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座主讲资料《茶、茶人、茶诗》
古香古韵
茶 茶人 茶诗
一、茶
1、茶和品饮方式的发展。茶,是植物的叶子,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先是药用,魏晋时期才开始饮用。茶,单从字面理解,“人在草木间”,寓意茶清新自然的本性,崇尚茶人合一的自然之道。魏晋以后,茶由药用改为饮用,魏晋至唐初,茶的主要品饮方式是煮茶,以茶羹的方式出现,配以盐、葱、姜等调味品;唐代是茶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茶圣陆羽的出现及《茶经》的面世,使唐朝的茶叶品饮方式发生了改变,由煮茶改为煎茶,简单的说,就是先把紧压茶碾成末状,慢慢倒进烧着开水的器具中,一边倒一边搅合,煎茶法在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贾甲胄之间盛行;宋代是茶叶的最高峰,在延续唐朝品饮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饮茶方式——点茶。点茶与煎茶的共同点是都将紧压茶碾压成末,都是茶末与水的融合,但最大的区别,煎茶法是把茶末倒进水里,而点茶是将水倒进茶末里。点茶法非常讲究技巧,水量大小、缓急、温度高低及搅合的手法,直接影响茶汤质量。宋朝点茶高手很多,可以在茶汤表面形成花鸟鱼虫、甚至诗句的画面,茶以白色为佳品,茶碗以黑色为尊贵。现在日本的茶道还沿袭宋朝的点茶方式,而在中国,会点茶的茶艺师应该说没有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体察龙凤团茶(当时最名贵的紧压茶,皇供)给茶农带来的疾苦,下令制作散茶,降低了茶叶成本,提高了茶农收入,使茶叶在宋朝被大面积推广,民间饮茶风也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时出现了我们目前还沿用的品饮方式——泡茶,即将不同温度的水直接冲进不同等级的茶中,形成茶汤;元朝,金兵入主中原,普洱茶开始盛行;明清两朝,茶叶、茶艺、茶道向精细化发展,六大茶系形成。
2、茶的分类及主要特点。茶,从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看,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黑茶六大类,近些年,又衍生出花茶、再加工茶、花草茶、药茶等类型,普洱茶也从黑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茶系,茶叶家族越来越兴旺了。
从发酵程度看:绿茶是完全不发酵茶,白茶是发酵程度最轻的茶,黄茶是轻发酵茶,青茶是半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黑茶是后发酵茶;从茶叶特点看:绿茶是绿叶、绿汤、绿底;黄茶是黄叶黄汤;白茶是白毫密布,汤色浅黄发白;红茶是汤如琥珀,叶底绛红;青茶是绿叶红镶边,汤色黄绿;黑茶是汤色深红发褐,叶底乌黑发暗;从茶叶特点看:形成绿茶的主要工序是杀青,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形成;形成红茶的主要工序是发酵,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形成白茶的主要工序是萎凋,即通过晾晒或萎凋机散失茶叶中的部分水分,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黄茶的主要工序是焖黄,即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并在湿热作用下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干茶绿色减退,黄色显露,;青茶的主要工序是摇青,即利用摇青机破坏茶叶边缘叶细胞,使茶叶边缘发生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效果;黑茶最主要的工序是渥堆,渥堆发酵是把生毛茶通过堆放、潵水、从而通过湿度和温度的控制,来达到快速发酵的过程。
3、茶产地和代表茶。绿茶的产地很广,以江浙、安徽等地为主,代表茶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安吉白茶、六安瓜片等,以龙井为例,有狮(狮峰)、龙(龙井)、云(云栖)、虎(虎跑)、梅(梅家坞)五大产地,以狮峰龙井最佳,明前茶最贵,龙井胡公庙前有御制十八棵茶树是乾隆所赐;红茶分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小种红茶以正山小种为主,桐木关为正宗,有明显的松烟香。功夫红茶有祁红、滇红、宁红,近几年金骏眉、坦洋工夫占据部分市场份额。红碎茶是把红茶的揉捻变成揉切,破坏茶叶形状而加工出的一种茶,滋味浓,不耐泡,主要出口。世界上四大高香红茶有祁红、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锡兰高地红茶;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都属于黄芽茶,沩山毛尖、平阳黄汤均属黄小茶;而广西大叶青、鹿苑毛尖、皖西黄大茶则为黄大茶;白茶分芽茶、叶茶和饼茶三种,芽茶主要是白毫银针,分北路银针和南路银针两种。叶茶主要是白牡丹,饼茶有贡眉和寿眉两种。白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青茶有四大主要产地,闽南乌龙代表茶为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有明显兰花香,味道足。闽北乌龙代表是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岩韵明显,口感浓烈。广东乌龙代表茶是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丛、大叶奇兰,其中凤凰单枞属于单株采摘、单株制作、单株售卖,品质更均衡。台湾乌龙代表是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和文山包种,香气清扬,口味较淡;黑茶主要是销往边藏,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几类,黑茶也是茶马互市的主要茶类。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别,生茶是不发酵茶,采用自然陈化方式获得陈香,一般劲足性烈,需要陈化5-10年以上才好喝。熟茶是采用人工渥堆的方式,加速茶叶陈化,一般当年就可以引用,存放几年效果更好,口感比较醇厚润滑。
4、茶的功用和适宜人群。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其中维生素多达10余种,泡茶时多数可溶解在水中,能被充分利用。另外,茶叶中还含有具备多种功能的药效成分,诸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这些都是茶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茶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茶,也不是想什么时候喝就可以喝,一般来说,喝茶要分季节和体质。春天阳气升发,适合喝花茶,解除积郁;夏天适合喝绿茶,解除暑热;秋天适合喝青茶,化解秋燥;冬天适合喝红茶、黑茶,暖脾温胃,提升热量。手脚爱凉、肠胃不好的人,适合喝红茶和黑茶;手脚燥热,爱流汗的人,适合喝绿茶和白茶;心情抑郁,爱发火动气的人,适合喝花茶,青茶是大众茶,适合最广泛的人群。有几种人不能喝茶,胃溃疡、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贫血、结石、高血压、通风、心脏病等等,女人经期、孕期、哺乳期也不能喝茶。因此,茶要分时分人而异,量体裁衣,择时饮茶。
二、古今茶人茶事
“茶人”一词,最早是出自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茶中杂咏》如今的茶人可分为三种:一是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直接和茶叶有关的人;二是与茶叶延伸领域相关的人,如从事茶具研发、茶疗、茶浴等的人;三是从事茶史研究、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以及饮茶之人。茶叶有两千多年历史,每朝每代都有茶的钟爱者、痴迷者,对茶的发展、推广和提升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归纳起来,以供参考。
1、 茶圣陆羽: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经》三卷,开辟了中唐茶时代,被后人称为“茶圣”。传言陆羽是个孤儿,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在龙盖寺抚养长大,幼年习茶,精通茶性,12岁因不堪庙里的戒律逃出寺庙在戏班子里当了优伶,后边遍访名山大川,终生致力于茶,对茶叶生产、制作、水论、器具等方面深有研究。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记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闻说附近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即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于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过半,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陆羽舀尝一口,立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告诉了实情,陆羽的名气随后也就被传扬得神乎其神了。
2、茶僧皎然。俗姓谢,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皎然年长陆羽十几岁,他交友广泛,阅历丰富,对佛门茶理修炼很深,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陆羽才写出了《茶经》。皎然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的开山鼻祖,他首次把“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完整地、系统地通过茶诗阐述出来,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谈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 他是茶文学的开创者,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是最早进行实验茶场、实验室茶叶科学研究的倡导者,是“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是茶叶精神功能及价值开发的探路者,是陆羽的指导老师、兄长和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是最早“品茗会”、“斗茶赛”、“诗茶会”的倡导者、组织者、策划者,“顾渚茶赛”“剡溪诗茶会”就是经典案例。 他也是“佛茶之风”、“佛禅茶道”的探路者。
3、茶皇帝乾隆:中国帝王当中,最长寿的人当属乾隆皇帝了,享年88岁,在位60年,他高寿的秘诀和一生嗜茶有极大的关系。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并封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乾隆首倡在重华宫举行茶宴,他还规定,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乾隆六十年举行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使黄茶走进宫廷。他还赐名福建安溪茶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从清朝开始,各大茶系基本形成,达到精细的程度,茶艺、茶道也各成体系。乾隆老年时,甚至到了病茶的地步,当他84岁高龄隐退的时候,一位大臣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帝却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可见乾隆对茶的痴爱之情。
4、 茶功臣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幼时贫困,曾为地主放牛。25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虽然是明朝开国皇帝,但在茶叶发展过程中,不能和乾隆的作用相比,所以只能以功臣相称。朱元璋称帝时,龙凤团茶盛行,其精细程度、工艺之繁琐,让茶农苦不堪言,出身微贱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止龙凤团茶制作,改制散茶。散茶加工简单、储存和运输方便,成本低、价格廉,茶农收益大,老百姓喝得起,这一举措,使饮茶之风从明朝开始由上层社会真正回归民间,品饮方式也从繁复的煎茶、点茶转变为今天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泡茶法,为今天的茶艺提升和茶文化推广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5、茶使者文成公主:汉藏联姻是历代王朝安抚边疆的一个重要的政治手段,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被唐军大败后遣使谢罪、请婚,唐太宗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除了携带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其中最重要的物品就是茶叶。西藏气候较冷,不宜于蔬菜的生长,与之相比,茶叶却容易运输和保存,蔬菜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茶叶来补充。藏民以牛羊肉为主食,油腻不爱消化,造成藏区茶叶需求量非常大,茶马互市特别频繁。供应藏区的茶主要是黑茶,被制成砖型或饼型。由于黑茶含鞣酸多,刺激肠胃蠕动加快消化,单喝容易饥饿,文成公主就发明了一种适合藏民口感的新式饮料,就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酥油茶。酥油茶一经面世就得到藏区百姓的欢迎,并成为藏民招待贵客的必需品。
6、茶史集成者赵佶、蔡襄:赵佶即宋徽宗,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的当事人。他当皇帝不务正业,却酷爱艺术,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曾出现许多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他还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他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点茶篇,详细记录了宋代流行的点茶技艺,为后人了解宋代点茶提供了依据;蔡襄,字君谟,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茶学家。蔡襄作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创造出名动京师的小龙凤团茶,达官显贵以存一饼为无上光荣。蔡襄精通制茶工艺,在茶叶制作上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程度。著有茶专著《茶录》,推崇建安茶,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并逐渐为世人熟知。
7、别茶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极富盛名的大诗人。他既是一个诗酒傍身的醉吟者,也是一个很有品味的“别茶人”。据统计,白居易遗留于世的2830多首诗中,涉茶诗66首。白居易爱酒不嫌茶,茶酒兼好,是有唐一代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并驾齐驱的第一人。清香的茶水,消除了白居易的烦恼,冲淡了他追求仕途功名的雄心,但是没有泯灭他的良心。在茶水的浸泡下,白央易变成了独善其身、淡泊名利、旷达自解、安时顺命的”别茶人“。在茶水的滋润和启迪下,诗人心头的创伤平复了,变成了名传千古的“白乐天”。他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的一生在兼济与独善之间艰难选择: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从纵情诗酒到亲近茶禅,“兼济”与“独善”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理想是兼济,当兼济受挫则独善抬头,这种矛盾心态,不仅反映在咏酒篇里,也镶嵌在写茶诗中。他在庐山香炉峰下遗爱寺旁边建造的草堂安居,开辟茶园,亲自种茶:“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
8、茶雅人李清照: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作品大多悠闲,后期进入入主中原,丈夫去世、境遇孤苦,作品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此故事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之间琴瑟鸣和、相敬如宾。试想,读书本已是雅事,而相知相惜的二人更是在日常中用“赌书”增添生活情趣,即使不慎将茶泼了,仍然兴致不减,余下满身清香,可以看出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之间美满的爱情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如果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普通的尘世之乐,那么“赌书消得泼茶香”便是读书人专属的情趣了。花开蝉鸣,落叶飘雪,星移斗转,换了流年。但不变的仍是那一份爱书的心。孤星寒月,一簇灯火,摊开的书本发出古远的幽香。
9、茶知己王旭峰、邓久刚:与茶有关的文化圈中,有“南王北邓”的说法,王是王旭峰,邓是邓久刚。王旭烽出生于浙江平湖,曾供职中国茶叶博物馆,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科带头人,人文· 艺术· 茶文化学院院长。 三十余年文学生涯,杜鹃声里,烟雨楼中,遂成文字八百余万,著有《茶人三部曲》——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侯》、《筑草为城》,前二卷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曾三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对茶文化及浙江、杭州地方文化史情有独钟;邓久刚,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文艺学硕士、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呼和浩特市政府文化顾问。邓九刚的长篇史学著作《茶叶之路》在200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11月由新华出版社再版,国内数十家网站连载。根据《茶叶之路》改编的长篇电视记录片北京版、内蒙古版和香港版均已于2009年启动。
10、现代茶人吴觉农、庄晚芳:吴觉农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吴觉农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建立了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系,创建了第一个茶科所和第一个全国性茶叶总公司,积极推动茶叶生产、制茶合作化;大力开辟新式茶园,改造老茶园;实行机械化制茶,创办国营精制茶厂,提倡在西南茶区大规模发展优质红茶,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庄晚芳,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栽培专家,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毕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1965年,他首次培养茶学研究生,成为我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经他培养的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以及前苏联和越南留学生约有2000余人。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已成为茶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庄晚芳在茶树生物学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晚年致力于茶业的宏观研究,对茶历史以及茶文化的研究作出贡献。著有“茶作学”、“茶树生物学”等。
三、茶诗茶联茶趣
1、且浓且淡的茶诗:中国咏茶诗词不下数千首,最早的咏茶诗出自《诗经》,但流传较广、较早的当推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卢仝、杜牧、元稹等等,都写过大量茶诗,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皮日休和陆龟蒙,都是唐代文学家,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北宋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苏轼的《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茶》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两句构成了一副极妙的对联。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更为后世文人学士称道。南宋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中国的茶诗茶词,不但数量多,而且题材十分广泛,有写名茶的、写名泉的、写茶具的、写烹茶的、写品茶的、写制茶的、写采茶和栽茶的,写得最多的莫过于颂茶和借茶抒怀。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比作美女;周子充有“从来佳茗如佳什”,将茶比作美食;秦少游 “若不愧杜蘅,清堪拚椒菊”,将茶比作名花,施肩吾 “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将茶比作琼浆,都表达了对茶的赞颂。陆游以同宗族的“茶神”陆羽自比,在《试茶》诗中称道: “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表示宁可舍酒取茶;沈辽认为: “无鱼乃尚可,非此意不厌”,则表示愿意取茶舍鱼,都充分反映了诗人对茶的偏爱。茶可醒酒,使人轻健。茶有“破睡之功”,可以治“眼花”,都论及茶的功效。
2、永不消失的茶联: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目前有记载的,数量又比较多的,多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关于对联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主人公有说是苏轼的、有说诗郑板桥,也有人说是阮元的,但呼声更高的是苏轼。据说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这本是讽刺出家人势利,区别对待众生,没想到河北石家庄有一家茶馆开张时就悬挂了这幅对联,当地媒体还大事宣扬这家茶馆有文化品位,当真是开了天大的玩笑。还有一些对联集知识性、艺术性、欣赏性和趣味性一体,今天看来依然经典,值得一读,比如:为爱清香请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
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3、别开生面的茶趣:茶趣即品茶的趣味。而品茶之趣在于过程,品茶之际,也是各显神通的时候,或奕棋,或讲书,或打围鼓,或吟诗作对,或谈古论今,言南道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正如胡德棒之联曰 “品茗悟道闲中趣,谈古论今座上宾”。还有人把''茶''字拆开来,编成顺口溜说;''头戴草帽人十八,演唱说笑一杯茶,八十老人草神仙,茶到肚里愁全化。充满了无穷乐趣。
现在人饮茶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清饮茶,不加任何辅料,另一种是调和饮,在茶中加花草、加水果、加牛奶咖啡、加红酒等等,第三种是拼配法,就是把两种不同的茶以适当比例拼配在一起,拼配出自己喜欢的口感和味道来。拼配茶考验的是饮茶者的茶功夫,什么茶可以拼配,拼配出来的茶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各种指标如何等,都需要在反复试验中获取,其中的乐趣就不言而喻了。
每个人喝茶都有自己的标准,据说,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明代湖州司马冯可宾一生茶壶不离手。他喜欢自斟自饮,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乐趣。即使是客人来了,他也是每人发一把小壶,任他们自饮。不同的饮茶方式得到的乐趣也自然不相同,如鱼饮水,喜乐自知。
喜欢茶的人,大多都养茶宠,顾名思义,乃饮茶时用茶水滋养宠爱把玩的小物件,大部都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若常以茶水浇淋、涂抹,久而久之,因茶水的渗透,可使茶宠温润光滑、茶香四溢。此过程即为“养”。如是上等陶瓷所制,茶宠物和紫砂壶一样,时间长了也会升值,养茶宠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
关于茶诗的乐趣自然也不少,其中有一种寓言诗最有趣,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
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
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
酒针锋相对答曰:
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
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
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
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
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
虽然只是诗词,但读来忍俊不禁,哈哈一笑,其间乐趣又增加了几分。
茶,茶人,茶诗,无论哪个话题,其故事、典故、传说均浩如烟海,我只是收集整理其中的一点点,供大家参考。
文章评论
人生过客
归纳整理的很精当,收藏了!
诗酒情怀
我也收藏一下。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