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不知的后半句

个人日记

 
1、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和理由。

 
“父母在,不远游”:中国的古老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另外,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断心肠的是家乡的二老。所以,父母守住儿女,盼他们平安,儿女守住父母,盼他们健康。就这样,孝敬父母就不远游,墨守成规了。

这是众多人的理解,但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这句话有的意思就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理由。好让父母安心。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意义,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去各地方玩玩。

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当然他们也渴望和子女朝夕相处。所以
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才是孝。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原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却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就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精专取舍,永远不要强求,不要贪图太广啊!




3、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的人多误解了意思,觉得做事应该反复思量。

       鲁国的大夫季文子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凡事一定反复思量,辗转数次,然后才施行。孔子听到后说:世人处事,固然不能不思考,但也不能思虑过度。所以遇到事情,不可以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思量一番,有了结果之后,恐怕还有不确切的地方,应当心平气和的再考虑一番。这样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了然于胸,裁度也已经成熟,做起来也一定停当,何必再去思量第三番呢。

       因此说,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变的,只有在义理上仔细体会,才能两番思量得到应对之策,如果用私心杂念去揣摩,越思量就会越迷惑。《中庸》教人慎思,也是这个意思。善于应对的人,都是在道理上讲究精纯,再果断行事,则没有处理不好的事情。如果有私心夹杂其中,则一思贪念即起,越思越重,必蒙蔽了心神。由此可知,正心才可用思,心不正,多思愈乱。    




4、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出自道济禅师。

 
济公活佛的示现,曾留下饮食酒食肉的事迹,可是他非一般凡夫人可比拟,无量劫来,济公活佛累劫修行,破无明,证法身。功德无量,佛法无边,更有一颗慈悲济世度众无量的悲愿心。

济公活佛饮酒食肉只不过是掩眼法,并非真正的以食肉饮酒为生,济公活佛示现时曾说:“酒入我胸成甘露,岂像凡夫穿肠毒。若有我本事,随便可食肉”。济公活佛曾施法力酒醉之中,口中喷酒如泉,隔空救火,大火即灭。将食的肉吐出,畜即复生,他有大本领,有入地狱慈悲救苦的大菩萨精神,勇往直前,亳无怯退。济公活佛发愿不断往返于此世间,承受由众生所转的孽力苦报,普度有缘众生,出生入死,正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体现。如果你有济公活佛的本领与慈悲心,可学济公活佛的行为,济世为公。无此本领,切勿效仿,恐误己误人。
 

       世人仅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不知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明朝时期曾有修行人食肉饮酒救人性命的故事。
       明朝末年,张献忠做乱,山贼横行,到处杀掠,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在四川峨嵋山的地方,山贼劫掠,有一群百姓慌乱中逃入山中一寺院内,寺中的老住持慈悲为怀,收容难民。谁知山贼追至寺内,劫财杀人,该住持认识山贼,恳求不要伤害百姓,无论什么条件,只要做得到,住持都愿承担,但求放过这些百姓。
       山贼曾受过住持的恩惠,不好意思一口拒绝,于是想出个鬼主意,好让住持知难而退。于是山贼拿出一些酒肉对住持说:“和尚,我的条件很简单,只要你吃了这些洒肉,我就放过这些人,决不失言。”众人哗然!此计甚绝!修行人饮洒食肉,开斋破戒,将必受此果报,轮转六道受无量苦。只见住持拿起酒杯,气定神闲地说:“我以酒代茶,各位饮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块肉说:“我以此肉作菜。请。”说完一吃而尽。面不改容。山贼为之一惊,只是有言在先,只好放过所有的人。 

       此住持于险境,可谓真正的慈悲心食肉,别无选择,地藏菩萨经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正是验证了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 


无知的凡人呐,绝对不要混淆概念,狮子跳的过去的悬崖,兔子去跳只能摔死。





5、闭门造车



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
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在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

 
宋朝是个推崇法制的时代,朱老也解释的很清楚,古时“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不是贬义词呀……





6、相濡以沫



 

       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了陆地上。它们快要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呵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友爱!多有亲情!可是谁都不愿意这样,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友爱亲情,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也就是说,当它们相互牵挂,相互怜悯的时候,也就是处在最不适宜、最为危险的境地的时候。一旦脱离了不适和危险的境地,它们就忘记了对方,甚至也就忘记了自己。而当它们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的时候,它们也就完全回归到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最符合它们真性、它们最为适宜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鱼儿相濡于陆地,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才是庄子的本意。





7、人是生而自由的
 

图片



话不多说,只要看了全句就懂了。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
主人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 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