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人生的盛宴

田园拾穗

《人生的盛宴》是一套以散文见长的系列书籍。包括《梦醒了的人生》鲁迅著;《雨中的人生》周作人著;《都市的人生》张爱玲著;《潇洒的人生》徐志摩著;《月光下的人生》朱自清;《大山里的人生》沈从文 ;《人生空山灵雨》许地山;《醉中人生》梁遇春 《静观人生》丰子恺;《雅舍菁华》梁实秋;《人生的盛宴》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俞平伯

1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这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的一段话,也是《梦醒了的人生》的代序。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对传统文化及麻木的民情民性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他将“看与被看”构成的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贯穿在每一部作品中。

《梦醒了的人生》从鲁迅的人生足迹出发——鲁迅是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长房长孙,“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拜了个和尚为师,这是《我的第一个师父》;拜和尚为师也是一个避鬼的法子。“我以为绍兴有两种特色的鬼,一种是表现对于死的无可奈何,而且随随便便的‘无常’,一种是带有复仇性的,比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从5岁到17岁,自由的童年生活,儒家的经典以及阅读的各种小说,野史,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祖父下狱,父亲病故,家庭遭受了一系列重大变故,但鲁迅的母亲对他影响很大。后鲁迅离开故乡,考入了学堂且赴日学医,就此认识了《藤野先生》、《范爱农》。

为什么后来又弃医从文了呢?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到对人生的沉思,鲁迅带着深切的生命体验,也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无奈。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繁荣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它不得。”

                                                    ——《生命的路》

“中国人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譬如你说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无声的中国》

“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但她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再露骨地说,怕还可以证明这些人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总之,我以为国民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实在是非常危险的。现在,应该更进而着手于较为坚实的工作了。”            ——《杂忆》

“一面制礼作乐,尊孔读经,四千年声明文物之邦,真是火候恰到好处了,而一面又坦然地放火砂仁,奸淫掠夺,做着虽男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全个中国就是这样的一席大宴会。我以为中国人的食物,应该去掉煮得烂熟,萎靡不振的;也去掉全生,或全活的。应该吃些虽然熟,然而还有些生的带着鲜血的肉类……。”   ———《马上支日记》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是小病,二要手头有点现款。既没有大的痛苦也可以不管柴米帐,躺着光胡思乱想也不是事,不如看点不劳神的书,要不然也不成起为“养病”。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说,要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此之谓空灵  

                                                    2013213

2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                  ——周作人《雨天的书》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多雨的天,天气阴沉,使人十分气闷,这时候在小屋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着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愉快的事。读周作人《雨中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感觉。简短的杂文小品有对生死的默想,对自然的认体,对往事的怀念,对人生的理解,对吃喝的品评,对生活的畅想,对文化的评价。你能所能想到的人事物语,伦理道德,动物雅趣都可以自然凝结在他的笔端,难分粗细,可以欣然接受,也可以无谓的跳过。

“人是合群的动物,他最怕的是孤独,谁都不能安于寂寞,总喜欢和人往来 ,谈无关紧要的天。”是的,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的期间或者更久些。有谁陪我谈无关紧要的天呢?

                                                        2013215

3

19277月的北京清华园,等妻儿睡了,一个人悄悄披了长衫,沿着荷塘,背着手踱着,受用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了。他就是朱自清以及他的《月光下的人生》。

    朱自清,字佩弦,七岁到扬州一住就是十三年,怀念着《扬州的夏日》,怀念着《冬天》的白煮豆腐。他用秀丽的文笔引领我们感受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的浪漫朝气,梅雨潭的《绿》,月光下的《白水祭》瀑布,《威尼斯》的别致,《罗马》的气象万千,山国《瑞士》,花都《巴黎》,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朱自清用无悔的一生寻找光明,寻找美,寻找生命的绿洲。

   朱自清的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表现了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人生如万花筒,总归太《匆匆》,看花看春看月色,都要赶着看,因为好时光不长;难忘的《背影》,《儿女》,《给亡妇》,值得的怀念友人,都要珍惜,因为下辈子不会再聚。人生有大美,那是诗的感觉诗的哲理诗的幽默,逼真如画雅俗共赏又百读不厌。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朦胧的岂止是月?岂止是鸟?还有那月光下的人生。

                                                       2013216

4

“人们谈话的时候,往往言来去语,顾虑周至,防卫严密,用意深刻,同下棋一样。我觉得太紧张太可怕了,只得默默不语。”这就是丰子恺所选择的《静观人生》吧。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他多才多艺,是著名的画家、木刻家,又是颇有成就的散文家,擅长书法,精通音乐。丰子恺的散文有《缘缘堂随笔》,《率真集》,《艺术趣味》等。记录了丰子恺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静观人生》,从中感受他与众不同思想及浓厚的生活情趣。

我正在惊奇地从医生手里窥看的时候,这块肉忽然动起来,胸部一跳,四肢同时一撑,宛如垂死的青蛙的挣扎。我与医生大家吃惊,屏息守视了良久,这块肉不再跳动,后来渐渐发冷了。”“世间的人,本来都有像你那样的天真明净的生命,一入人世,便如入了乱梦,得了狂疾,颠倒迷离,直到困顿疲毙,始仓皇地逃回生命的故乡。这是何等昏昧的痴态!你的一生只有一跳,你在一秒间干净地了结你在人世间的一生,你堕地立刻解脱。正在风中狂走的我,更何敢企望你的天真与明慧呢?”“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阿难》

“还有一种人,……,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留这空位给他那‘人’坐,扶着老人向别处去另找坐位了。找不到坐位时,他们就将行李放在门口,自己坐在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的门口。查票的来了,不干涉躺着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坐位的人,却埋怨坐在行李上的人和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门口的人阻碍了走路,把他们骂脱几声。”                 ——《车厢社会》

对人生的顿感体现在过了“而立”之年所做的《秋》。“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地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况且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夭、有无之理。”秋是“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能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以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儿女》

把纷繁复杂的事物融入自己的思考,读《桂林的山》、《黄山松》、《杨柳》、《白鹅》、《阿咪》,才会觉得亲切自然有情趣。丰子恺正是用宁静的心灵体会着生命的细节,然后用画笔或文字抒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吾画既非装饰,又非赞美,更不可为娱乐,而皆世间之不调和相、不喜欢相、不可爱相,独何欤?”“我对于我描画的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2013218

5

梁遇春26岁病故,如此短暂的生命,就如沉醉在一场奢侈的春梦中。16岁就成为北大的文科奇才,就此永远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生平不常喝酒,从来没有醉过。并非自夸量大,实是因为胆小,哪敢多灌黄汤。梦却夜夜都做。梦里未必说话,醉中梦话云者,装糊涂,假痴聋,免得‘文责自负’云尔。”这就是梁遇春《醉中的人生》。

梁遇春自编的散文集《春醪集》序里说,“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却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这的确是很惋惜的一件事,但是我又想世界既然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罢,何苦睁着眼睛,垂头叹气地过日子呢?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可惜还未到高潮,却已醉入尘土,只留淡淡香。。。

《泪与笑》中,他列举了许多种笑,空笑、吃吃地笑、失笑、狞笑、傻笑、陪笑、冷笑,干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的没办法,我们承认是失败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泪确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念的,过去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一顾,我们哪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

梁遇春的散文美丽忧伤,飘逸流畅。因他后来进入了英语系,也翻译了不少外国作者关于人生题材的小品文。人生百态,生活百趣,他游历其中,不饮自醉。《醉中梦话》,那是一种宁静的孤独,也是一种仰望的境界。“真正的作家到处而且不管什么地方忽然停住,把他当时的杂感写上,好象真正的画家到处而且不管什么地方忽然停住,来画他的风景。”

梁遇春说,人如果在青年时期死去,他在人们的记忆里边永远是年轻的。《又是一年春草绿》,“现在再饮一杯鼓舞精神的美酒吧!”人生何不醉一回。

 

6

“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穿了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与他自己努力的徒然,可是还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路。”          ——林语堂《对人生的态度》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人生的盛宴》体现了他对人生、生活、文艺的独特见解。林语堂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在人生的选择上,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带这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

   他说,人生是一种享受,有家庭的享受,大自然的享受,以及诗歌、艺术、谈话、读书等文化的享受。“如一群男女老少在举行一个欢乐的野宴。一个孩子在草地上跳跃,母亲在吃一块夹肉面包,叔叔在咬一只苹果,父亲卧在草地上眺望白云,祖父口中含着烟斗,祖母在用雏菊编一个花圈。。。但我们实在说不出欢乐中的哪一部分是物质的,哪一部分是精神的?”人生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了:享受人生。

     谁最会享受人生呢?《发现自己:庄子》,《情智勇:孟子》,《玩世,愚钝,潜隐:老子》,《中庸的哲学:子思》,当“道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积极乐观调和成中庸哲学,当一个人名字半隐半显,经济相当限度内尚称充足,生活颇为逍遥自在,又不完全无忧无虑,人类的精神才是最欢乐,最成功的。”那么《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人生的盛宴》已摆在面前时,关键是我们胃口怎么样?林语堂在“酷爱人生”里说,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是唯一在工作的动物》,人类应该也必须为享受生活而工作着.

   林语堂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成就了他在艺术,如诗歌、戏剧、小说、绘画、书法方面诸多的著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作家。林语堂终年81岁,他胃口好,食量大,喜欢讲玩笑故事,有许多癖好:爱烟斗,爱喝茶,爱散步,爱娱乐,爱音乐,爱小鸟。。。。。

                                               2013221

7

    “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之陈设,只当简朴二字,但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梁实秋《雅舍》

     梁实秋(1903——1987)浙江余杭人,原名梁治华。梁实秋的一生都缩在书斋小楼,与世无争,埋头学问,以写作自娱,不知老之将至。他感情丰富,学识渊博,在《雅舍菁华》的人生里用生命垒起了一座文化的丰碑:30年译文了莎士比亚的全部剧作,完成了《英国文学选》,《世界名人传》,《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秋室杂文》等。也抒怀着生活中的细腻和温情。从《书房》、《下棋》、《麻将》写到《排队》、《理发》、《签字》;从《女人》、《男人》、《孩子》到《年龄》、《代沟》、《退休》,吃喝洗睡,猫鸟狗鹰,各呈异彩,用清丽隽永简洁深邃这些字眼都不足以对他品头论足。你只有细细去阅读,频频不住的点头“言之有理,品之有情”。

   “我常幻想‘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来客不必如何风雅,但至少第一不谈物价升降,第二不谈宦海沉浮,第三不劝我保险,第四不劝我信教,乘兴而来,兴尽即返,这真是人生一乐事。”这是他对《时间即是生命》的严格把握,也是更多的体味到生命孤独的无形流露。

   梁实秋的一生是锦绣华美的,硕果累累挂满枝头,但伴随他后半生的也有剪不断的乡愁和相思:“目断长空迷津渡,泪眼倚楼,楼外青无数。往事如烟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驻。”

影响梁实秋的几本书:《水浒传》  《胡适文存》  《卢梭与浪漫主义》(白壁德) 《对文明的反叛》(斯陶达) 《六祖坊经》《英雄与英雄崇拜》(卡赖尔)《沈思录》( 玛克斯

 

 

8

“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生活下去。”

                                                   ——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20年出生,从平凡的大山里走出,在认识的旅途上奋斗挣扎,有辛酸与欢乐,有失败与成功,一个普通灵魂在不断磨练与裂变。。。

   《大山里的人生》描绘的是朴实且神奇的乡村世界,《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包涵了他对人生的隐忧和思考。在凤凰的石板路上,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最有趣的事就是:天上落雨时,赤脚在石板上,在深水坑中玩耍,或者在山地里田畦上听各处的蟋蟀声,或者逃学到山上去偷人家园里的李子枇杷,被大骂追来后飞奔而逃。。。天真多彩的童年生活,是沈从文一生的宝贵财富,艺术创作的汩汩源泉。在《自传》里他说,“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有效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与水不分离,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水教给我粘和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的渴望。我一切的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

   《市集》是一幅幅美丽生动的乡村风景人物小品画。可以独立重彩成章,也可以是巨幅水墨。不能把通篇搬来,所以此处省略几千个字。

  “。。。一切生命无不出自绿色,无不去给予绿色,最终亦无补被绿色所困惑。头上一片光明的蔚蓝,若无助于解脱使,试从黑处搜寻,或者还会有写不同的景象。一点淡绿色的磷光,照及范围极小的区域,一点单纯的人性在得失哀乐见形成奇异的式样由于它的单纯与复杂,将证明生命于绿色以外,依然能存在能发展。”  ——《绿魇》

   “朋友,你寻不到我吧?我不是那些伟大的东西!虽然我心在我自己看来并不很小,但实在的婶子却同你不差什么,你把你的实现放低一点,就看看见我了。。。是,再低一点。。。”

                                     ——《小草与浮萍》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容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来看,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客气点说就是个‘十足的、吃白米饭长大的城里人’。对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人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新湘西行》

                                                      2013224

9

“心有事,无计问天。心事郁在胸中,教我怎能安眠?我独对着空山,眉更不展;我魂飘荡,犹如出岫残烟。想起前事,我泪就如珠脱串。独有空山为我下雨涟涟。我泪珠如急雨,急鱼犹如水晶箭。箭折,珠沉,融作山溪泉,做人有多少哀与怨,积怨成泪,泪又成川。。。” 

                                             ——《心有事》                            

“在睡不着时,将心中似忆似想的事,随感随记,在睡着时,引领我回到记忆之乡过游离的日子,更不得不随醒随记。积时累日,成为小册,杂沓纷纭,毫无线索。”这就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

许地山(1893——1941),出生在台湾。抗日战争爆发,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直面现实。“人生如结蜘蛛网,难保网不破,但照结不误,破了再补。”这是许地山人生的基调。

落华生的笔名来源于散文《落花生》。爹爹的教诲一直记在心。“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珍贵的。这小小的豆不象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不他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他们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许地山有许多篇幅不长的小品文,文笔华丽典雅,且寓予哲理。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的呀!我们要学面具,但不要戴它,因为面具后面应该让它空着才好。”                     ——《面具》

“在夭桃开透,弄荫欲成的时候,谁不想半着他心爱的人出游逛逛呢?在密云不飞,急与如注的时候,谁不愿在深闺中等她心爱的人前来细谈呢?”——《你为什么不来》

“落下来的梨花瓣,有些被鞋印入泥中,有些浮在池面,被鱼儿衔入水里,有写粘在身上,被她带走,那多情的燕子不歇把鞋印上的残泥和软泥一起陷在口中,到梁间去构它的香巢。                               ——《梨花》

“你且听,云雀和金莺的歌声还不满了空中林中。在这万山怀抱的桃林,除了那班爱闹的孩子 以外,万物把春光领略得心眼都迷蒙了。”——《春的林野》

“我的生活好象一棵龙舌兰,一叶一叶慢慢地长起来。某一片叶在一个时期曾被那美丽的昆虫做过巢穴;某一片叶曾被小鸟们在枝头歌唱过。。。我的生活好象我手里这管笛子。他在竹林里长的时候,许多鸟歌唱给他听,许多猛兽长啸给他听,甚至天中的风雨雷电不时教给他发音方法。。。然而他身中仍空空洞洞。做乐器着把他截下来,开几个气孔,搁唇边一吹,他从前学得都吐露出来了”                     ——《生》

 

10

“生于自然里,死于自然里,咱们的生活,咱们的心情,永远是平静的。人人都怕死,我也怕。其实仔细一想,果真天从人愿,谁都不死,怎么得了呢?”“生命至脆也,吾身至小也,人世至艰也,宇宙至大也。区区的挣扎,明知是沧海的微沤,然而何必不自爱,又岂可不自爱呢。”《人生不过如此》,这是俞平伯淡泊的人生态度。

但在诗文《冬夜》的自序里,他又是如此的热爱人生。“我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

“我怀抱着两个做诗的信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至于表现出的是有韵的或无韵的诗,是因袭的或创造的诗,至于是诗不是诗,这都与我本意无关。”

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五四“时期的文坛骁将。他的散文朴拙温婉,就如其人生。

“灯光所以映她的哝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比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人人都凭着自己与生俱生的欲念,一蓬烟火似的结起若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幻见和虚愿,就拿这个,在钢铁般无情的事实世界上去碰碰看,一个方才打破,一个又在团结,如此衔接错综地纠缠着,挨过或长或短的梦境;直到灵明磨钝,躯壳朽损,也不知为云烟,也不知为粪土,烛烬香也残,光焰芳烈俱灭,其时氤氲中的变幻姿相即使还会有,又有谁来赏玩呢?”。                                        ——《稚翠和她的情人的故事》

“聪明人的特性,一是躲懒,一是知趣。聪明的父母亦然。躲懒就是有所不为。。何谓知趣?吃亏的不找帐,赌输的不捞本,施与的不望抱。” ——《贤明——聪明的父母》

“泛言之,渐渐觉得人生不过如此。这‘不过如此’四个字,我觉得酉覃 酉覃 有余味。”“我感谢造化的主宰,他使我们生与自然,死于自然,这是何等的气度呢!不能名言,只有赞叹;赞叹不出,惟有欢喜。”              ——《中年》

既然人生不过如此,那做做梦有如何?俞伯平有关梦的散文有《梦记》,《梦游》,《芝田留梦记》,《古槐梦遇》,“梦醒之间,偶有所遇,遇之则记,初不辨醒耶梦耶,异日追寻,恐自己茫茫然也。”

“站起来是做人的时候,趴下去是做狗的时候,躺着是做诗的时候。”。。。。。。

                                                 2013226

11

“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出生在上海,名门闺秀,祖父是清末著名大臣张佩伦,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吸鸦片,纳姨太太,母亲则有生活情趣和一定的艺术品位,敢于离婚,留学海外。迷茫的现实背景下成长的张爱玲看到的是人性的脆弱和悲哀。人生总有许多的不可预料,无法把握。她的散文《流言》,《张看》,都是自诉身边的感受,表现都市的情趣,都市人自己的文化观点和文化感受。她以自己对人生对文化的灵性享受生活,也享用着瞬间领悟到的生命的悲怆和不可理喻。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只有上海人能懂得我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                 —— 《到底是上海人》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非得听见电车响才能睡得着觉。”“许多身边的杂事自有它们愉快性质。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象太阳里的肥皂泡。”

                                                  

文章评论

才女田田,[B][ft=,6,helvetica]静观人生的盛宴 可我看后还是记不住这么多的作品名与细节,佩服你![em]e179[/em][/ft][/B]

飘流瓶主

那就是说楼主已经独享过了,又从中盛了一点出来供我们浅尝? 呵呵,真正难得的是在一个嘈杂的社会中,有心静下来读书,这的确就已经是开心健神的好事了。

心境无涯

[em]e4005[/em] [em]e179[/em] [em]e179[/em] [em]e163[/em] 太精彩了,没看完,改日继续欣赏![em]e160[/em]

鹤影

“人生的盛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者能够品尝的,只有像楼主这样的人才能做到。[em]e163[/em]

枫叶

谢谢田田为大家提供的营养大餐[em]e163[/em] 阅读是精神食粮,让思想变的富有。一本好书能滋养无数的心灵!

冬晨

静观人生盛宴需要一点福气[em]e160[/em]

芳菲岁月

真的很佩服田田读了这么多的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女人,高雅睿智的女人!

老杏

认真阅读了您这篇日记,敬佩您的海量阅读。 “静观人生的盛宴”开篇第一段,是文学的盛宴啊,鲁迅、周作人、张爱玲、徐志摩、朱自清、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等等大师云集,群星闪耀 。列举作家主要作品,篇篇皆是经典。 读正文,这篇日记不但向读者开了一个阅读书目,更重要的是传授了读书方法。 受益匪浅!谢啦![em]e160[/em]

老杏

是俞平伯,还是俞伯平?也许我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