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上人: 弥陀悲心五点
手机日志
一、不简众生。二、凡夫为本。三、苦机为先。四、亦使成佛。五、自觉为我一人。
不简众生
一开始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就是「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当然涵盖了六道所有的众生,不过《大阿弥陀经》却直接点出「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到了《庄严经》,又直接说明是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同时,又以「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来显示阿弥陀佛是时时刻刻主动地在呼唤、在要求、在拜托六道轮回的任何众生,快速地接受祂的救度;更进一步显示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使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要救度,一个不留。
所以就显示:
第一,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是「不简众生」。「简」就是拣别,也就是说,不论任何的众生。
凡夫为本
第二,十方众生之中,有圣人与凡夫,在此显示以「凡夫为本」之义。
苦机为先
第三,凡夫之中,有善凡夫与恶凡夫,在此也显示以痛苦的恶凡夫为先。因为众生最痛苦的,没有比畜生、饿鬼、地狱更痛苦,阿弥陀佛心心念念就是以这些众生为优先救度的对象。
亦使成佛
第四,不止是要度他们出离轮回、离苦得乐,而且所得的是成佛之乐,所以「亦使成佛」。
无缘大慈
尤其「度尽阿鼻苦众生」,正显示阿弥陀佛慈悲彻底。
若论阿鼻众生,也有两种,一是现在正在造作阿鼻地狱之罪业,亦即「五逆谤法行十恶」,将来必堕阿鼻地狱;二是过去已造、现在已堕阿鼻地狱受大苦之众生。这两种众生,阿弥陀佛也都呼唤而言:「欲生我国」、「速生我刹受安乐」,并积极地欲「拔」欲「度尽」之;则阿弥陀佛的深慈大悲,至高至深,无以复加。佛教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正指阿弥陀佛大悲救度的念佛法门而言。
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慈悲,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阿弥陀佛的慈悲,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能真正显示佛教所讲的拔苦与乐之所在。因为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的这种主动、积极、平等、没有差别条件之救度法门的话,怎么能够显示「拔苦与乐」呢?因为其他任何法门都有条件、都不平等,因为没有那种根机就学不来、修不成;唯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任何根机都能做得到的,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
一个法门,如果是圣者才能够受益,那么,它不算大,因为还有凡夫,他做不到;圣者跟凡夫,甚至善人跟恶人都能够受益,这个大,才是真正的大,不然它的大还有限度、还有个范围。
刚好,阿弥陀佛的救度广大无边、彻底无遗、没有限度。也就是地狱的众生往生、饿鬼的众生往生、畜生道的众生往生,六道的众生都能因弥陀的救度而通通往生净土。
一、不简众生
修行法门,如果不是净土门,就是圣道门。圣道门的特色不在于救度,而是自己刻苦修行;而我们这个法门是净土门,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是属于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这是净土门的特色。
慈悲救度
至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有条件吗?有门槛吗?没有!所以说「不简任何众生」。「简」就是拣别的意思,就是分别。分别这个会修行(那么救度他)、那个不会修行(不救度他) -- 没有这种分别观,所以叫「不简」,不简任何众生。
众生之中有圣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恶人。但是,对于圣凡善恶,阿弥陀佛的救度通通都没有分别观念的。
如日普照
弥陀救度如同太阳,太阳没有分别心。太阳一出,阳光普照,照了高山,同时也照平地;照大树,同时也照小草;照善人,同时也照恶人。普遍照满大地上的所有动物、植物、矿物。可谓阳光普照、一时遍照,平等、无差别、无条件。
如月相随
弥陀救度如同月亮,月亮没有分别心。月亮一出,影现千江万水,同一个时间,月影照在大海、长江,同时也照在小溪、井水,乃至脸盆的水、杯中的水,同时都现出月影。一个人在东边,看到月亮在他头顶;到了西边,同样看到月亮跟他到西边。不管这个人走到哪里,都看到月亮跟随他到哪里。可以说,月亮没有差别的,同一个时间普照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亲见月亮与我同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这样,念佛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著他、护念著他,不论何时,不论何地。
如镜不拒
弥陀救度如同大镜,镜子没有分别心。白来白现,黑来黑现。不管美丽、丑陋,不管善人、恶人,智、愚、贤、不肖,这面镜子都在同一时间照出他们,毫不嫌弃他们,也不会拒绝他们。
如药自然
弥陀救度如同药物,药物没有分别心。药,不论男女老幼、善恶贤愚,不管是主动欢喜吃下去,还是被迫不情愿地吃下去,药都自自然然地、没有差别地在他身上产生功效。
如地普载
弥陀救度如同大地,大地没有分别心。大地普载万物,高山也好,大海也好,都承载在大地之上,动物、植物、矿物,善人、恶人、清净的、不清净的,大地都毫无简别,也毫不嫌弃。所以,《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阿弥陀佛的德,可以说是万德,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爱心无穷无尽一切接纳,祂接纳所有众生、包容所有众生、救度所有众生(希望我们也能学习厚德载物,彼此接纳,互相包容;有缘相处,尽量给对方温暖、给对方欢喜。自己一句话,或一个神情,是不是给对方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喜呢?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多注意)。
如空广涵
弥陀救度如同虚空,虚空没有分别心。《楞严经》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往生论》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佛心之所以这样广大,是因为佛心是无心,无心才能广大无边,而我们众生都是有心,因为有心,所以就狭窄。
虽然佛心无心,却是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境为境,也就是时刻以众生为念,只要能给众生带来利益、为众生拔苦与乐的,佛就会在他身上,与他同在。
报土
善导大师说: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 不简众生
这句话前面,先说「极乐世界是报土」。所谓「报土」,就是佛所受报的、所受用的,同时也是要给往生者所受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什么、有多少,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也就有什么、有多少。就好像父母的财产就是儿女的财产,家里的东西,儿子都可以自由使用,这种境界叫「报土」。
强缘
有人就生起疑问说:按一般的教理,像这样的「报土」,是只有大菩萨才可以进入的境界,即使是小圣(也就是三贤位的圣者),都不能够进入,何况贪瞋痴的烦恼凡夫,怎么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种涅槃的报土呢?
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这段: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正是由于依靠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作为我们的强缘,所以,不论大乘圣人、小乘圣人,还是凡夫,都能够往生。
所谓「缘」,助因成果叫做缘,有因、没有缘,绝对不能有果。就好像植物,因为有土壤、阳光、水份、养分,才能生长、开花、结果。
所谓「强缘」,就是绝对的缘。如果这个缘是弱缘、是劣缘,恐怕不能成果,即使得到一个果,也是不好的果。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绝对性的,必定能够使我们达到目的、成就圣果,也就是绝对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往生之后都不退转,都是「阿鞞跋致」,都是「一生补处」,都能成佛 -- 这就是强缘。
不然的话,就不是强缘。
五乘齐入
「致使五乘齐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齐入」:虽然天、人是凡夫,还有善恶,还有烦恼,也能够跟声闻、缘觉、菩萨齐同进入。
圣凡相对
从这一点来讲,真的是不简别,不分别任何的众生。圣人、凡夫,平等地到极乐世界成佛。
也就是圣人与凡夫相对照,来说明阿弥陀佛的救度并不分别任何众生,所以是「圣凡相对,不简众生」。
石头乘船喻
就好像石头乘船过海,只要有大船可以依靠,不管是大石头、小石头,哪怕是几千万吨的石头,都可以到达彼岸;如果没有大船的话,即使一颗小小的石头,放到水面上也会很自然地沉下去。
这比喻什么?我们众生都有烦恼、罪业,这些烦恼、罪业虽各有轻重,好像石头有大有小,但只要有罪,就必定在三界六道轮回。如果有佛力让我们依靠,不管重罪、轻罪,都能够解脱;如果没有佛力让我们依靠,不仅重罪不能解脱,轻罪也同样不能解脱,依然都要沉沦。所以,如大、小石头乘船,自然能到彼岸。
乘机喻
又好像人不论贵贱,不管是总统还是寻常老百姓,只要登上飞机,同样都能到达目的地。
阿弥陀佛这架飞机,是不简别对象的,只看你有没有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的机票,有这张机票就能登上飞机,没有这张机票就不能登上飞机。所以,这一点是不简任何众生。
二、凡夫为本
弥陀之悲救,虽不简任何众生,然以「凡夫为本」,以「苦机为先」,祖师如是释言: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 凡夫为本
大愿业力
这一段也是善导大师在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本来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包含所有众生,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包含前面所讲的五乘。现在把它缩小范围,说是凡夫,凡夫当然有善、有恶,或善多恶少,或恶多善少,或善恶俱多,或善恶俱少,或纯恶无善,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的。不管善凡夫、恶凡夫,只要能够往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指第十八愿;「业」是指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积植的菩萨无量德行;「力」是愿、行成就之后的一种自自然然的作用,也就是弥陀的愿力、佛力、功德力。
增上缘
阿弥陀佛成佛,自然这句六字洪名就是万行、万善的结晶,所谓「万德洪名」,自然有力量作为我们的增上缘。
这里的「增上缘」跟前面所讲的「强缘」是一个意思,使得善恶凡夫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善恶相对
这一段是从善与恶相对待,来说明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凡夫为本」。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善跟恶,指人间的人以及天界的天人。因为天人是由于善的果报而在天上享受天福;人是善恶兼杂,所以在人间就有苦有乐。但不管人间或天人,都是善恶交杂的,即使是天人,过去世也有恶业,只是恶的果报还没有来到,一旦寿命到了,呈现「天人五衰」的现象,就会堕落,那个时候,他的痛苦往往比人临终的痛苦还要深。
同因同果
人天善恶,在三界六道依然轮回,但若依凭弥陀的救度,则通通能够往生。而且到了极乐世界,都没有差别,所以说「齐同不退」。就像《阿弥陀经》所讲的: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于佛位。
「一生补处」:就是候补佛的果位。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同什么呢?同因、同果。往生极乐,不管天人、人间的人也好,善也好,恶也好,都要有同一的因,都要念佛靠佛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昙鸾大师说:
同一念佛无别道。
善导大师说:
同因同行至菩提。
都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因,成就到极乐世界成佛这个果。
三、苦机为先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 苦机为先
这一段是讲「苦机为先」,而且是「唯恶无善」。
这一段法语在解释《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由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先为众生介绍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之后,就劝导所有众生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又说: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然后又说: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在这同时,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主动欢喜地来证明:「释迦牟尼佛劝导你们愿生极乐世界,只要念佛,愿生者都能往生!」所以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可以说,《阿弥陀经》是十方诸佛都来怜悯五浊恶世的凡夫,要我们念佛往生极乐净土。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这个「偏」就是特别的、专门的;「愍」就是怜悯、怀念、挂念、想念,愍念常没的众生。
五浊
「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浊众生,都有这五浊,最基本的是见浊跟烦恼浊,只要有见浊跟烦恼浊,就一定会堕落三恶道。
常没
「常没」:就是指堕落三恶道的意思。就好像在大海里面浮沉,浮起来吸几口空气-- 就是生而为人,或是生在天上,但仍然是那么苦;而没下去-- 就是堕三恶道,地狱、饿鬼,就是纯粹的大苦,即使是畜生,弱肉强食,最后一刀也是痛苦无边。
溺水喻
善导大师继续说: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好像沉溺在水中的人,一定要特别地、专门地先去救度他,这时不救就来不及了。处在岸上的人,救度不救度,根本没关系,因为他没有溺水的危险性。
其实我们众生都如溺水,只要我们体会到自己是个溺水的人的话,就会依靠弥陀的救度;若是没有体会到自己是溺水的人,就跟弥陀的救度无缘。
躬身入海喻
我溺大海,岸上众人皆大呼:「努力往上游!爬上来!爬上来!」
唯有一人,躬身入海,救我于岸。
岸上众人者,其他诸行也;躬身入海者,弥陀一佛也。
岸上众人大声叫我们努力游泳、往上爬的,是指圣道门,自力、杂行、苦行。
只有一人躬身入海、抱我上岸的,是指净土门弥陀救度的他力、易行、安乐。
弥陀独尊、弥陀唯一
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能救度我们?只有这个弥陀救度的净土法门。十方诸佛,虽有悲心,不能救我们。只有弥陀,愿行具足,能够救我们。所以,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法门能够救度溺水之人了。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所讲的法,处处都在指归净土,有一句话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的修行者,最后大都趋向极乐世界,让弥陀救度。释迦牟尼佛千经万论都在介绍阿弥陀佛的救度 -- 纯粹讲净土法门的经典,是净土三经,附带讲净土法门的经典,也有两百多部。可以说,十方诸佛虽多,法门也无量,可是只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我们。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就要有这种认识。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弥陀独尊、弥陀唯一」,其他的法门看起来固然也好,但如果不能让我们劣根众生受益,就和我们无关了。
五逆谤法,乘愿往生
善导大师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阿弥陀佛的愿力,能够消灭五逆十恶的罪,而使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弥陀的愿力,五逆十恶的罪应该堕落地狱,谤法阐提也是一样;由于有弥陀的愿力,他们回心,愿生极乐,称念名号,当下也能往生。
这就显示阿弥陀佛所说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真的是一个广大无边的法门,对十方众生毫无拣择,连逆谤阐提都能往生,其他人当然更能往生。
自觉逆恶
我们要把自己看成是五逆十恶的人。五逆十恶的人之所以当下能够往生,是因为他后无退路;我们也自视为五逆十恶的人,后退无路,我们的往生就更可靠,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能够使五逆十恶、谤法阐提,都能罪业消灭、往生净土,唯有靠弥陀的愿力。
四、亦使成佛
《西方要诀》
慈恩大师在《西方要诀》说:
弥陀万行,成此果名;但能称名,具包众德;故成大善,决定往生。
万行结晶
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众生发愿、为众生修行,祂的万行成就了、圆满了,才完成阿弥陀佛这尊佛,才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可见,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万行的结晶。因为阿弥陀佛是为了十方众生才发这个愿、修这个行的,所以,这个万行的结晶,就是十方众生的,为众生所有,我们要领受。
称名大善
至于怎么样领受?
「但能称名,具包众德」: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很容易、很方便地具足这一切万行,所以说「具包众德」-- 具足、包含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
「故成大善」:念佛人不假方便自然拥有大善、成就大善,而绝对往生极乐。
所以,不管五逆十恶,不管谤法阐提,他只要能够回心念佛、愿生净土,都能够往生;弥陀的万行就是他的万行,他虽然一生没有修行,也等于拥有这些万行;没有发愿,也等于拥有这些大愿,因为背后有弥陀的慈悲,有弥陀的愿力。
法然上人讲了两句话,意义很好:
弘愿一称,万行宗致;
果号三字,众德根源。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是弘愿,第十八愿的成就,就是成就了这句名号,而这句名号是万行的归宗结顶,所以,只要我们专一称念这句名号,自然就拥有了万行。
「果号三字」:「阿弥陀」这三个字,是众德的根源,只要我们称念,自然就有了众德。
法然上人又说: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
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万善就是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的功德就是万善。万善的体在哪里?就是这六字名号。这六字名号,等于具备了恒沙的功德,只要用口去专一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拥有了恒沙的功德。
五逆十恶,谤法阐提,他最后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在他面前燃烧,他在惶恐无助、慌乱彷徨之下,出口称念六字名号,他也不晓得他念的这六字名号是什么意义、有什么功能,可是他照样摆脱了地狱之火的燃烧,离开了三界六道的轮回,而往生到极乐世界,跟刚刚所讲的「五乘齐入」,同样「至不退转」,同样「一生补处」,这都是因为背后有阿弥陀佛的愿力。
法灭众生包含在内
我们再来看《法然上人全集》所讲的一段:
凡夫圣人、善人恶人、有智无智、有罪无罪、持戒破戒、
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佛世法灭,悉皆包含。
这段话是在解释「十方众生」是怎么样的众生。法然上人在这里所说的「十方众生」,就包含圣人、凡夫,凡夫之中的善人、恶人,有智慧、没智慧,或有罪、无罪(不过世间的人都是有罪的,没有无罪的,无罪除非是罗汉),持戒、破戒,男女、老少,在家众、出家众;「佛世」就是佛陀还在世的正法时代;「法灭」就是过了像法时代一千年、末法时代一万年之后,那时所有的经典都消失了,三宝都没有了,只剩下这部《无量寿经》,所以叫「法灭」。连法灭时代的众生也都通通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
由这几句话就晓得,十方众生真的是包含所有的众生。那么,消极地讲,是「不论任何众生」,积极地讲,是「包含任何众生」,没有众生不被「十方众生」所包含。
不久成佛
任何众生,都能往生,都必成佛。如《庄严经》言: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平等觉经》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大阿弥陀经》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说经行道皆如佛。」
《庄严经》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五、自觉为我一人
再来,「十方众生」是指谁?是指我自己,是指大家本身。为什么?大家有时候会疑虑:「十方众生」包含圣人,包含凡夫,包含善人,包含恶人,大概……不会包含我吧!
大家会不会这样想?事实上,反而要将「十方众生」想成:即使不包含别人,但一定包含我;即使不为了别人,可是独独为了我。因为唯我自己才是极恶重罪的人,除了弥陀,没有第二条路!没有第二尊佛能够救我!没有第二个法门能够度我 -- 要这样想。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主动、平等、无差别、不讲任何条件地救度的法门,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时都是被救之时,任何处都是被救之处。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有希望、都有光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