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小峪行记
个人日记
秦岭北坡长安境内较为有名的有八大峪口,号称长安八大峪。自东向西名为:库峪、大峪、小峪、太乙峪、石砭峪、子午峪、沣峪、高冠峪。
出西安市,往东南行走三十多公里,途经杜曲、兴教寺、王莽村、清水头、郑家坡,即进入小峪。
小峪河道崎岖,水出而为小峪河,最后入潏河。水库水深30多米,波光粼粼,令人陶醉。小时候,河水清澈,水中多鱼虾;河滩多白石,多沙滩。夏秋时节,天气和暖,漫步小峪河畔,蝉声盈耳,水流潺潺,树林荫翳,鸟鸣其间,天蓝云白,简直让人流连忘返。不过,这些都是已往的旧事了。
近三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贪欲,小峪河已和全国各地的大多数河流一样,惨遭毒手。如今的小峪河下游,由于乡人多年的挖沙采石,早已是河水浑浊,鱼虾死尽。继之而起的是一河滩荒草。唯一堪慰者,小峪河入山部分,河水依然清泠,林草依然丰茂,沙石依然洁白,自然于此,还保留着它原来的面目。
入峪,初为小峪水库,但见一泓凝然的绿,在山谷中蜿蜒;风起处,吹起涟漪无数;两边则是青翠的山,高耸了,直插入黛色的天空。一条丈余宽的简易公路,就缘了水库的西岸,在半山腰穿行。路就像一条带子,紧紧地缠在了山腰上。行进在路上,下临一潭绿水,上顶一片蓝天,吹着山间的清风,呼吸着山中的空气,心情一下子就变得轻松起来。若再有二三朋友相伴,边走边谈,那不啻是在享清福了。复前行,约三四里地,则见一村落,人家如星,散落于河道两侧,或逐水而居,或倚岩而住,百十户人家的样子,此即小峪河村。村人质朴,见人一笑,一句“来了”,再无多余的话,便自忙自己的事去了,一任来人在峪中游走、赏玩。
小峪曾为秦汉古栈道之一,至今仍保留诸多古道痕迹。小峪山岭俊秀,南通营盘,东上嘉午台,西接翠华,至终南山大草甸。小峪很深,过去曾是通往陕南柞水县的一处要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还多有旅人行走。近年来,因高速开通,这条古道,方被废弃。据附近乡人言,秦岭分水岭上,前几年还住有人家,供应南来北往的旅人食宿,今则已迁往他处。岭上仅留破房数间,及一座老庙的遗址,齐腰高的荒草,已封死了道路。
小峪-营盘穿越是一条经典的徒步穿越路线,这路线路线历史久远,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曾经在此演绎过千军万马追刘秀故事,因山峦叠嶂、林木茂密两军相隔数里但双方都没有发现对方,这条路属关中到陕南的子午道的一个分支,直到70年代末期柞水太和乡的农民到省城还在走这条路,所以越往深山里走海拔越高的路段人工修筑的遗迹越明显,走在古人用石板路就的林荫道上你不由自主的就会敬佩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古人由于条件的限制完全依照山的走势来筑路,在没有什么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能够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一个山脊绕到另一个山脊,尽量不损失高度,最后选择一个最低的垭口翻过梁子,想想现代的公路建设何尝不是这样呢?
本图片拍摄:闲散秦人
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办清水头在小峪口外,距峪口大约二里之遥。小峪河水出山,绕村东而西行流入潏河。峪水清泠,白石满河川,村有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意。村庄周围多老树,柿树,板栗,榆柳杨槐,桃李杏梨,各色杂树,应有尽有。树多则鸟多,麻雀、斑鸠、喜鹊、黄鹂不一而足。每至春晨花夕,鸟雀啁啾之声不绝于耳。冬日,树叶落尽,辄见成群的麻雀栖于柿树枝上,劲风吹过,羽毛逆翻,如花开枝头,而嘁喳喧闹之声,如逢庙会。至于春秋,则是村庄一年中最好的时日,此时,树木荫翳,百草丰茂,瓜果不断,先是樱桃,继之猕猴桃、苹果、梨,后则有柿子、板栗、枣、拐枣等,外乡之人至此,惊奇之余,不免大快朵颐,直至鼓腹而去。前数年,乡人又在村东北遍植清水莲,有千余亩之巨,花放之日,吸引万千游人,麋集周围,观荷赏花,使村庄日日如集市。而荷香亦使乡人变得更加安静,使村庄变得更加美丽。
小峪水库大坝旁边几棵白松挺立于蔚蓝的天际下,那耀眼的树身在夕阳下闪闪发光。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小峪水库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泥腿子”老农陈永贵来到建设工地亲手栽下了四棵白松,祝愿长安的农业生产像松树一样蓬勃发展。四十多年过去了,白松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终日守护着小峪水库大坝,长安的发展也像白松一样,参天而立。
有驴友画了穿越线路,有兴趣和体力的,携带好给养,不妨玩一下穿越。
不过,到有山有水的地方,一定要提前看天气预报,尤其是暴雨天,一定不能像下图一样,在河道停留,往往看到河水变浊,山洪或者泥石流就会在十几秒或几十秒内抵达,根本来不及撤离。
参考资料:
西安晚报:小峪记 作者高亚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