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 道 养 生 ★ 防 治 百 病 ★
个人日记
《说茶》茶疗(上)
《说茶》茶疗(下)
1 茶疗
2 概述
3 含义
4 历史
古代茶疗茶方剂被广泛的运用,诸多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茶疗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如《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药材学》、《中药大辞典》、《瀚海颐生十二茶》、《家用中成药》、《食物疗法精萃》、《养生寿老集》、《中国药膳学》、《中国药学》等诸多著作中,都录有许多茶疗方剂,其取材易、制法简,应用方便,疗效好的特点,备受人们的欢迎。
茶疗的本草记述,以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最早,列于木部中品。其文甚简,计正文45字,注文50字。
正文:“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注文:“《尔雅·释木》云:,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汉中山谷。”
由于我国地大物广、语言多歧、各家意见互异等原因,在茶的本草记述方面每多不同。
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一般又可称之为“四气五味”.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明药物的寒热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
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改作“味苦、甘,微寒,无毒”基本相同,只更动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是比较符合茶的实际味道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甘者补而苦则泻,可知茶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微寒,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这也与茶的实际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论述,也大体类似。例如:《本草拾遗》作“寒,苦”,《汤液本草》作“气寒,味苦”等。
御方茶疗排毒“归经”理论,是比较晚出现的中药理论,到金元之际才盛行起来,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谓归经,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例如:治咳喘者,归于肺(手太阴)经;治排尿疾病者,归于肾(足少阴)经或膀脱(足太阳)经。茶的归经,据《汤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属“心包”,足厥明属肝);据《雷公炮制药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一般称为“脏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脏,说明功效是十分广泛的。
功效与主治,是中药的最主要内容。没有功效与主治,就不成其为药物。“茶为万病之药”,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与主治的。功效,亦可称之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种抽象名词,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疗的主要病症,如同书正文中的“瘘疮”、“热渴”等。关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归纳为二十四项。
茶叶能有这些功效与主治,一般系从气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如《本草纲目》解释茶的药理作用说:“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
公元992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107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
公元1307年,元代邹铉增编的《寿老养亲新书》中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2首,一是槐茶方,二是苍耳茶。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和主治等。元代纱图穆苏撰著的《瑞竹堂经验方》一书中载有治痰喘病的药茶方。
至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药茶的内容、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等不断被更新和充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便诞生了“古方茶疗”第一人石潭秋。其在家乡羊楼洞创立“芝元堂”做起茶疗生意,在当时久负盛名。而今,经过四百多年的沉淀,芝元堂已将古方茶疗推向了全世界。从近年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以看出,药茶已成为清代宫廷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宫御医为慈禧和光绪所拟药茶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
★ 茶 道 养 生 ★ 防 治 百 病 ★
5 原则
6 应用方式
从实践情况来看,茶疗的应用通常有三种方式:
用茶养生保健治病;以茶入药保健治病;沿用饮茶方式,以某种或数种营养品、药物代替茶叶养生保健治病。 茶疗中的茶方可以是单方,也可以是复方;但用茶叶实施茶疗是基本的,也是茶疗普及与发展的重点,因为这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精神,也比较经济。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复方型药茶作用比较全面,疗效也较好。
7 传统剂型
8 与茶方
从历史上看,最早记载茶的药用方剂的是三国魏时张揖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寿末置瓷器中,以汤活覆之,用葱、姜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本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故属于方剂。
自唐宁以来,有关茶的药用方剂有很大发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一则单方,后代文献每有转引:“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头痛,吐之即差。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孙思邈的学生孟诜,是我国第一位食疗专家,所著《食疗本草》,是这一领域的一部最重要著作。所记方剂,多简略易行,例如:“茶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炖服之。”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宋代《和剂局方》与《太平圣惠方》和明代《普济方》等中医巨著中,都有“药茶”的专篇。在《太平圣惠方》第97卷,有《药茶诸之》,共列8方。其中,有茶叶者4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配伍荆芥、薄荷、山栀、石膏等;“治伤寒头痛烦热石膏茶方”,配伍石膏;“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茶方”,配伍生姜、石膏、麻黄等;“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茶方”,配伍硫黄、诃子皮等。另有4方虽无茶叶,但用萝摩、皂荚等“如造茶法”制成,并“一依煎茶”法饮服。从这4方看来,饮茶方式已成为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可谓开现代“茶疗”的先河。
据《梦梁录》第16卷《茶肆》载,杭城茶肆,“暑天添卖雪泡梅花茶或缩脾饮暑药之属”。据李仁众考证(见《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1期):雪泡茶可以冷饮,缩脾饮中配有砂仁、乌梅、甘草等中药6种。乌梅,即今日一般制备酸梅汤的原料。可知,应属防、治两用的茶汤或代茶饮料。
9 茶药制备
药茶的制备,主要分药材粉碎与配制成型两大步骤,以后制成块状、饼状或散粒,定量装于包(袋)中。药与茶的品质以及炮制的遵循规范,自然是茶药质量的首要因素。
药材粉碎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
共研:将方中的部分药材(包括茶叶)或全部药材混合,然后进行粉碎。本法适用于无粘性、少胶质的药材。
分研:将方中的药材个别地进行粉碎。适用于含有易挥发物质的药材(如麝香、冰水)或贵重药材(如羚羊、珍珠)。
掺研:将方中的一般药材先行粉碎,取其部分药粉与油脂较多的药材(如柏子仁、火麻仁)或颗粒较小的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掺合共研。
串研:将方中一般药材先行粉碎,取其部分药粉与粘性的药材(如龙眼肉、熟地)串合,粉碎成不规则的碎块或颗粒,在60℃以上充分干燥,然后再共同粉碎成粗末。
至于配制成型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混合法:将方中一般药物先行粉碎,个别药材(如质地坚硬、多粘胶等)煎成汤剂,然后混合,拌匀,经干燥(晒干或烘干)后定量装于包装袋中即成。
压制法:将已经粉碎的药材混合,拌匀,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制成均匀的软材,再用铜模压成规定大小和重量的方块,干燥,包装,即成。如方中含有可溶性化学药品时,可先将它溶于少量的水中,加部分药粉吸收,经低温干燥(40℃)后,再与其余药粉混匀。
以上所述,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制药茶法。近代,还有将药材制流浸膏或提取有效部位或成分后,与茶叶相合(喷酒、混合等)制成药茶的方法。
文章评论
哑女[喜欢空间]
[em]e160[/em] 好!香茶一杯敬亲人![em]e183[/em] 转走了!
园丁
敬您
3293433672
[QUOTE]引自:哑女[喜欢空间] 于2015年04月21日 10时51分20秒发表的评论 [em]e160[/em] 好!香茶一杯敬亲人![em]e183[/em] 转走了![/QUOTE] @{uin:2224511951,nick:哑女[喜欢空间],who:1,auto:1}[em]e189[/em][em]e201[/em][em]e204[/em]捎 e 8 i油 u 1 G
★玲儿物语★【禁言中】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