孩子有主见有思维根本不听。

流苏儿

阿彦,其实你们兄妹俩的观点我都赞成!作为父母亲,我们望子成龙,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引导着他们的德育,也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说起来,我们最自私,剥夺了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阿彦,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足矣!

晴雨

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的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我说不出所以然。但,有种感知,却深深刻在我心上,那就是音乐的感知。有那么多的钢琴家,我却非常喜欢克罗地亚的马克西姆,除了一种对音乐的挚爱,印象最深的是在艺术中透露的个性和随性,反少了强调与刻板,多了感染与直观。或许之中也透视着教育的方式,只是还没完全透悟。

忘却醉好

健康成长比成功重要,努力成人比成才重要!

诸葛小铃铛

昨晚手机评论,评论不了。 赞成你的观点,放养式的教育孩子,让孩子多些自由,多些随性,而不是淹没在大大小小的培训中。如果孩子喜欢,那还没啥。想学就学,就当可以丰富她的人生,丰富她的学识,可以让生活更精彩。

欣然

只要身心健康,就什么都好。赞成你的观点,不过,还得好好跟你学习学习[em]e121[/em]

梅子

你孩子游玩过的地方,会记的吗?会讲给别人他去过的地方吗?

汤牧

儿子读初中时,一天我对他说:明天是奶奶生日,你从小奶奶照顾你为你付出了很多。明天你怎办?打个电话去祝贺一下。第二天儿子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个6寸的小蛋糕送过去了,奶奶十分惊讶孙子给他送蛋糕了。遂给他100元学习奖励。回来后儿子很高兴,我就开始说话了:这就是尊老爱幼,你送蛋糕没想到要奶奶的回报,所以任何回报都是在付出后在不经意间获得的,这就是人间的亲情和情爱。最后我们他:那这100元你怎安排?儿子说:33元存起来,33元留着给自己买玩具和学习用品,最后34元,爸爸妈妈每人17元,我给你们买礼物。三三制已经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了。最后我要求和指导他他写一篇《我为奶奶贺生日》的文章,还让他寄到《少年报》去投稿。

汤牧

[ft=,1,宋体]其实,这是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得从小开始才是,等到大于18岁了,思维模式基本定型后也就难了。 要说这个,我倒是对儿子从小采用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培养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最关键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面对这个社会,要教他怎样处理那些琐碎而又现实的待人处事的方法才是,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去教他细节。日久了他才会形成一个正确的模式。我儿子小学读书时还玩游戏沉溺于游戏机房。我就开始采用新的教育方法,效果非常好,自此他慢慢的做上了“课代表”“小组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大学后更是得心应手做上了”学生会副主席”。。。。工作后从“经理助理”“经理”“处长”直到“副总经理”,最后成了一家深圳上市公司的集团“副总监”。 所有这些其实与家庭的从小引导和教育都是分不开的。我在日志“我的童年我的父母我的家”系列日志里就说到过我母亲对我们教育时说过的一段话“我老了,看问题是横着看,也就是年年有余的看,你们年轻人是竖着看,比如超前消费,按揭消费。我们间似乎有鸿沟,但是除了二条平行线没有交点外,总会有一个交点,所以要寻找一个共同的交点,这个交点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道德”。 所以家长对子女,不是溺爱和庇护而是引导,交流沟通。养不教父之过,所以严厉的家教下,充分的引导是关键。[/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