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观音
个人日记
在历史上如何道教观音大士与佛教的观世音菩萨融合为一,其中的内幕,不得正解但是可以见仁见智。
佛教观音原为何原本是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又音译为阿那婆罗吉低轮)先被译为光世音,观自在,后又被译为观世音,难道“观”与“光”意思一样,还是“世音”与“自在”有意义相同之处?而后在《普门品》中竟有“观其音声”的奥妙之语?其中的内幕,不得而知。
而“观音”二字,本出道教经典《度人经》(全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之中的《灵书中篇·东方八天》,对这二字的释义,《道藏》中各种度人经注本都有解释。
注解如下:
觀者,觀覺也。是天中帝君之諱,主長夜之錄。音者,八字之音也,能誦八字之音,則真人乘金輪以開冥,玉女揚華旛以披鈕。觀覺主長夜之錄,四冥拔九幽之府,七祖披朗,朽骸還生
觀者,觀覺天帝之諱。音者,歌音,謂玉京亶婁。其勢長大,上接玄都之阿;每朝會時,阿那登此樓擊大鼓,則諸天真聖皆集歌洞章,自日月戶間,朝元始于虛无也。然後天帝觀覺、領真人登遊冶之臺,三唱洞章,以開度人天。
观,天帝讳。音,即歌音。谓每朝会,阿那先登直楼,呜大法鼓,集诸天真,朝元始於虚无之境,开日月之户。元始命天帝观觉主长生籙,领眾真登苍臺,歌洞章之音,开度天人。
其中所说的“观觉”是太黃皇曾天的天主,太黃皇曾天是東方八天之中的第一天,“屬清微天,帝位元陽之黑。此天色黃,炁係西北方梵炁,帝諱觀覺,主張生籙。天中人壽九百萬歲。”
度人经中的“观音”以及对其的注解,没有明确叙述此二字就是仙真的名号,但是却表明了“观音”二字在道教的特殊含义。并可以证明此与道教的观世音信仰必然有关。在道教常用的一篇观音大士的宝诰里,最末对观音的称号是“碧落洞天帝主”。世俗以碧落作为天堂的代名词,所谓“碧落黄泉”,在道教中,碧落是东方天界的称呼,《度人经》第一句即言:“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無量上品。”其注云“天蒼、炁青,則碧霞廓落,故云碧落。”碧落洞天,既是指的东方天界。宝诰之意,即是说观音大士是东方天界的帝主。
所以道教的观音大士,与东方第一天的天主观觉,必然存在流变演化的关系。
按照道教的教理教义,诸天帝主,都具有无量度人的神性,所以千变万化,应现无方。
在一篇研究观音的文章中作者引用南宋朱弁的记载:“《文选·啸赋》注引《灵宝经》曰:
禪黎世界墜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歲,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姓音治弟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郤懼。女顯其真,爲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隱景而去。”
这段文字在民间道教信仰中又称《太上洞玄靈寶慈航元君本行妙經》,本是节录自《洞玄本行经》,但原经失传,只在《道藏·无上秘要·众圣本迹品中·赤明天帝》和《道藏·卷一百二纪传部纪三·赤明天帝纪》中有此段文字,原文除“絓guà音”而非“姓音”此不同外,三处文字无有太大差别,只是在道藏的文字中,絓音后来道成,位号“赤明天帝”。在《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中亦有提及,文曰“ 又如昔日国王有女,名曰絓音,六极不言,弃之深山,饥饿困乏,性命惙然,逐感真人下降示之,於是病便即愈,具足能言,而得饱满,欢喜无量。”而完整版的单行本经文叫做《太上洞玄灵宝圆通天尊慈航元君本行妙经》,经文明确说:“姓音還是天宮臣。號乃圓通慈航真。下降暫為莊王女。修真得道阿空行。發願度盡世間苦。願誓灑遍甘露霖。 世人稱念圓通尊。尋聲救苦到跟前。”
这里的“禅黎世界”即“南方南方禪黎世界赤明國土”,亦是《度人经》中记载的他方诸天世界之一,《度人经注》云“元始於刀利世界禪黎国洞阳宫,火炼真文,洞焕万天,化此世界,為大福堂。”
这里的絓音(姓音),即是在此世界中修炼得道的女真。这篇经文,处处为了说明絓音(姓音)非凡的来历和神通。其中一句“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其中神人的潜台词即是“你非是凡女,实乃高真化身,前世是某某天真大圣,我今天特来点化你,你还能想起来这些文字吗”因为在道教传说中,凡是转世为人的神仙,有些不能够悟彻本源,就需要前世的师父或道友点化,这种例子甚多,不一一枚举。所以可以认为,“絓音”和其之后的圣号“赤明天帝”,是观音大士一次示现的记载。
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妙善三公主香山修道的传说,而在道教中,还有一部经典《元始天尊说灵感观音妙经》,其中用简练的文字叙述了妙善三公主香山修道的事迹。与民间传说类似,所以说,观音大士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示现,应该就是妙善三公主。
所以说道教的观音,自本始出现在世间,受人供奉膜拜的时候,就是道教的女真人,女神仙。而且,据观察,民间信仰的观音大士,无论是形象还是事迹,还是多以道教为主,如民间流传的《观音大士莲船经》《观音妙道莲花经》(注意,是“妙道”而非“妙法”)《香山宝卷》《白衣大士神咒》等等观音经典。
而慈航真人的称呼,应为观音大士别称,见于《封神演义》和民间流传的一些经典。当代道教界为区别于观世音菩萨,有时不得不用此称呼。
而“观世音”三字,亦在道藏中有明确记载,《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之十》中,太上道君讲道:“今止告汝一二名焉。……赤明开运,吾号梵形,又号观世音,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代教化,为十方导师至极天尊。”可见“观世音”本是灵宝天尊的一次化身。而在《玉清上宫科太真文》中,此化身过程则记载的尤为详细,文曰“轮天童子化生中元黄炁中,号曰无名之君,字观世音,在黄炁二劫,化生下始白炁。 中元熙立后,至中始炁又,观世音口吐此文於黄精之上,名通景度灵文,直符吏三十六人。至天元云分判,以校太上丈人。 观世音化生下始白炁中,号曰元始丈人,字开上明,在白炁中,此一神化为三号,在三炁混沌之中三劫,生清微天。 观世音后,至清微天天,开上明口吐此文於白炁之中,名灵飞通仙度劫文,直符吏三十六人。”
附:几则道教经典中的观音诰
圆通宝诰
志心皈命礼
庄王毓秀,受帝命而诞生;教阐南洋,奉敕旨而救劫。寻声感应,动念垂慈。圣德昭彰,玄功莫测。幽显昭苏而蒙恩济度,品物咸赖而荷惠生成。外道仰依,邪魔皈正。寻声救苦救难,随心消厄消灾。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
观音大士宝诰
志心皈命礼
普陀山上,南海岸前,千变万化,广寻声救苦之功,三昧六通,证清净自然之果,青莲湛露,绿柳凝祥,叶庆传宗,麟址感白衣之抱送,济人利物,鸿恩如紫电之光芒,五苦超生,千生觉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观音大士,五雷法主,竺落黄迦天帝,圆通自在天尊。
观音菩萨诰
志心皈命礼
南海岸上,紫竹林中。五蕴皆空,经累世修行之异。一尘不染,备坤元诞降之奇。普利济以为心,大悲愿而救苦。现金轮之海月,激万顷之潮音。杨柳枝头瀼瀼甘露,普陀山上霭霭祥云,护国庇民兼至,作仙作佛咸瞻。天竺仙姥,白衣上圣。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观音普度诰
志心皈命礼
须弥尊者,极乐圣人。满月金容,牟尼宝相。无上清净,莫大慈悲。为道之根,为人之本。波罗密三藐三菩提,妙莲台一花一世界。为百千万亿佛而广华言,现宰官妇女身而谈正法。地占南冥,普陀落迦潮音洞。名驰西域,阿那婆罗吉低轮。随感随通,即求即应,救苦救难,度世度人。大仁大慈,大悲大愿。至灵至圣,至文至明。南海观音大士,慈航普度天尊。
佛教观音原为何原本是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又音译为阿那婆罗吉低轮)先被译为光世音,观自在,后又被译为观世音,难道“观”与“光”意思一样,还是“世音”与“自在”有意义相同之处?而后在《普门品》中竟有“观其音声”的奥妙之语?其中的内幕,不得而知。
而“观音”二字,本出道教经典《度人经》(全名《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之中的《灵书中篇·东方八天》,对这二字的释义,《道藏》中各种度人经注本都有解释。
注解如下:
觀者,觀覺也。是天中帝君之諱,主長夜之錄。音者,八字之音也,能誦八字之音,則真人乘金輪以開冥,玉女揚華旛以披鈕。觀覺主長夜之錄,四冥拔九幽之府,七祖披朗,朽骸還生
觀者,觀覺天帝之諱。音者,歌音,謂玉京亶婁。其勢長大,上接玄都之阿;每朝會時,阿那登此樓擊大鼓,則諸天真聖皆集歌洞章,自日月戶間,朝元始于虛无也。然後天帝觀覺、領真人登遊冶之臺,三唱洞章,以開度人天。
观,天帝讳。音,即歌音。谓每朝会,阿那先登直楼,呜大法鼓,集诸天真,朝元始於虚无之境,开日月之户。元始命天帝观觉主长生籙,领眾真登苍臺,歌洞章之音,开度天人。
其中所说的“观觉”是太黃皇曾天的天主,太黃皇曾天是東方八天之中的第一天,“屬清微天,帝位元陽之黑。此天色黃,炁係西北方梵炁,帝諱觀覺,主張生籙。天中人壽九百萬歲。”
度人经中的“观音”以及对其的注解,没有明确叙述此二字就是仙真的名号,但是却表明了“观音”二字在道教的特殊含义。并可以证明此与道教的观世音信仰必然有关。在道教常用的一篇观音大士的宝诰里,最末对观音的称号是“碧落洞天帝主”。世俗以碧落作为天堂的代名词,所谓“碧落黄泉”,在道教中,碧落是东方天界的称呼,《度人经》第一句即言:“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大浮黎土,受元始度人無量上品。”其注云“天蒼、炁青,則碧霞廓落,故云碧落。”碧落洞天,既是指的东方天界。宝诰之意,即是说观音大士是东方天界的帝主。
所以道教的观音大士,与东方第一天的天主观觉,必然存在流变演化的关系。
按照道教的教理教义,诸天帝主,都具有无量度人的神性,所以千变万化,应现无方。
在一篇研究观音的文章中作者引用南宋朱弁的记载:“《文选·啸赋》注引《灵宝经》曰:
禪黎世界墜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歲,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姓音治弟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郤懼。女顯其真,爲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隱景而去。”
这段文字在民间道教信仰中又称《太上洞玄靈寶慈航元君本行妙經》,本是节录自《洞玄本行经》,但原经失传,只在《道藏·无上秘要·众圣本迹品中·赤明天帝》和《道藏·卷一百二纪传部纪三·赤明天帝纪》中有此段文字,原文除“絓guà音”而非“姓音”此不同外,三处文字无有太大差别,只是在道藏的文字中,絓音后来道成,位号“赤明天帝”。在《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中亦有提及,文曰“ 又如昔日国王有女,名曰絓音,六极不言,弃之深山,饥饿困乏,性命惙然,逐感真人下降示之,於是病便即愈,具足能言,而得饱满,欢喜无量。”而完整版的单行本经文叫做《太上洞玄灵宝圆通天尊慈航元君本行妙经》,经文明确说:“姓音還是天宮臣。號乃圓通慈航真。下降暫為莊王女。修真得道阿空行。發願度盡世間苦。願誓灑遍甘露霖。 世人稱念圓通尊。尋聲救苦到跟前。”
这里的“禅黎世界”即“南方南方禪黎世界赤明國土”,亦是《度人经》中记载的他方诸天世界之一,《度人经注》云“元始於刀利世界禪黎国洞阳宫,火炼真文,洞焕万天,化此世界,為大福堂。”
这里的絓音(姓音),即是在此世界中修炼得道的女真。这篇经文,处处为了说明絓音(姓音)非凡的来历和神通。其中一句“忽與神人會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其中神人的潜台词即是“你非是凡女,实乃高真化身,前世是某某天真大圣,我今天特来点化你,你还能想起来这些文字吗”因为在道教传说中,凡是转世为人的神仙,有些不能够悟彻本源,就需要前世的师父或道友点化,这种例子甚多,不一一枚举。所以可以认为,“絓音”和其之后的圣号“赤明天帝”,是观音大士一次示现的记载。
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妙善三公主香山修道的传说,而在道教中,还有一部经典《元始天尊说灵感观音妙经》,其中用简练的文字叙述了妙善三公主香山修道的事迹。与民间传说类似,所以说,观音大士在我们这个世界的示现,应该就是妙善三公主。
所以说道教的观音,自本始出现在世间,受人供奉膜拜的时候,就是道教的女真人,女神仙。而且,据观察,民间信仰的观音大士,无论是形象还是事迹,还是多以道教为主,如民间流传的《观音大士莲船经》《观音妙道莲花经》(注意,是“妙道”而非“妙法”)《香山宝卷》《白衣大士神咒》等等观音经典。
而慈航真人的称呼,应为观音大士别称,见于《封神演义》和民间流传的一些经典。当代道教界为区别于观世音菩萨,有时不得不用此称呼。
而“观世音”三字,亦在道藏中有明确记载,《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之十》中,太上道君讲道:“今止告汝一二名焉。……赤明开运,吾号梵形,又号观世音,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代教化,为十方导师至极天尊。”可见“观世音”本是灵宝天尊的一次化身。而在《玉清上宫科太真文》中,此化身过程则记载的尤为详细,文曰“轮天童子化生中元黄炁中,号曰无名之君,字观世音,在黄炁二劫,化生下始白炁。 中元熙立后,至中始炁又,观世音口吐此文於黄精之上,名通景度灵文,直符吏三十六人。至天元云分判,以校太上丈人。 观世音化生下始白炁中,号曰元始丈人,字开上明,在白炁中,此一神化为三号,在三炁混沌之中三劫,生清微天。 观世音后,至清微天天,开上明口吐此文於白炁之中,名灵飞通仙度劫文,直符吏三十六人。”
附:几则道教经典中的观音诰
圆通宝诰
志心皈命礼
庄王毓秀,受帝命而诞生;教阐南洋,奉敕旨而救劫。寻声感应,动念垂慈。圣德昭彰,玄功莫测。幽显昭苏而蒙恩济度,品物咸赖而荷惠生成。外道仰依,邪魔皈正。寻声救苦救难,随心消厄消灾。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
观音大士宝诰
志心皈命礼
普陀山上,南海岸前,千变万化,广寻声救苦之功,三昧六通,证清净自然之果,青莲湛露,绿柳凝祥,叶庆传宗,麟址感白衣之抱送,济人利物,鸿恩如紫电之光芒,五苦超生,千生觉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观音大士,五雷法主,竺落黄迦天帝,圆通自在天尊。
观音菩萨诰
志心皈命礼
南海岸上,紫竹林中。五蕴皆空,经累世修行之异。一尘不染,备坤元诞降之奇。普利济以为心,大悲愿而救苦。现金轮之海月,激万顷之潮音。杨柳枝头瀼瀼甘露,普陀山上霭霭祥云,护国庇民兼至,作仙作佛咸瞻。天竺仙姥,白衣上圣。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观音普度诰
志心皈命礼
须弥尊者,极乐圣人。满月金容,牟尼宝相。无上清净,莫大慈悲。为道之根,为人之本。波罗密三藐三菩提,妙莲台一花一世界。为百千万亿佛而广华言,现宰官妇女身而谈正法。地占南冥,普陀落迦潮音洞。名驰西域,阿那婆罗吉低轮。随感随通,即求即应,救苦救难,度世度人。大仁大慈,大悲大愿。至灵至圣,至文至明。南海观音大士,慈航普度天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