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儿的故事

个人日记

白儿的故事
 

 

 

图片
    我不知白儿的真名,只知她嫁给了罗马尼亚人,现在异国生活。当初加好友时,曾问她,为何要远嫁异国他乡,白儿说当初丈夫来中国打工,虽是位食品机械工程师,有很好的技艺,可就是对汉语一直学不会,工作中交流不方便,无奈又回到了故国谋生。作为媳妇,白儿秉承着祖先留下的传统,就随夫君去了万里之遥的异乡。白儿说,为了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初,我的QQ加友甚为挑剔,只转文章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加为好友的。白儿的空间有很多自写的文字,多年散文写作,一看就知白儿是位有思想有文采的作者,这样我们就成为了好友。后来,白儿又介绍她做编辑的姐姐成为了我的好友。
    在外国生活,白儿与家乡的联系并没有中断,新老朋友始终关注着她的生活与行踪,她在东奔西走中既看到了另一片与家乡不一样的世界,也体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与风情,每有新的感悟,她都用心凝结成文字发表在空间,日记一发表,就有外国的朋友,家乡的同学在文后留言,有关心,有问候,更有思念。那年清明,白儿想起了家乡,她在关于清明的文章中写道:……长时间身处异地,总觉得孤伶无助,任何关于国内的新闻都让我无端的感动。我根本没把丈夫的家当做我的,当地的文化如何能融入为己有,也还是个飘渺的未知数。这些文字,流露出了一个远在他乡的中国人心底的思乡情愫。听白儿的姐姐说,当初家人是反对异国恋的,可白儿追寻爱情,不管不顾,最后随丈夫去了罗马尼亚。但走出国门的白儿,回望相隔千山万水之外的家乡,思娘亲,思家乡,思朋友,梦乡里常常辗转难眠。
    从末踏出过国门一步的我,不知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青年时看过罗马尼亚的几部电影,比如“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伊”等,在那个时代,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越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是惟一能看到的外国影片,当年曾为斯特凡大公的英雄气概而感动,由此也将这个小国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多少年过去了,世事变迁,沧海横流,白儿现在生活的罗马尼亚还与过去一样平静吗?我知道,这个国家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历了许多灾难与坎坷,这些,年轻的白儿知晓多少呢。
    鲁迅当年爱看外国电影,他是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从电影中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不能走出国门,但对世界各地的风光还是极有兴趣的,常常从央视的动物世界与世界各地的新闻中了解外面的世界与风情。我对白儿说,拍点罗马尼亚亚的风景,好让我能看看那个遥远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与我年轻时的想像一样吗。一年多后,白儿满足了我的愿望,去年春节回国探亲时,从她家乡给我邮来了一本罗马尼亚风光摄影画册。当我翻看罗马尼亚这个山地国家的风光时,另一种末曾相识的景物与风情让我感到新鲜与激动。
    我居住的城市,有两个中国朋友,一个开商店,一个开饭店,我是个打工的。于是经常自嘲为“无产阶级”。复活节前夕,我们都在忙。商店主人忙着卖货,饭店主人忙着装修,我忙着做饭。明天过节,我有意安排一聚。经过商店时,主人正迫不及待地啃食着干面包,经过饭店时,主人正一脸风尘,饥肠辘辘。想想自己出门时酒足饭饱,悠闲自得的样子,不禁嘲笑起“资本家”们的今天。
    以上是白儿在空间写的一段心情,我看后笑了,看来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并不一定都过得舒心自在。无论在那儿生活,人都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态,淡然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在这方面,白儿做得很好,她在异国虽有生活的压力,但仍过得从容不迫,打工,生子,育儿,惟一让她放不下的仍是家乡,还有家乡的山山水水与亲情,再就是如何能让儿子从小接触中国文化,学会汉语,为以后回到中国而不生疏,并热爱那个给了母亲生命与童年欢乐的国度。白儿曾对我说过,她不想让儿子对中国一无所知,因为那是她生命的根,同时也希望儿子小时能学会汉语,长大后能亲近中国,亲近中国文化。
    中国骨子里有一种故乡意识,无论走多远,乡情难忘,故土难忘。白儿的姐姐对我说过,白儿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在国内时散文曾多次发表获奖。她实在不想让白儿生疏了这一份爱好与执着。可在异国他乡,白儿的这一份爱好,只能在个人空间中偶尔释放一下,用文字吐露他国生活的寂寞与不易。但为了生活,白儿得不断地打工,养家糊口,虽说她会几国语言,但在经济不发达的罗马尼亚,找份适合的工作谈何容易。苏联解体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夜间西风劲吹,经济下滑,罗马尼亚的经济不景气,也让白儿有到西欧打工的想法。为了达成这一愿望,白儿的丈夫也学起了法语,思忖有一天走出罗马尼亚,到法国谋生与居住。
    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我不知白儿的思乡之情是如何打发的,为此我问过白儿,她说不知如何安排以后的生活,跨国婚姻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美,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老了后在哪里定居,养老金与医疗保险这些事如何落实,儿子成年后如何就业,在哪里就业,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在她心间萦绕,挥之不去。与很多到异国生活的人一样,白儿也入乡随俗,信奉了她老公所信的天主教,并常常在礼拜日去教堂听牧师讲道。我从不相信宗教的东西,对于白儿的选择,我无话可说,但在心底里,我认为宗教对人的灵魂既有安抚作用,也有麻醉作用。我希望白儿的生活是五彩纷呈的,用自己所长为自己在他乡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春节时,白儿费尽周折辛劳,三次转机回到了中国的家,她的儿子有幸看到了中国的过年气氛,尝到了中国的饭菜,更幸福的是她与儿子见到了久违的家乡亲人。二岁多的儿子是第一次外出,见到什么都新鲜,学吃中国菜,学说中国话,乐得不亦乐乎。近一个月的家乡生活,这个小老外,对中国话有了亲身感受与启迪,比在罗马尼亚白儿一个人教学中国话效果好多了。这一点让白儿非常开心,至此,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大脑中已有了美好中国的记忆,再也不是一个纯正的外国人了。
    在国外生活之初,语言风俗的差异,白儿一直如生活在云端,不知所措,如何融入新的生活,成了白儿现实中的大问题。除了与丈夫的交流,与外界与家庭的其它成员交流步步维艰,这个时候,在中国生活几年的白儿丈夫就成了一座方便的桥梁。白儿一边尽快精通罗马尼亚语言,一边学做罗马尼亚饭菜,认识邻居,与他们加强沟通。罗马尼亚的历史是一部大书,白儿想一个民族的性格与历史的渊源有关,她因此阅读了大量的东西欧历史与演变进程,在漫长的几年时间里,白儿由与家人的交流再到社会百姓的交往,慢慢地了解了这个民族,了解了这个国家,更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与诸多生活风俗与习惯。
    几年来,白儿逐渐适应了罗马尼亚的生活,她慢慢地融入了这个最初感到陌生的国度罗马尼亚作为成欧盟成员国,各国居民可以自由流动,白儿与丈夫也有走出罗马尼亚,到法德这些发达国家工作生活的打算。白儿说,现在自已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公民了,如果愿意,如果有经济能力,她可以方便地到处流浪。这一点我很羡慕白儿,懂几国语言的她,面前的世界是多么广阔,多么让人想入非非。生活是很实际的,白儿首先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她学会了做沙拉,比萨饼,烤牛排,做面包,吃奶酷,做各种菜蔬的汤汁。当然她也将自幼熟悉的中餐做法,与西餐做法相融,加上了自己创意的饭菜,获得了家人的赞赏。每逢腊月到来,她仍郑重地备年货,过春节,她认为过春节是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的根本区别,中国人走到那儿都不能抛弃这个传统。白儿也过西方的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进教堂听牧师讲道,不是天主教如何神圣,而是教堂本就是当地民众生活交往的一个必然场所,在那里,白儿听着唱诗班低沉的诵唱,听牧师浑厚的嗓音娓娓说教,一切都那么安详,让白儿能暂时忘却生活中的所有烦恼与尘世的种种喧嚣。白儿开玩笑说自己已是一个有着华人面孔的罗马尼亚人了。而我认为这只是表像,在心底里,在思想上,她仍是一个中国人,如早期到异国他乡谋生的华人一样,心底里永远会将祖国与家乡深藏于心,还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与热爱,经过多少年都不能从心中抹去。就如每一个中国人一样,梦中所思所想都有家乡的印记,生命中的根都永远深植于故土,这不是岁月所能磨灭与消弥的。
    这里要说说白儿的丈夫旦,这是位行动大于语言的标准的东欧男人,勤劳、善于动脑动手,无论生活有多大困难,他都是那种一直向前走的硬汉子。罗马尼亚生活的压力很大,就业困难,旦从不皱一下眉头,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白儿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用心去做,不辞辛苦,坚持目标,努力着为自己的家打拼,这样的丈夫就值得去爱,去呵护。东西欧的男人喝酒很厉害,我问白儿,旦喝酒多吗,白儿说旦喝酒不多,闲暇的时候更多的是读书,看历史书,看技术书,在当下,东西欧青年大多不关心国家大事,不过问政治,但旦对国际形势,对本国历史、世界历史,都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西方的政治情势,都有个人的独到见解。平时与人交往,坚持做人的真诚,做事坚持原则,可以说是位准谦谦君子。
    在罗马尼亚生活,虽没有国内那些一掷千金的土豪生活,也不是一些国人想像的出国就上了天堂,但在这里,生活与政治基本绝缘,日子平静安逸,没有那么多的车流,没有那么多的人流,空气清新,山川秀丽,没有污染,精神生活自由,这些与物质生活的不足相比,更让人感到舒心与安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甘泉雨露滋润着白儿,虽平淡无奇,却实实在在,虽远离故土,却有一份希望在前,日子一步步向前走,一切都不虚度,在自己的眼中,只要有想法,诚实勤奋,生活就会有滋有味,无论生活在那里,只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生活对每个人都有馈赠,这一点,现在的白儿是真正的有了独特的感悟。

图片

图片摘自白儿赠送的《罗马尼亚风光画册》
 

文章评论

梅庐

白儿路如菊家串门来了,很好很好,无论在哪 我们都要相互鼓励,面对困难,积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