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 — 一曲乱红,诉与谁知。
个人日记
          一曲乱红,友人相送。笛箫响起,琴声肆溢,转身的刹那间已泪眼蒙蒙。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心情听到的音乐旋律感受也是不同的。早已深埋在心底的愁结如抽水般泉涌出来......
                               
人如笛萧乱红飞,眼泪问花花不语。
谁怜佳人垂泪影,花自飘零孤香残。
昨夜玉龙送怨曲,海天愁思荡回肠。
萧萧暮雨伤离绪,依黯独魂意随风。
很久以前写的东西,因与一网友论起音乐来我推荐了这首“乱红”。友人知音,写了一篇关于对“乱红”听后感,我征求了他的同意,发表到我的空间里与懂音的人一起来欣赏这首曲目,感受不同的感受。。。
乱 红
再次重申,我不懂音乐,对乐曲的理解,完全是凭心灵的感受而谈,有偏差和错漏,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为了尽可能用不同的情绪来完整地捕捉对这首乐曲感受,昨晚听了三遍。饭后用中等偏上的音量听了一遍,十点多的时候用中等音量听一遍,睡前关灯用中等偏低的音量听一遍。时间间隔足够情绪的酝酿。
从整体上感觉,这首乐曲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音乐术语来描述,但是可以用转借描述的方式来阐述我的感受。记得以前读过的一首诗《硕鼠》,每段的开头分别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作者用这种往复回返的写作手法,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不断地酝酿和积累中,达到情感的极致。此首“乱红”的写作和演绎过程,也是暗合了这一手法。
从配器的角度感觉,这算是中西合璧的丝竹了。箫的低诉呜咽与钢琴的激昂清澈,很好地搭配在了一起,对作品通篇忧伤而空灵的基调给予了很好的张力和表现力。
然而如下几点我作为超级外行,还是有自己观点的:
钢琴的高音部分与低音部分
钢琴的高音部分:钢琴的高音部分几乎是完美无缺的,从开篇的导入,像是尘世中如缕不绝的忧伤过往,牵引出箫声的低诉,予以细致地描摹和展现。曲中的钢琴高音,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仿佛是人心痛地纠结着,这痛楚的纠结到了无法释放的时候,钢琴高音的适时出现,不仅很好地表现了忧伤的极致,也为曲末的诀别埋下了伏笔。但是在结尾部分,如果没有这高音就好了。这一个和箫声同时出现的高音,实质上是为了表现出与过往的诀别,尽管很痛,但是高音部分的钢琴,使得这种凄惨的诀别仿佛来自外界,而非内心的颤动和无奈的选择,使得格调略显不足了。
钢琴的低音部分:我从昨天对此就诟病不已,今天还是这样。音量过高的低音部分,有喧宾夺主的味道。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喧闹的街市失声痛哭与一个人在静谧的夜晚独自抽泣(用不知道名字的虫鸣做背景),此情此景,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呢?对于我来说是后者,所以我觉得钢琴的低音部分用过高的音量作为背景音乐,使得这种本应该是痛入骨髓的忧伤显得浮躁而不清澈,无法深入到人心里最柔软处,并镌刻出无法弥合的伤痛,同时,与作品所要表现的那种看云云有泪,看山山呜咽的心灵之悲有很强烈的抵触,就如同一个人克制着自己,尽管满脸泪痕却依然无奈地带着一丝微笑时,这种微笑,怕是会让人肝肠寸断的。所以,我觉得钢琴演奏者在表现低音部分的时候,应当怀着怕惊醒熟睡的忧伤的心情来表现,手指轻柔地触动琴键,配合箫声,让忧伤在无言的指尖弥漫到整个天际。
箫的演奏:
我认为,箫的演奏者没有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而又如缕不绝的忧伤,因而他或是她在表现这一作品时,不是用整个身心在展现这一作品,仅仅是用曲调的变化来描摹别人的伤痛,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荷塘月色》里的一句话来“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而这一作品从要表现的那种清澈的忧伤,那种感时花溅泪般的天地同悲,从演奏者流淌的音符中是没有感觉得到,唯一能感觉到的是他或她在转述别人的忧伤,而演奏者是给予一定的同情的,仅此而已,使得音乐对灵魂的穿透力大打了折扣。我以为,在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箫声如果将音调和音量结合起来,而不单单是用音调的滑动来表现,便比较容易展现这种从中而来且又挥之不去的忧伤,不然,这种音调的滑动,也仅仅是旋律的变化而已,旋律无可挑剔,但表现情感则显草率。再有就是箫的表现力是以飘忽为主的,过多的飘忽,使忧伤显得空灵,这没错,但过量了,则使得忧伤带有了些许造作的痕迹。
以上是个人的感受,见笑啦
20110629
文章评论
1206791001
得不到的不一定最好,但竞团网www.jtgo.cc是你一个不得不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