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生命里的善与美

个人日记

       历史上有两位很让我佩服的老师。第一位是基督教《圣经》的布道者耶稣。耶稣讲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他带着十二个门徒走路,看到路边有野生的百合花,就说,你们知道吗,即使在所罗门王一生最富有的时候,国库的宝藏都比不上这一朵野百合。我觉得这是《圣经》里了不起的一句话。不知道那十二个门徒领悟了多少,可是这句话留在《福音书》里,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最高的解读。他的意思是,生命的生长高于帝王的权力和财富。这也是儒家讲的仁的原点。


第二位是在印度菩提树下讲课的佛陀,也就是释迦牟尼。他每次讲课,学生就抄笔记。现在读《金刚经》,里面有“如是我闻”之类的话,意思就是“我当时听到他这样讲”。佛经全部是学生的笔记,佛陀这位老师从来没写过书,他只是在讲。《金刚经》是他讲的,《维摩诘经》是他讲的,《法华经》也是他讲的,他讲了太多太多的经法。有一天他累了,到菩提树下铺好布盘膝而坐,不想讲课了。学生想:我们大老远跑来,你不讲课我们怎么抄笔记?大概就有一点抱怨。佛陀那天所做的事情非常有趣,他从地上捡了一朵落花给大家看,从右移到左,又从左移到右,一句话都没有说。所有的弟子在发呆、惊慌,老师要干吗?今天发疯了?为什么不讲课,只是拿花给我们看?他的大弟子迦叶却笑了。佛陀把花递给迦叶,说我一生讲的经都在这一朵花里,不是靠文字传,也不是靠语言讲,后人将之归纳为“心心相印”四个很美的字。


我在大学教了几十年的书,相比这两位老师觉得惭愧。因为我不敢用花来讲美。可是如果将善与美还原到出发点,我相信是一朵花的绽放。祝福宇宙和天地之间永远有花的绽放,而花儿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在完成自己。因为我常常讲美、讲花,别人就问:蒋勋,老实说你喜欢玫瑰还是百合?我就很为难。因为喜欢玫瑰就对不起百合,喜欢百合就对不起玫瑰。它们是用自己的方法在完成自己,为什么我一定要去排名次呢?人们常常把人世间很多目的性、功利性的逻辑用在自然当中,永远要排名次。


玫瑰的颜色漂亮娇嫩,它在完成自己的某一种美。花儿绽放都有很清楚的动机,例如油桐花是为了要传粉,因为传粉才能结果。所以花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说“招蜂引蝶”。这四个字用在人的身上可能不太好听,比如说女孩子招蜂引蝶。可是花真的是为了招蜂引蝶。在开放的三四天里,如果蝴蝶、蜜蜂没有把它的花粉传播出去,它等于白活了。它的生命必须在这短短几天当中完成。大部分有颜色的花里,黄色跟红色最多。因为黄色的明度最高,红色的彩度最高。蜜蜂跟蝴蝶是复眼,如果色彩不强烈,它们不容易看到。而竞争力越强、生命力越强的花,越容易让昆虫看到。有一首歌叫《情人的黄衬衫》,因为在谈恋爱的时候,人们常常很喜欢穿明黄色,希望被人看到。很少会唱《情人的黑衬衫》。花其实是在体现这个真理,用明亮的色彩跟蜜蜂和蝴蝶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赶快帮我把生命完成。而花在授粉了之后很容易就枯萎、凋谢。

图片

我们现在用到“谢”字,“凋谢”的“谢”,和“谢谢”的“谢”是同一个字。联想起来,我觉得生命完成之后其实是可以充满谢意的。如果我跟一个人说谢谢,那是很善意的,谢谢是一个很根本的善意。花谢了也是一个善意,因为它觉得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生命。过去觉得花凋零了是悲哀的,凋零是死亡。可是诗人却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掉落的花变成泥土,滋养着下一个生命。这讲的又是善意。每一朵掉落的花都是一次善意。整个宇宙都在告诉我们这一点。


如果我说喜欢玫瑰,因为它有色彩,可是我马上就觉得对不起百合。百合是白色的。黄色、红色的花可以用颜色吸引昆虫授粉,白色的花呢?栀子花、含笑花、玉兰花,好多的花是白色的,它们不是靠色彩,而是靠香味、靠嗅觉告诉昆虫:我在这里,赶快替我传播花粉。生命在用不同的方法完成自己。有时候嗅觉传播的范围比视觉还要远。


在美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完成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该厚此薄彼。我跟很多父母说,如果有两个孩子,你不要做比较,否则孩子压力很大。我哥哥是运动型的,他青少年时候就练健身,有两副胸肌、六块腹肌,走出去人家都觉得他好帅。我妈妈就说:你看你哥哥那个身体……而我身体比较弱,我就觉得我最好还是做我自己,因为无论怎么练也练不到他那个样子。善与美如果结合在一起,其实是在鼓励每一个生命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这也是庄子讲的“天地有大美”最高的祝福。


在今天的时代,孩子们从小读书就一直在被比较,不断地列名次,不断地用分数去排队,永远解脱不了。现在一切东西都是排名次,我年轻的时候好像还没有这么严重,所以我好同情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办法解脱掉,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完成自我的方法不是靠排名次,所以会像韩寒用那种颠覆的方式去完成。其实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把自己纳入到排比当中,可能是削足适履,反而毁坏了生命的健康。

我们从很多大自然的现象当中谈善、谈美,应该可以看到善与美一直是哲学里非常重要的议题。它不仅仅体现在社会里、在种子的世界里、在花的世界里、在任何生物的世界里,都体现着善与美最高的生命原则。如何把它找回来,我想是善意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我很喜欢《红楼梦》,因为它用文学的方法不断提出人的善意性的问题,而这个善意性是在很具体的行为环境里。读的过程不是得到一个答案,而是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去判断这件事情对还是不对。我跟很多朋友提到《红楼梦》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完成方法。


譬如说第十一回、十二回出现的贾瑞,我在大概二十岁以前一直都读不懂的就是他。你会觉得他是一个好下流的人,爱上王熙凤,就想要和王熙凤怎么样;王熙凤也恨他,最后被王熙凤整死了。可是很奇怪,在某一个年纪再读这个人物的时候,忽然感觉不太一样了。贾瑞很早就父母双亡,他的祖父是贾代儒,一个一辈子都没有考取功名的私塾老师。这个酸文人,把一切怨气都发在孙子身上,对贾瑞每天非打即骂。贾瑞在祖父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是一个卑微得不得了的小孩子。第九回里他代替生病的祖父去管学生,结果连九岁的小孩子都骂他。所以他快二十岁了,但很卑微,从来没有自信、没有一点点光亮。别人都说他窝囊、没出息。


我现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到在大学教了几十年的书,有些学生我一直不记得他们的名字,面目也是模糊的。因为比较优秀的学生你很容易记得,他表现了自我、分数很好,或者漂亮,或者很敢发言,很敢帮助别人。可是有一些人躲在角落,是灰色的,他不让你发现他,你会发现他很容易出事。贾瑞后来一爱就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王熙凤。因为王熙凤是那种女强人,出来的时候后面永远跟着一群人,光鲜亮丽。她爸爸是九省统制王子腾。王熙凤对丈夫贾琏凶得不得了。贾琏常常说,在街上多看一个女人两眼,回家就要跪在地上被王熙凤打得烂羊头。这就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可是贾瑞偏偏就爱上了这样一个人。


王熙凤知道后想:好,原来你爱我,癞蛤蟆竟然想吃天鹅肉,总有一天叫你死在我手里。后来王熙凤就勾引他,叫他晚上等她。晚上冷得要死,他在约好的地方挨冻,被人倒屎尿在身上,又被骗了很多银子,回去还被祖父毒打。王熙凤整他,一次不够,就两次、三次,贾瑞简直是被弄得一塌糊涂,整个人越来越糟糕。但他还继续找王熙凤,王熙凤让他晚上再去等。贾瑞说:你骗我吧?因为他已经被骗了很多次。王熙凤则说:你不信就别来。他说:来来来,死都要来。





图片


我读到这里时忽然觉得好心痛,这是被情欲缠身、不可自制的一个男孩子。王熙凤为什么要一直这样对他?因为她觉得很羞辱,觉得我这么漂亮能干的女强人,而你是什么东西,竟然敢爱我?那我要你死。最后贾瑞死在床上。死前有个道士想度化他,给他一面镜子,说只可以看背面,千万不可翻看另一面。贾瑞一看背面是个骷髅,觉得不好看。而翻过来看就是王熙凤在招手,叫他跟她上床。他当然要看这一面,不要看骷髅。最后他死在床上。


大概要到某个年纪,你才发现这本书里包含着作者惊人的善意,是说不管光鲜亮丽、富贵荣华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对卑微的生命没有善意。王熙凤对贾瑞其实没有一点不忍,我最初读的时候也觉得贾瑞该死。可不知为什么,现在觉得很心痛。有时候看社会新闻,会看到有人泼硫酸,杀人放火,因为他一直生活在压抑跟卑微里,有一天就会用毁灭性的方式发泄。贾瑞其实是毁灭式的爱,最后完全毁灭了自己,也不在意死亡。他说得很直接:“来,来!死也要来!”因为他一生没有爱过一个人,他要在爱里完成自己。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用答案的方法告诉我们生命里面什么叫善意。


我做系主任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学生给我过的四十岁生日,然后回家读到贾瑞。那时候我是美术系主任,美术系有好多漂亮女生,大概校花都在美术系。她们的信箱整天都塞满了信,有时候也被骚扰得很烦。那时候电子信件还比较少。记得有一次,很多男生追的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在我上课时,忽然冲进来说,某某某你那封信我念给大家听听,就撕开念了起来。我吓了一跳,因为叫某某某的就是那个我记不得名字、永远没有自信、灰突突的男孩。他低着头,摸摸鼻子就走出去了。我忽然有好奇怪的感觉,想到了贾瑞和王熙凤。可我不觉得校花坏,不觉得她没有善意。


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说有一首唐诗,可不可以念给你听。她坐下来说好。我说,张籍写过一首诗,使用了女性的第一人称,诗文是:“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意思是说,你知道我有丈夫了,可是还送我一对很贵的珍珠。我觉得这首诗很好玩,前两句其实是一个测验:你要怎么办?如果我现在把这个题目丢给在座很多朋友,你们会怎么办?别人明明知道你有丈夫,结了婚,还送这么贵重的礼,他是表达爱意的,那你怎么办?打他一耳光?说他是色狼,把礼物退回去?或者到八卦杂志上去曝光?有各种可能。


图片


我觉得诗中女子处理得很好,第三句“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很有趣,是说我好感动,都结了婚,还有人对我有这么深的情谊,所以把珍珠绑在大红色的裙子上。这应该是唐朝女人的装扮。女子绑上以后觉得蛮得意,走来走去的。忽然想起,“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是有家教的,我们家是有身份的人,我的丈夫也是有头有脸的。明光殿是汉朝的一个宫殿,“执戟”等于是一个卫戍司令。这两句话什么意思?是说我好像不应该有越轨的行为。可以理解吗?是理性在起作用。刚才是“感君缠绵意”,感觉很好,现在觉得理性上不能接受。可是跟人家说自己家世很好,丈夫很有地位,好像又伤了对方。所以赶快转了一句,“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是说我知道你光明磊落,送珍珠没有非分之想。这个态度很了不起。后来我跟很多女学生讲,你一定要学会跟男生说“知君用心如明月”。


我相信里面有善意,即使对方真的没有善意,也要有善意了。可以理解吗?逼他有善意,如果先确定他是色狼就麻烦了——我知道你一片光明磊落,没有非分之想,就是单纯爱我。可是,我已经发誓要跟丈夫共生死,我爱他。这是重点。如果不爱,以现在的观点看,她也可以离婚。经过感性,经过理性,最后下了两句结论,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末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我还是将珍珠还你,可是却哭了,因为觉得好遗憾,我未婚的时候怎么没碰到你?


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唐朝的诗。现在社会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此理性、感性的平衡,留给别人和自己这么多的善意?不把别人定性为色狼、色鬼、坏蛋、性骚扰,而是最后归还东西,拒绝别人,是需要很高智慧的。我们知道拒绝是一种智慧,因为拒绝可能伤害一个人,也可能侮辱一个人。可是诗中“还君明珠”后面加了“双泪垂”,意思是说好遗憾,我没有办法,我爱我丈夫,如果没有结婚,你可以跟他竞争,“何不相逢未嫁时”。可是后来有比较差的版本把它改了,觉得“何不相逢”的“何”不够狠,应该是“悔不相逢”,觉得后悔。可是这样丈夫看到会不高兴。也有人改成“恨不相逢”,那就更糟糕了,丈夫会更生气。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其实很注意善意的拿捏,给人留余地,也给自己留余地,它是一种美的状况。


我觉得这首诗是好美的一个情景。有人可以爱一个人,不管她结没结婚,还送她礼物。也有人可以把礼物还掉,而讲得非常一清如水,还关照到了丈夫的感受。因为丈夫一定会读到这首诗,不能私相授受。丈夫读到“何不相逢未嫁时”,也提点了丈夫,如果没有结婚,他也可以跟你竞争。这是一个非常现代、明理的社会。可是如果用“悔”和“恨”就不好了,里面都包含太多情绪。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善意拉回到这些了不起的文学作品,用这些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生命行为去对比。我打开电视、打开报纸,尤其台湾的一些八卦报纸,看到每天杀人、泼硫酸等各种事件的时候,忽然觉得是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少了这首诗?我跟这个美丽的美术系女孩讲完这首诗,她就哭了。她说:老师,我懂了。我想那个摸着鼻子走的“贾瑞”还是受伤了,可是这个可爱的女孩后来就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再也不会把男孩写给她私密的信在公众面前撕开读给大家听了。我的意思是说,拒绝也要留有很多余地,我相信那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善意的本质。


因此在读贾瑞这一段时,我们会觉得王熙凤其实太过分了。她可以不用觉得这么受辱,说“这人癞蛤蟆也配吃天鹅肉,我叫他死在我手里”,还果然把这人整死。因为她能力太强,是可以把对方整死的,可是能力太强也可以变成最大的悲悯。我刚才提到,在大学教书这么久,我一直觉得不如两位老师,一位是耶稣,一位是佛经的讲述者佛陀,因为他们有更大的善意。所以我最近早上起来,打坐四十五分钟读《金刚经》。《金刚经》是佛陀给两千五百人讲课的一部经。他讲一讲,就不断地重复说善男子、善女子。我忽然想到要在清华大学讲课时跟底下的听众说善男子、善女子,善其实是说,先设定所有人都是善的。所以佛陀在整个说法过程中不断提醒,说你们是善男子、善女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因为他相信听众里贩夫走卒、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他们在共同体会善怎样在心里萌芽,而且相信善意与美的种子,会变成千百年世世代代流传不息的最了不起的火种,变成大家共同去护持的力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