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古玉溯源(考古地质学新篇之一)
个人日记
摘要: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玉器的分布范围,针对相关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及软玉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区成矿预测。借此,对我国新石器时代古玉的来源做了探索。
关键词:考古地质;新石器;古玉溯源。
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82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精美的玉玦,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古老的玉文化序幕。相继在中华大地上逐步演生了绚丽多姿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江淮文化、石家河文化、齐家文化等玉文化中心,它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增添了灿烂的光辉。然而,多年来这些古玉的来源其说不一。甚至于推演出种种难以让人理解的“论断”。为此,笔者拟从矿床地质学的前提出发,对相关区域地质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上述新石器时代古玉的可能来源。应当指出具备成玉条件的地区不一定都形成玉矿。因为成玉与否,还要取决于在地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环境。这个环境要求十分苛刻。但是,成玉必须具备相应的地质条件。因此,指出哪里具备成玉条件,至少具有古玉溯源的战略意义。如果进一步发现了某些成玉标志,那么,该区成玉的概率就较高了。因此,本文论述的古玉源区的可信度,依据于成玉条件与成玉标志两种因素。应当说明,古代对玉的概念和现代是不同的。考虑到软玉在古玉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是以透闪石质软玉为重要对象,进行探讨的。现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阐述于后,供大家参考。
1、红山文化古玉溯源
(1)分布范围及古玉器材质特征
红山文化可上溯到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下延至小河沿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年至3500年,时间跨度约4700年。然而在这漫长
的历史时期,其分布范围仅限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地区,属于西辽河及大凌河流域。从时间看,夏家店下层文化已经和夏代重叠。考古学年令衔接得十分契合。其中尤以距今6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分布范围最广,出土玉器最多,可能是“兴隆洼”人最为繁盛时期。其各个文化时代古玉出土地点及玉器材质特征,根据有关考古资料,归纳后分述如下:
① 兴隆洼文化古玉器[1]
距今8200-7200年(考古学年代以下同)
出土玉器地点: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兴隆沟;林西县巴音长汉;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锡本宝楞洪格力图;辽宁省阜新查海,喀左县水泉乡鸽子洞,沈阳市新乐遗址,海城县孤山镇仙人洞遗址。
玉器材质:大部分为透闪石软玉,个别的为蛇纹石玉。色呈淡绿,黄绿,浑绿,淡青,乳白,浅白。
② 赵宝沟文化古玉器[1]
距今7200-6500年
出土玉器地点: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赵宝沟约9万平米文化遗址;
酒苏莫苏木羊羔庙,翁牛特旗小善德沟遗址;赤峰市松山区遗址;
林西县五十家子镇石门村遗址。
玉器材质:透闪石软玉,大理石等。
③ 红山文化古玉器[1]
距今6500-5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草帽山,下洼镇河西,萨力巴乡干饭营子;此外在新窝铺乡董家营子发现约5万平米的古玉加工区有大量切割残片;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巴林右旗那斯台羊场;巴林右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林西县南沙窝子;宁城县打虎山水库;最主要的是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阜新县胡头沟、福兴地;喀左县东山嘴子等。
玉器材质:主要为透闪石软玉。颜色较杂,有黄绿、黄白、墨绿、淡兰等。另有少量蛇纹玉石,绿松石,滑石等。
④小河沿文化古玉器[1]
距今5000-4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新惠镇北石羊石虎山;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大南沟;克什克腾旗新井乡上店村;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
玉器材质:主要为大理石,少量为透闪石软玉。
⑤ 夏家店下层文化古玉器[2]
距今4000-3500年
出土玉器地点: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乡。
玉器材质:主要为透闪石软玉。玉器型制几乎和红山文化相同。然而彩陶纹饰与商代青铜器纹饰存在因袭关系。可能是“古玉新用”。
(2)上述五个时代古玉器分布区及其周边成玉地质条件分析[3]、[4]、[5]
①西拉木伦河各个支流及大兴安岭南端西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它们经各种变质作用有可能形成相应的原生软玉矿床,以及与其相关的次生冲积砾石型玉矿床。这个片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及翁牛特旗。
②老哈河、教来河上游,分布有大面积大小不等的花岗岩岩体,它们以各种不同形式与晚太古代含白云岩岩层(或透镜体)的变质岩层接触。这是白云岩和中酸性侵入岩相接触,经渗透交代作用形成的软玉原生矿床及次生冲积型砾石矿床的有利条件。这个片区包括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喀刺沁旗,宁城县,辽宁省建平县北部地区。
③ 大凌河流域及各个支流上游地区,分布有较小的中酸性侵入岩体,它们侵入到中、晚元古代含白云岩的沉积岩地层中,对于形成“渗透交代作用”软玉原生矿床及次生冲积型砾石矿床是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个片区包括:辽宁省凌源县,喀左县,建平县,朝阳县,北票县,阜新县,漳武县,绥中县,北镇县。其中北镇县的“医巫闾山”的中北部延伸达50公里的范围内有11处具有形成软玉原生矿床的良好条件。难怪在《尔雅﹒释地》记载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从上述五个时代古玉器的材质来看,它们的总体组合特征是:以透闪石为主,其次有蛇纹石、大理石、绿松石、滑石等,这和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软玉矿床的类型成矿标志是相一致的。
敖汉旗新窝铺乡董家营子有古玉加工遗址,分布有大量被切割的残玉片及少量小块玉原石。另外,敖汉旗赵宝沟遗址面积更大,达九万平方米。
上述五个时代的古玉分布范围内,总计有27处以上十分有利于软玉原生矿床生成条件,区内尚有三条可能生成软玉次生冲积型砾石矿床的河流。
(3)结论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古玉分布区内具有十分良好的软玉生成条件。并发现了古玉加工遗址和成矿标志,古玉来源首先应是西拉木伦河上游、老哈河上游、教来河上游以及大凌河流域。其次是这些河流上游源头的原生矿。
2 、龙山文化古玉溯源
(1) 古玉分布范围及材质特征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二者是承袭关系。其分布区覆盖整个山东省及安徽省和江苏省北部局部地区。古玉器分布情况如下: ① 大汶口文化古玉器[1]
距今6200-4600年
出土玉器地点:山东省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邹县野店;曲阜泥山、西夏侯;枣庄建新;藤州岗上;荏平尚庄;诸城呈子;莒县陵阳河、大朱村、杭头;胶县三里河;安丘景芝;广饶王村、付家;桓台前埠下;江苏省邳县刘林、大墩子;新沂花厅;安徽省蒙城尉迟寺等地。
玉器材质:古玉器由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滑石、孔雀石、大理石、叶蜡石、蛋白石、玉髓、煤精等制成。其中透闪石软玉质玉器集中在大汶口、野店、花厅、三里河、陵阳河等地。
② 龙山文化古玉器[1]
距今4600-4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泗水尹家城;邹县野庄;藤县庄里西;临沂湖台和大范庄;沂南县罗圈峪;日照两城镇和尧王城;五莲县丹土和上万家沟;安丘老峪洞;海阳司牙台;昌乐袁家庄;潍坊姚官庄;胶县三里河;临眗朱村等。
玉器材质:以透闪石、大理石、蛋白石、绿松石为主,优质玉材增多。其次是蛇纹石、石英岩、煫石等。
(2) 上述两个时代古玉器分布区域内地质成玉条件分析[6]、[8]、[10]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可以郯城—昌邑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成玉的地质条件具有明显不同,现分别阐述如下:
①西部泰山地区有八处对对玉矿形成有利。总体特征是中、酸性小岩株侵入到早古生代白云岩地层中,具备形成接触“渗透交代作用”软玉原生矿床的有利条件。这些地区是:莱芜北偏西约16公里、西北3-5公里处。位于大汶河上游,同时也具备形成河流冲积型次生玉矿的条件。其次是藤县东南20公里,苍山北偏西14—18公里,费县西北18公里,沂南北偏东10公里,沂水东北30公里,益都西南30公里等八处。它们附近的冲沟或溪流均具备形成冲积型次生砾石玉矿床的成矿条件。
②东部半岛地区有十四处对软玉矿床形成有利。而且每处的面积远远大于西部泰山地区。该区是一条东北—西南向,长约180余公里预测软玉成矿带。其总体特征是中生代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侵入到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含白云岩或透闪石化白云质大理岩地层中,对形成“渗透交代作用”软玉矿床十分有利。这些地区是:荣城北4公里处,接触带长约10公里;文登东10公里处,接触带长约10公里;牟平南,接触带分别长约30公里、20公里,西南长约20公里;海阳东北。上述四处属于昆嵛山区。其次还有:黄县东20公里处接触带分东西两支,西带长20公里,东带长20公里;掖县东北20公里,含白云岩地层呈扑掳体,处于花岗岩侵入体中,面积10×10公里;莱西县西30公里,接触带长40公里。这四处属于大泽山—艾山区。以下还有七处,它们是:胶县东北10-20公里处,接触带长约15公里;胶县西16公里,接触带长约20公里;日照北5公里,接触带长约30公里;五莲东10公里,接触带长约15公里;日照北26公里,接触带长约10公里;莒县南10公里,和30公里处,接触带长约10公里;临沭东北15公里,接触带长约10公里。
(3) 结论
上述成玉条件分析,说明山东半岛对软玉矿床的生成十分有利。尽管至今尚未发现软玉矿床,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把玉矿作为重要资源进行地质矿产勘察工作。从山东全境大范围的龙山文化古玉器的发现及日照两城镇窖藏玉器的出土,推测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地区玉石的开采与加工是非常兴旺的。它很可能对中原地区玉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玉材及玉器的西运,玉文化思想的传播?等,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3 、良渚文化古玉溯源
(1) 古玉分布范围及材质特征
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文明最发达的时代。它从距今7000年起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演化而成。它距今5300-4000年,已经和中原地区的夏代相接。为了说明上述四个古文化的承袭关系现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一并加以阐明:
① 河姆渡文化古玉器[1]
距今7000-5300年
出土玉器地点:余姚河姆渡遗址,象山塔山遗址。
玉器材质:下层古玉器主要以萤石、叶蜡石、玉髓为主。最上层才发现软玉质玉器。
② 马家浜文化古玉器[1]
距今6500-5500年
出土玉器地点:浙江省嘉兴马家浜,桐乡罗家角吴兴邱城;上海青浦崧泽;江苏省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苏州越城及张家港东山村、梅园里。
玉器材质:多为灰白色、褐色、黄色透闪石软玉为主,另有少量玉髓。
③ 松泽文化古玉器[1]
距今5900-5300年
出土玉器地点:上海青浦崧泽、福泉山;江苏常州圩墩,张家港许庄、徐家弯,武进县寺墩,常熟钱底巷;浙江嘉兴南河浜等。
玉器材质:以青、青白、白色透闪石软玉为主,另有少量萤石。
④ 良渚文化古玉器[1]
距今5300-4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浙江余杭反山、瑶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吴县张陵山;武进县寺墩。
玉器材质:主要为透闪石软玉,也有少量叶蜡石、萤石和玛瑙。
(2) 区域软玉成矿条件分析[7]、[8]、[9]、[10]
上述新石器时代古玉器均分布于富春江下游,钱塘江冲积平原和太湖冲积平原。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来看,透闪石软玉主要源头是浙江省江山县—上虞县一线以西的低山丘陵区和浙江与安徽、江西交界处的怀玉山北段至天目山一带。其次是江苏溧阳南部至安徽郎溪东部庙西花岗岩体周围。其中软玉成矿条件是中、酸性侵入岩体和元古代晚期及古生代石碳纪早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的“渗透交代作用”。而叶蜡石、萤石、玛瑙及玉髓等质料的“玉器”主要来源于浙江东部的火山岩分布区。现详述如下:
① 浙江省富春江流域东侧上游,江山县东北6-10公里处,花岗闪长岩岩株侵入到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衢县西北约25公里处,花岗岩岩株侵入到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西南约20公里处有花岗岩岩株侵入到相同地层中;富春江中、下游东側,浦江西北14公里处,石英斑岩侵入到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诸暨西北20公里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20公里;诸暨东北10-26公里,绍兴西南约14公里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临安东18公里处,有花岗闪长岩侵入到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富春江下游西側)。
② 富春江流域西側,自南而北,浙江境内开化县西北18公里处,有花岗斑岩与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30公里(怀玉山北段)昱岭关东北,花岗岩与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20公里;岭关正北约10公里处,花岗岩与同样地层接触;安吉西南38公里处,花岗闪长岩岩株侵入到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
③ 安徽与浙江两省交界处,安徽一側屯溪南偏西30公里处,沿西
南—东北向延伸,有三个花岗岩岩株,相距约10公里,侵入到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绩溪东北6.8公里、10公里、20公里三处花岗岩与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
④ 安徽朗溪以东10公里,庙西花岗岩体周边有下石碳纪含白云岩地层与花岗岩接触处,有透闪石软玉矿床。已知的玉矿为江苏省溧阳市小梅岭。在安徽境内仍然有玉矿形成条件。
(3)结论
上述数十处透闪石软玉原生矿床成矿预测区,对软玉矿床的形成十分有利。同时又处于富春江上游,该江支流发育,对形成次生冲积型砾石玉矿也很有利。新石器时代古人的活动特点是继承了旧石器时代古人的习惯,沿河流捕鱼、狩猎,在中、下游进行农耕或驯养家禽。从河漫滩上拣拾石块用来打磨石器。这便为发现玉石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玉石原生矿床处于河流水系的上游,对古人及早发现玉石并利用玉石是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良渚文化古玉器数量较多、品质优良的得天独厚之所在。
4、中国中原地区古玉溯源
(1) 古玉器分布范围及其材质特征
我国陕西、山西、河南及河北南部,习惯称之为中原。位于黄河中游,系中华民族五千年古文明的孕育发祥之神圣领域。是周边史前文明最终汇聚之地。早在7000年前即有仰韶遗址出现。继之又有距今5000-4400年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等遗址的发现。出土玉器的地点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七县。其中尤以晋南出土的玉器最多。而分布最广,时代和龙山文化相当的是山西的陶寺文化、陕西的新华文化及河南的龙山文化。其时代皆为距今4600-4000年。晚期即和夏代重叠,出土古玉器更多,材质更为精良。现分述如下:
① 仰韶文化玉器[1]
距今7000-5000年
半坡遗址出土玉斧一件。材质为透闪石软玉。
② 庙底沟二期文化玉器[1]
距今5000-4400年
出土玉器地点:河南孟津妯娌;洛阳王湾;山西坦曲古城东关;芮城清凉寺;临汾下靳墓地;陕西扶风案板;武功滸西庄等遗址。
玉器材质:有透闪石、蛇纹石、蛇纹石化大理石、大理石、绿松石、滑石等。 ③ 陶寺文化玉器(山西龙山文化)[1]
距今4600-4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以陶寺遗址出土玉器最多。该遗址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已发掘古墓葬1309座,其中有葬玉的古墓200余座。发现各类玉器800多件(组),含1000多个单件,还有散落的绿松石镶嵌片900余枚。并发现一座古城遗址。
玉器材质:透闪石、大理石、蛇纹石、蛇纹石化大理石、滑石、绢云母、白云母、绿松石等。
④ 河南龙山文化玉器[1]
距今4600-4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禹州吴湾、瓦店;孟津小潘沟;汤阴白营;安阳后岗;南阳黄山;遂平县、镇平县;新安西沃等地。
玉器材质:透闪石、大理石、石灰岩。
⑤ 陕西龙山文化(新华文化)玉器[1]
距今4500-4000年
出土玉器地点:长安县花楼子;华县梓里;西安市米家崖;临潼县康家;兴平县侯家村;榆林三叉湾;歧山县双庵;神木县新华石峁;延安县庐山峁等地。新华遗址一坑内出土32件玉器,年代可能与陶寺文化晚期相当或略晚,约4100-3900年,或夏代早期。
玉器材质:透闪石、大理石、蛇纹石、蛇纹石化大理石、滑石、绿泥石、绿松石等。
(2)中原地区软玉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11]、[12]、[13]、[14]、[5]
从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区域地质构造条件来看,对软玉矿床成矿最有利的地区是最西部渭河上游六盘山南段至秦岭西东两段,及华山至河南省的崤山西端,熊耳山西端和伏牛山西、东两端。上述,是软玉原生矿床形成最有利的地区。其次,渭河上游各支流及下游南侧,发源于华山的各支流;洛河流域;丹江上游商县以西各支流;南阳北部唐白河上游各支流;伊河上游各支流等均对河流冲积型砾石玉矿床的形成有利。因为上述河流上游分布着大面积有利软玉原生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
此外,和中原地区古文明有着密切相关的山西省北部的恒山、五台山地区及介于山西与河北两省之间的太行山山脉的软玉成矿条件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现分别详述如下:
① 陕西省秦岭西段,自太白县—保鸡—陇县以西,即渭河上游地区,分布有大面积下古生界含大理岩地层,并普遍被花岗岩侵入;自太白县向西与甘肃天水、武安相接,分布有较大面积含白云岩的前寒武纪地层,均被晚期花岗岩侵入。这
个地区,连同青海省湟水流域,很可能就是夏禹时代的“雍州”地域。《书.禹贡》记载有九州中梁、雍二州产璆琳(美玉)。
② 秦岭中段、华山地区,陕西境内有洛南,北西30公里处,花岗斑岩与震旦纪含白云石大理岩地层接触;洛南东南及南10-16公里处,花岗岩与下元古界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地层接触;蓝田东南约30公里处,花岗岩与下元古界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接触,接触带长约30公里;华县南34公里处及东南14公里处,花岗岩与下元古界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接触,接触带长约20公里。该区域可能就是夏禹时代“梁州”所属地域。
③ 河南境内,崤山西端卢氏西南约16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中晚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卢氏西北约34公里处,花岗闪长岩与震旦纪中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伏牛山西北端,栾川东北约14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中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鲁山西24-34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中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10公里;方城西北24-54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中、晚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分别有30公里、15公里两条和一处岩株状侵入接触;方城东北30-40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中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10公里;逐平县西偏南20-28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中、晚期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8公里。 ④ 太行山山脉南端,河南境内,林县北偏东20公里处,闪长岩呈小岩株状,侵入到晚寒武纪到早奥陶纪含白云岩地层中;与林县相接的,河北境内的涉县东北35公里处,闪长岩小岩株侵入到晚寒武纪到早奥陶纪含白云岩地层中;涉县北15-20公里处,闪长岩体侵入到晚寒武纪到早奥陶纪含白云岩地层中,接触带长约10公里。
⑤ 山西省北部恒山、五台山地区,原平县东偏南10公里处,,花岗岩与下元古界含白云岩地层接触;灵丘县西30公里处,,花岗斑岩侵入到晚寒武纪到早奥陶纪含白云岩地层中;浑源县东南16公里处,花岗斑岩侵入到晚寒武纪到早奥陶纪含白云岩地层中;浑源县东16公里处,花岗斑岩与早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近南北向,长8公里;浑源县东北34公里处,花岗斑岩侵入到早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中,接触带长10公里。上述各地均处于濘沱河及桑干河上游,同时对形成冲积型砾石玉矿床有利。⑥ 河北省太行山北段,阜平县东北30公里处,花岗闪长岩与早、中、晚期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阜平县西北20公里处,花岗岩与震旦纪地层接触;涞源县南12-20公里处,早、中震旦纪地层被花岗岩包围;涞源县东偏北14公里处,花岗闪长岩与中震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长20公里,呈南北向延伸;涞源县东北54-64公里处,花岗岩与早震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呈东北—西南向延伸,长约10公里;易县西北30公里处,花岗岩与早震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呈南—北向延伸,长10公里;怀来县南14公里处,花岗闪长岩与早震旦纪地层接触;怀来县南30-36公里处,花岗闪长岩与中震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呈北—东向延伸,长10公里;怀来县东南36公里处,花岗岩与中震旦纪地层接触;昌平县西22公里处,昌平县北12公里处,花岗岩与早、中震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呈东北—西南向延伸,长20公里;昌平县东20公里处,花岗岩呈岩株状侵入到中震旦纪地层中;延庆县西北10公里处,斑状花岗岩与中震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呈南北向延伸,长10公里;延庆县西北34公里处,花岗岩与早、中震旦纪地层接触;涿鹿县西40公里处,石英斑岩呈岩株状侵入到早震旦纪地层中;顺义县西北24公里处,花岗岩呈岩株状侵入到中震旦纪地层中;兴隆县南偏东10公里处,花岗岩侵入到早震旦纪地层中;古北口东10公里处,花岗岩与中震旦纪断层接触,长20公里;蓟县西10公里处,花岗岩、正长岩与中震旦纪地层接触,长10公里。
以上17处对软玉形成有利的地区,均有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体与含白云岩地层以各种不同方式接触,可能形成“渗透交代作用”原生透闪石软玉矿床。这些可能产生软玉原生矿床的地区,又分别处于大沙河、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上游,对形成冲积型砾石软玉矿床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结论
综观上述陕西(秦岭地区)、河南(崤山—伏牛山地区)、山西(恒山—五台山地区)、河北(太行山地区)四省区域地质条件,在很大的范围内,对形成和白云岩与中、酸性岩浆岩侵入接触有关的“渗透交代作用”软玉矿床非常有利。而且,从考古发掘中出土古玉器的材质来看,多是以透闪石、蛇纹石、蛇纹石化大理石、大理石组合为特征,这和上述软玉矿床的成矿标志是完全一致的。这些地区是中原新石器时代古玉的源区似无疑问。当然,山东龙山文化古玉的西输,仍然存在这种可能。
5、江淮文化古玉溯源
(1)分布范围及古玉器材质特征
江淮文化由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文化、潜山县河镇乡薛家岗文化等组成,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6200—4000年(?)。出土古玉器地点及材质特征,分述如下:
①北阴阳营文化古玉器[1]
距今6200-5700年
出土玉器地点:南京市北阴阳营、营盘山,江宁太岗寺、庙山,江浦蒋城子;安徽涂县朱勤打山等地。
玉器材质主要为阳起石、透闪石、蛇纹石和玉髓,也有少量石英、云母片、叶蜡石、绿松石等。
②凌家滩文化古玉器[1]
距今5500-5300年
出土古玉器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
玉器材质主要以透闪石为主,另有少量蛇纹石、玛瑙、玉髓、水晶、石英、煤精等。
③ 薛家岗文化古玉器(中国玉器全集,上册,杨伯达主编,2005年)
距今5300-4000年(?)
出土古玉器地点: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永岗村、亳州市扬楼乡傅庄村、定远县永宁乡德胜村;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三河乡营盘山,江宁县咎庙,海安县青墩,阜宁县板湖乡陆庄,涟水县三里墩等地。
玉器材质特征:上述三个时代古玉器的材质各有特点,虽然均以透闪石为主,但性质区别较大。
(2)古玉来源分析[8]、[10]、[16]
上述江淮文化古玉器出土地点比较分散,形制类型较杂,质地区别较大,反映出多源的特点。北阴阳营文化古玉及凌家滩文化古玉,从材质组合特点看很可能来源于六合冶山铁矿外围。本地区有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侵入到震旦纪地层
中,除大理岩化外,尚见蛇纹石化、透闪石化蚀变现象,说明了有透闪石软玉矿床生成的较好的地质环境。两年前曾在六合南部沿江地区雨花台组砾石层中发现一颗透闪石青玉砾石(重870克,王威提供),磨圆度较好。玉质萤润,颜色灰绿,裂纹较多。这为北阴阳营及凌家滩文化古玉,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来源。至于玛瑙、玉髓、石英等,也是取材于雨花台组砾石层当无疑问。古籍记载“扬州产瑶琨(美石次玉者)”(杨伯达主编,2005,中国玉器全集上册第7页第19行)。但《辞海》注明:琨、瑤均为美玉。《说文解字》也注明,瑤为美玉。并非杨注:“美石次玉者”。
薛家岗文化古玉器分布较散,来源比较复杂。潜山地区古玉可能来源于湖北省武穴、蕲春及安徽省宿松地区。该地有中、酸性侵入岩体多处侵入到早元古代(?)含白云岩浅变质岩地层中,对形成软玉原生矿床有利。河流冲积作用也可形成砾石软玉矿床。而分布于江苏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阜宁、涟水等地的古玉器,其材质和器型均与良诸文化古玉器十分相近,年代也相当(?)。古玉来源很可能同属良诸文化。
(3)结论
江淮文化古玉来源可分为三个地区,即:①大别山东南端;②江苏六合地区③浙江西南富春江流域。江淮文化之命名,可能以地域为基本出发点。从玉器形制和材质特征及来源分析,似乎可以分别併入北阴阳营文化及良诸文化。其年代可按分期处理。
6、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古玉溯源
距今4600-4000年(和良诸文化同时代)
石家河文化是在大溪文化(距今6500-5300年四川奉节县)、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4600年湖北京山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文化,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及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地区。
(1) 分布范围与玉器材质特征[1]
①出土玉器地点:湖北钟祥六合,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肖家屋脊;湖南澧县孙家岗。
②玉器材质:透闪石为主,其次有绿松石、大理石、水晶、滑石等。
(2)透闪石软玉原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16]
① 枣阳东30-46公里处,桐柏山南侧,有花岗岩与早元古代浅变质岩夹白云岩地层(呈半岛状)接触,东、南、西三面接触带总长约60公里。
② 宜城南20-26公里,荆山南段,花岗岩与早元古代浅变质岩夹白云岩地层接触。古籍记载:“荆山之璞”。说明荆山自古就产璞玉。
③ 武穴北26公里处,向东延伸12公里,石英闪长岩与(宿松群)早元古代浅变质岩夹白云岩地层接触。
④ 黄梅西20公里处,花岗岩与上述同样地层接触;北10-20公里处,花岗岩与前述同样地层接触。
⑤ 蕲春南偏东16公里处,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与早元古代浅变质岩夹白云岩地层接触。
上述各地对软玉原生矿床生成十分有利。成矿远景区附近的河流均有利于冲积型砾石软玉矿床的形成。
7、甘肃齐家文化古玉溯源
齐家文化是在青海乐都柳湾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可能属于夏禹时代的“雍州”地域。《禹贡》记载“雍州”产球琳(美玉)及琅玕(美石)。距今4000年。
(1) 分布范围及材质特征[1]
① 出土玉器地点:甘肃临洮齐家村,武威娘娘台,永清秦魏家墓地及大河庄文化遗址,广河齐家坪遗址,积石山新庄坪遗址;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遗址,西宁沈那遗址,民和清泉遗址和喇家遗址,尖扎下奴布墓地,平安东村墓地,互助总寨墓葬,同德宋日遗址;宁夏固原海家墓葬。
② 玉器材质: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等(玉质好)。
(2) 透闪石软玉源区探索[14]、[15]
① 甘肃省武山北12公里处,闪长岩、花岗岩与前寒武纪(可能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30公里。
② 武山东20公里处,花岗岩、闪长岩与前寒武纪(可能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30公里。
③ 天水东30-40公里处,有不同时代花岗岩与前寒武纪(可能含白云岩)地层
接触,接触带总长约80公里。
④ 庄浪县东南30公里处,有不同时代花岗岩、闪长岩与前寒武纪(可能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60公里。
上述四个地区均对透闪石软玉原生矿床形成有利。同时,这些地区又处于渭河上游,其各个支流对次生冲积型砾石软玉矿床的形成也很有利。
此外,青海境内湟水流域:①刚察县北20公里处,花岗岩与中、晚期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30公里;②湟源县南30公里处,花岗岩与前震旦纪含大理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50公里;③乐都北20公里处,花岗岩与中、晚期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40公里;④格尔木东南约40公里处,花岗岩与中、晚期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20公里;⑤此处再向东80公里处,花岗岩与中期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⑥此处再向东60公里处,又有花岗岩与中、晚期震旦纪含白云岩地层接触,接触带长约20公里。以上六处均对原生软玉矿床形成十分有利。同时各河流的上游支流对冲积型砾石软玉矿床的形成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
本文对上述涉及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七大古玉文化区,指出了150余处成矿远景地带,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古玉来源的推测,基本达到了古玉溯源的目的要求。除了新疆的昆仑山脉(已知的软玉成矿带)和阿尔金山脉(很有远景的软玉成矿带)之外的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而言,这种战略性的软玉成矿远景预测,除了考古学意义外,对今后指导软玉矿床的找矿工作,也会提供一些帮助。今后找玉,首先应当重视顺河漫滩(包括阶地)寻找玉石漂砾或称为“河流砾石”找矿法。由此溯源追踪,再去寻找原生矿床。实际上,河流冲积矿床的玉石质量最好,开采更容易,成本最低。因此经济意义也更大。
考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探索古玉来源仅是其中之一小部分。更重要的课题应当配合考古学,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变迁(特别是自然灾害)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智力进化;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蒙生关系等,即古文明的演化历程。自然史和社会史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不充分了解过去,就不能深刻认识现在,并准确预测未来。这对于当前人类面临的信息化程度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同时自然灾害又日益严重的事实面前,更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集中全人类的智慧,才能避免灾难,安然生存,顺利发展。 (注:本文成稿过程中,王威参加了部分工作。)
(2011年2月20日完稿)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佰达 主编. 2007. 中国玉器图典[M].上册
[2] 刘振峰,金永田 著. 2007. 红山古玉藏珍[M]
[3]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编. 1991. 内蒙古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
出版社
[4]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9. 辽宁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5]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编. 1991. 河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6]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编. 1991. 山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7]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9.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8]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7. 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9]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4. 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0]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4. 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
质出版社
[11]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9. 陕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2]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编. 1991. 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3]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9. 山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4]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9.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5]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编. 1989. 青海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6]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编. 1990. 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7] 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