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信仰化
个人日记
艾布•胡莱勒传述:使者说:“谁归信安拉与后世,让他说善言或保持沉默;谁归信安拉与后世,让他应尊重邻居;谁归信安拉与后世,让他款待客人。”《布哈里,穆斯林圣训实录》辑录
一、本段圣训的显著特点是使者反复用“谁归信安拉与后世”强调三件事:说善言或保持沉默、尊重邻居、款待客人。反复强调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突出被强调的事项的重要性;也在于唤醒人们内心的信仰,激发他们对安拉的敬畏、对后世的警惕和对后世负责,从而把信仰融入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生活当中,自觉遵循信仰的各项要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本段圣训确立了两大关系:1、信仰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信仰是行为的内在要求,以规范个人的言行;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口出善言、相互尊重、友善相处、热情相待,并把这一关系提升到了信仰安拉和后世的高度。也就是说,作为对安拉和后世的信仰者,本应把信仰要求作为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生活的标准,并应把信仰体现于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实现信仰的生活化、生活的信仰化。
三、伊斯兰并非脱离现实生活的信仰,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它体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与人交往和待人接物等等一切方面。生活中的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信仰。如本段中所指出的说善言、尊重邻居、款待客人。正是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和整个生活过程中,个人信仰得以充分体现、实践,得以不断完善。信仰在这里显得很现实,很易行,很符合人性、人情,又让人感到很温暖。
四、使者首先要求信士们言语方面当说善言或保持沉默,这正吻合了古兰的教导“信士们是远离谬论的。”(古兰:23:3)不难看出,伊斯兰非常重视信士的言语和言语的端正,它是信仰在个人言、行中的直接体现形式。因为言为心声。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离不开语言,语言既能融洽人际关系,也能破坏人际关系;既能导人向善,也能使人作恶。因人的语言(所说过的话)后世是要被拿问的,所以伊斯兰要求并鼓励信士们说善言,而禁止他们说恶言。伊斯兰所禁止的谬论有背谈、诽谤、咒骂、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和一切胡言乱语和污言秽语,以及和伊斯兰信仰和教法及其精神相违背的言语。沉默也胜于无益之词。
如果说语言美是文明的标志之一,那么,伊斯兰把它提升到了信仰要求和宗教善功的高度,还把它作为信士的标准之一:“口手不伤害他人者,才是真正的穆斯林。”鼓励以说善言行善: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施舍,一句公正的调解是施舍,给人指路是施舍,一句色兰是施舍,传授知识是施舍••••
五、使者要求尊重邻居,就是要求建立邻里之间良好的睦邻关系,并要处理好邻里关系。“邻居”并不单纯指左邻右舍,或楼上楼下、房前屋后的邻居,而是指所有生活于我们身边周围,和我们有直接关系的人。它是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体现形式,安拉说:“•••你们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古兰:4:36)阿布杜•本•萨利哈•穆宰哈说:“善待邻居包括居家或单位等不同地方与你为邻的人。”尊重邻居就是和谐、加强与我们身边周围的人的人际关系,它对一个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的提高与和谐,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言之,尊重邻居是伊斯兰爱人如己思想的体现和延伸。它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还被看作一种应尽的义务和善功。使者还曾严词强调这一关系,他说:“以安拉盟誓,他没有信仰;以安拉盟誓,他没有信仰;以安拉盟誓,他没有信仰!”有人问:“安拉的使者啊!你说的是谁?”使者回答说:“伤害邻居,使邻居不得安宁者。”《布哈里圣训实录》
六、使者又要求款待客人。款待客人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是伊斯兰的美德,也是历代先知的美德。它是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体现形式,是和谐和加强人际关系的基础。“客人”并非单纯指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人,正如人人都可以是主人,也可以是客人。因此,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成“客人”的人,都当热情相待,让他感到温暖、亲切,以此拉近彼此的距离,体现“穆民皆兄弟”、人类皆兄弟的大同精神。使者说:“谁归信安拉和后世,让他在待客期款待客人。”有人问:“安拉的使者啊!什么是待客期?”使者回答说:“短则一天一夜,长则三天,超过这个期限,就是对客人的施舍了。”《两大圣训实录》
七、穆斯林当遵循信仰要求,响应圣训号召,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信仰,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信仰,让伊斯兰文明的因子和信仰精神体现于个人言行、普及于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和社会各领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