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故事之八《一见钟情》
个人日记
当我追溯父母的脚步,试图还原其漫长曲折的人生轨迹,感到欣慰的同时,手中的笔,也愈加沉重。之前的我,如果是以自己的历史认知,以女儿对父母的仰视,去诠释他们。那么现在,我很想换一种方式,去阅读、理解他们。
尝试着,让自己大半生的心之路径,与父母已定格的年轮对接,我发现,天上人间的思想交流,少了时空的羁绊;相隔经年的灵魂对话,也有了一条畅通无阻的路。与此同时,我也为自己感到了羞愧。
十三岁到二十三岁,我人生的最好年华,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曾经的惶恐、迷茫、无助、压抑和痛苦,如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稚嫩的心上,有时甚至喘不过气来,至今想起,依然清晰如昨。记得那个年代,我最感恐惧的,是填写各种人事表格,父亲的一句告诫:“对组织一定要忠诚”,让我无论多么不情愿,也要把他的历史问题填写上去,当交上去的刹那,我感到了极度自卑。六九年,学校整团发展第一批共青团员,我在年级全体老师、同学参加的入团审查会上,众目睽睽之下,对父亲和姨夫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认识和批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感觉到被剥光衣服般的无地自容。插队时被选调回城,又作为骨干留下,欲发展入党;从农村回城分配到轻工局,准备留在一个公司,做机关工作,后均被告之,因父亲的问题,这些机遇,都化为泡影。当时的我,已没有了恐慌和迷茫,只剩下压抑、无奈和对父亲的抱怨。
可是,我的父亲母亲呢?我想过他们在动乱年代,所处的境遇和感受吗?
一九六八年六月,父亲所在单位和全国一样,开始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军宣队和工宣队进驻了银行,对文革中揪出的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漏网右派、国民党“残渣余孽”,进行一次大清查。父亲因有加入国民党的经历,自然在清理之列,进了学习班,反复学习并交待问题。经过内查外调,父亲历史问题的结论,没有任何变化,但管理机关却是留不下了,他被调整到郊区一个基层营业所。
父亲开始了坐火车、跑通勤上下班的日子。我几乎看不见他的身影,因为他要起得很早,蹬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火车站赶早班的火车;晚上顶着星星回家时,玩了一天的我们早已睡熟。周日他忙着劈柴备煤,帮妈妈干些粗重的活。那段时间,我们与父亲很少交流,他也不大说话,只是默默地上下班,做家务。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他自解放以来,心情比较低落的阶段。若干年后,一位上司和我谈起了父亲。当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曾与父亲在郊区那个营业所一起工作过,得到过父亲业务上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他在给予父亲的人品极高评价后,告诉我,在那个偏僻简陋的基层处所,父亲曾找出了好几笔历史上始终查不清的错帐。
披星戴月的日子过了近一年,一场厄运再次降临。辽宁作为文革中的重灾区,在全国都在大办五七干校时,率先决定,让干部到农村插队落户,人称“走五七”,实行“五带”(带党、团组织关系,行政关系,工资关系,户口粮食关系和家属)。父亲很快接到了去辽西山区插队的通知。
“走五七”,意味着母亲将失去工作,父亲将成为开工资的农民,我和弟弟可能会永远生活在偏僻的山村,这个城市,再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但是,母亲还是决定,带着上中学的我,上小学的弟弟,一同陪父亲去农村。奶奶年岁太大,无法适应颠簸流离的生活,将她交由叔叔照顾。闻此,邻居、同事和亲戚,纷纷来劝父亲,不要带家属,一个人去插队。父亲没有同意,他坚定地说,听组织的不会错,共产党不会抛弃我们。
话虽这样说,离开家乡的时候,父母还是带着回不来的打算,做的准备。当一家人带着全部家当,坐了一宿夜车,到达山区一个临近的车站时,前来迎接的安置人员,将我家携带的家居物品,整整装满了七马车。一个洗衣大铝盆,在崎岖的山路上,瞬间从马车里甩了出去,磕掉了一条边,虽残缺,却陪伴全家人度过了艰难岁月,一直用到改革开放生活好了,家里有了一台崭新的洗衣机。
如果说我对文革的感受,是一块石头压在心上,而经历过“发配”、“流放”的父亲,压在心上的,一定不是石头,而是一座山。当他说出“共产党不会抛弃我们”时,可能是真的相信党,也可能是在为自己鼓劲。
尝试着,让自己大半生的心之路径,与父母已定格的年轮对接,我发现,天上人间的思想交流,少了时空的羁绊;相隔经年的灵魂对话,也有了一条畅通无阻的路。与此同时,我也为自己感到了羞愧。
十三岁到二十三岁,我人生的最好年华,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曾经的惶恐、迷茫、无助、压抑和痛苦,如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稚嫩的心上,有时甚至喘不过气来,至今想起,依然清晰如昨。记得那个年代,我最感恐惧的,是填写各种人事表格,父亲的一句告诫:“对组织一定要忠诚”,让我无论多么不情愿,也要把他的历史问题填写上去,当交上去的刹那,我感到了极度自卑。六九年,学校整团发展第一批共青团员,我在年级全体老师、同学参加的入团审查会上,众目睽睽之下,对父亲和姨夫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认识和批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感觉到被剥光衣服般的无地自容。插队时被选调回城,又作为骨干留下,欲发展入党;从农村回城分配到轻工局,准备留在一个公司,做机关工作,后均被告之,因父亲的问题,这些机遇,都化为泡影。当时的我,已没有了恐慌和迷茫,只剩下压抑、无奈和对父亲的抱怨。
可是,我的父亲母亲呢?我想过他们在动乱年代,所处的境遇和感受吗?
一九六八年六月,父亲所在单位和全国一样,开始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军宣队和工宣队进驻了银行,对文革中揪出的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漏网右派、国民党“残渣余孽”,进行一次大清查。父亲因有加入国民党的经历,自然在清理之列,进了学习班,反复学习并交待问题。经过内查外调,父亲历史问题的结论,没有任何变化,但管理机关却是留不下了,他被调整到郊区一个基层营业所。
父亲开始了坐火车、跑通勤上下班的日子。我几乎看不见他的身影,因为他要起得很早,蹬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火车站赶早班的火车;晚上顶着星星回家时,玩了一天的我们早已睡熟。周日他忙着劈柴备煤,帮妈妈干些粗重的活。那段时间,我们与父亲很少交流,他也不大说话,只是默默地上下班,做家务。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他自解放以来,心情比较低落的阶段。若干年后,一位上司和我谈起了父亲。当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曾与父亲在郊区那个营业所一起工作过,得到过父亲业务上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他在给予父亲的人品极高评价后,告诉我,在那个偏僻简陋的基层处所,父亲曾找出了好几笔历史上始终查不清的错帐。
披星戴月的日子过了近一年,一场厄运再次降临。辽宁作为文革中的重灾区,在全国都在大办五七干校时,率先决定,让干部到农村插队落户,人称“走五七”,实行“五带”(带党、团组织关系,行政关系,工资关系,户口粮食关系和家属)。父亲很快接到了去辽西山区插队的通知。
“走五七”,意味着母亲将失去工作,父亲将成为开工资的农民,我和弟弟可能会永远生活在偏僻的山村,这个城市,再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但是,母亲还是决定,带着上中学的我,上小学的弟弟,一同陪父亲去农村。奶奶年岁太大,无法适应颠簸流离的生活,将她交由叔叔照顾。闻此,邻居、同事和亲戚,纷纷来劝父亲,不要带家属,一个人去插队。父亲没有同意,他坚定地说,听组织的不会错,共产党不会抛弃我们。
话虽这样说,离开家乡的时候,父母还是带着回不来的打算,做的准备。当一家人带着全部家当,坐了一宿夜车,到达山区一个临近的车站时,前来迎接的安置人员,将我家携带的家居物品,整整装满了七马车。一个洗衣大铝盆,在崎岖的山路上,瞬间从马车里甩了出去,磕掉了一条边,虽残缺,却陪伴全家人度过了艰难岁月,一直用到改革开放生活好了,家里有了一台崭新的洗衣机。
如果说我对文革的感受,是一块石头压在心上,而经历过“发配”、“流放”的父亲,压在心上的,一定不是石头,而是一座山。当他说出“共产党不会抛弃我们”时,可能是真的相信党,也可能是在为自己鼓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