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初稿完成)
个人日记
1.
作为一个七零后,生活在农村的,目睹,也是亲身经历从记事儿以来农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让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见识了太多太多。一些年龄越大的人,跟着时代的步伐已经步履蹒跚,跟头趔趄,也有些已经被落下,就像从以前穿越而来。
儿时的记忆是父母在生产队里出工挣工分,也是实行土地承包前的最后几年,记忆里队里总是有人吵架,那时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想来想去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因为那时太穷,比如分粮分菜不均,社员(那时乡亲的叫法)工分记的不准,谁谁偷了村东地里的玉米,哪个偷摘了村南菜园的茄子。反正整天里都很热闹。
那时我家里有一个小罐子,盛黑油的,那是一家人一年分到的油。半晌里在野地里玩累了回到家,在吊着的饽饽篮子里够下一个锅贴饼子,用刀切开,撒上点儿盐粒,放上一点点黑油,呵!吃着那叫一个香!那时主要吃的就是玉米,我们这里叫棒子,每天里都是棒子饼子棒子粥(白粥),夏秋季里分点蔬菜,冬春季里就只有萝卜咸菜和西瓜豆食(酱)了!那时觉得过年吃饺子走亲戚吃些糕点是特别幸福的事。
再过几年,生产队分了,人民公社也改成了乡政府,社员的称呼也就成了历史。那时题的最多的口号就是“实现四化”,“四化”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当时并不清楚,完全理解其意思是在好几年以后了。从村里按上了电,有了电灯(虽说是经常停电)。大队里买来了台日立牌的彩色电视机,每天晚上满大队院子的人围着一台电视看成了人们最新鲜的娱乐。乡亲们的生活也在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的变化着,卷子(白面膜)渐渐取代了棒子饼子。
2.
前两天,地里正忙着收麦子,今年天年不错,麦子丰收,很多人家亩产都超千斤。本来正是收割机忙的时候,可村西一台外地车却没有什么活,人家还是台新机器,跑在地里沙沙的响,没一点杂音。可为什么没有村民让他割呢?!因为他没有配套的拉麦粒的三轮车,只能在储仓口接口袋,和收割机配套的三轮车可以给你送到家里,或是直接送去小的粮食收购点卖掉。就因为这点的不方便,就没人用。可见人们已经懒到了何种程度!想想从前完全靠人力收割小麦的场景吧!
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学校过麦收秋是要放假的,因为农活忙了,农村的男女老少需齐动员,那时村里是很少能看的见个闲人的,那时我十几岁的年纪,在家里能顶上半个多的劳力,麦假紧贴合着麦收时节,放假的第一天,就能投入到热火朝天劳动中去了,收麦的第一步就是要建场,场的全称叫“打麦场”。选麦地头上,土质最好偏黑偏粘些的,这样为的是咣出的场更平更光滑。其中的步骤真是太多太繁琐了,首先要架设柴油机抽水阴地,阴下对称的两三个畦的小麦,趁着湿糊拔去麦子,这一步叫拔场,再在泛悬的地面上铺上麦秸,套上一头毛驴拉着瘤珠(石头轱辘)压场,直到把场地压实压平整,扫去麦秸,平整光滑硬实的打麦场就算建成了。而这对于整个麦收才刚刚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加艰辛劳动还在后面呢!
割麦子是一件相当费力的农活,不把人累个折腰耷胩精神恍惚是不算一回的。到这时各家各户也都会预备下最好的吃喝食物,来补充一下过于劳累的身体,其实也不过是烙上几张白面饼,煮上些盐鸡蛋。一天的工作是从凌晨三点钟(甚至更早)开始的,因为这时天气凉爽,麦秸返潮也不扎人,收割的工作简单而枯燥,乏味的重复,不断的周而复始,当扎好一捆麦个,割下一缕麦秸做捆麦个的绳结时(叫打腰),直一直那弯的很久的腰,让疲劳的身体有一会儿片刻的休息,看看后面的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再望望前面不见边际的麦田,硬下头皮,弯下腰,一镰,一镰,一镰……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已累的忘记了疲惫!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少的麦子我们没有收割完!坚持住,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我割,我割,我割割割!
割完了,大家互相对视着,尘土夹杂着汗水,脸上黑一道白一道,两只胳膊被麦芒扎的红红的,火辣辣的疼,迎着阳光迎着流着热浪的太阳,往回走,双脚走在麦茬地上啪啪的响,是那么清脆。身体虽然累,心里是轻松的,毕竟最艰苦的一步,我们走过来了!
3,
把割下的麦个子集中到打麦场,这一步叫入场。用架子车装上满满一车拉到场片里,堆成一个圆圆的高高的麦垛子,最上边一个尖,下小雨时雨水顺着麦秸滴下来,防止捂垛使麦粒霉变发芽。(还是有不少生活常识的,这些场景在过去的丰收画报上是常用的题材)
再就是打场脱麦粒了,我能经历过的就是用柴油机带着的小麦脱粒机来脱麦粒,这一工作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家庭人口多的还好,人口少的就得需要两家合作或是找帮手。那时帮工是不要钱的,乡邻互助是常有的事,只是农忙时大家都忙,不愿麻烦别人的就会很难过,反倒是那时的人们大多都很淳朴,不用叫,看着困难的人家大都会帮把手,(那是一个多好的,多么民风淳朴的年代啊)机子一响,黄金万两。艰辛的劳动换来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农民们的心里是欣喜的,毕竟这是半年多来辛勤劳作的成果,农民,期盼的是一年的风调雨顺,粮谷满仓。
看!打麦场上热火朝天,机器隆隆作响,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脱粒机前尘土飞扬,在这的都选一个身体最壮最棒的小伙子,一捆捆麦个经过他的手被送入脱粒机,脱粒机就像一头怪兽轰隆隆的作响,一点一点吞噬掉整个麦垛。麦粒合着麦糠从身下漏出,相对的麦场的另一边就会堆起一座麦秸山。
俗话说得好,进了场没闲人,场里的活是紧张而又有序的,扬场,漫糠,扫场,铺场,晒麦,全堆,装袋。直到把晒干溜净的金灿灿的麦粒拉回家,麦收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了!基本上完全靠的是人力,机械化,四个现代化中的一化。曾经是那时人们多么期盼的梦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有肉有菜,大米白面。我们那些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这些让我们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的事,在那时就是我们的梦。一路上有你有我,我们一起走过经历过,直至今天。我们活的满足了吗?我们知足了吗?我们是不是需要该懂得了如何活着。
作为一个七零后,生活在农村的,目睹,也是亲身经历从记事儿以来农村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让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见识了太多太多。一些年龄越大的人,跟着时代的步伐已经步履蹒跚,跟头趔趄,也有些已经被落下,就像从以前穿越而来。
儿时的记忆是父母在生产队里出工挣工分,也是实行土地承包前的最后几年,记忆里队里总是有人吵架,那时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想来想去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因为那时太穷,比如分粮分菜不均,社员(那时乡亲的叫法)工分记的不准,谁谁偷了村东地里的玉米,哪个偷摘了村南菜园的茄子。反正整天里都很热闹。
那时我家里有一个小罐子,盛黑油的,那是一家人一年分到的油。半晌里在野地里玩累了回到家,在吊着的饽饽篮子里够下一个锅贴饼子,用刀切开,撒上点儿盐粒,放上一点点黑油,呵!吃着那叫一个香!那时主要吃的就是玉米,我们这里叫棒子,每天里都是棒子饼子棒子粥(白粥),夏秋季里分点蔬菜,冬春季里就只有萝卜咸菜和西瓜豆食(酱)了!那时觉得过年吃饺子走亲戚吃些糕点是特别幸福的事。
再过几年,生产队分了,人民公社也改成了乡政府,社员的称呼也就成了历史。那时题的最多的口号就是“实现四化”,“四化”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当时并不清楚,完全理解其意思是在好几年以后了。从村里按上了电,有了电灯(虽说是经常停电)。大队里买来了台日立牌的彩色电视机,每天晚上满大队院子的人围着一台电视看成了人们最新鲜的娱乐。乡亲们的生活也在一点一点不知不觉的变化着,卷子(白面膜)渐渐取代了棒子饼子。
2.
前两天,地里正忙着收麦子,今年天年不错,麦子丰收,很多人家亩产都超千斤。本来正是收割机忙的时候,可村西一台外地车却没有什么活,人家还是台新机器,跑在地里沙沙的响,没一点杂音。可为什么没有村民让他割呢?!因为他没有配套的拉麦粒的三轮车,只能在储仓口接口袋,和收割机配套的三轮车可以给你送到家里,或是直接送去小的粮食收购点卖掉。就因为这点的不方便,就没人用。可见人们已经懒到了何种程度!想想从前完全靠人力收割小麦的场景吧!
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学校过麦收秋是要放假的,因为农活忙了,农村的男女老少需齐动员,那时村里是很少能看的见个闲人的,那时我十几岁的年纪,在家里能顶上半个多的劳力,麦假紧贴合着麦收时节,放假的第一天,就能投入到热火朝天劳动中去了,收麦的第一步就是要建场,场的全称叫“打麦场”。选麦地头上,土质最好偏黑偏粘些的,这样为的是咣出的场更平更光滑。其中的步骤真是太多太繁琐了,首先要架设柴油机抽水阴地,阴下对称的两三个畦的小麦,趁着湿糊拔去麦子,这一步叫拔场,再在泛悬的地面上铺上麦秸,套上一头毛驴拉着瘤珠(石头轱辘)压场,直到把场地压实压平整,扫去麦秸,平整光滑硬实的打麦场就算建成了。而这对于整个麦收才刚刚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加艰辛劳动还在后面呢!
割麦子是一件相当费力的农活,不把人累个折腰耷胩精神恍惚是不算一回的。到这时各家各户也都会预备下最好的吃喝食物,来补充一下过于劳累的身体,其实也不过是烙上几张白面饼,煮上些盐鸡蛋。一天的工作是从凌晨三点钟(甚至更早)开始的,因为这时天气凉爽,麦秸返潮也不扎人,收割的工作简单而枯燥,乏味的重复,不断的周而复始,当扎好一捆麦个,割下一缕麦秸做捆麦个的绳结时(叫打腰),直一直那弯的很久的腰,让疲劳的身体有一会儿片刻的休息,看看后面的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再望望前面不见边际的麦田,硬下头皮,弯下腰,一镰,一镰,一镰……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已累的忘记了疲惫!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少的麦子我们没有收割完!坚持住,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我割,我割,我割割割!
割完了,大家互相对视着,尘土夹杂着汗水,脸上黑一道白一道,两只胳膊被麦芒扎的红红的,火辣辣的疼,迎着阳光迎着流着热浪的太阳,往回走,双脚走在麦茬地上啪啪的响,是那么清脆。身体虽然累,心里是轻松的,毕竟最艰苦的一步,我们走过来了!
3,
把割下的麦个子集中到打麦场,这一步叫入场。用架子车装上满满一车拉到场片里,堆成一个圆圆的高高的麦垛子,最上边一个尖,下小雨时雨水顺着麦秸滴下来,防止捂垛使麦粒霉变发芽。(还是有不少生活常识的,这些场景在过去的丰收画报上是常用的题材)
再就是打场脱麦粒了,我能经历过的就是用柴油机带着的小麦脱粒机来脱麦粒,这一工作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家庭人口多的还好,人口少的就得需要两家合作或是找帮手。那时帮工是不要钱的,乡邻互助是常有的事,只是农忙时大家都忙,不愿麻烦别人的就会很难过,反倒是那时的人们大多都很淳朴,不用叫,看着困难的人家大都会帮把手,(那是一个多好的,多么民风淳朴的年代啊)机子一响,黄金万两。艰辛的劳动换来收获的喜悦,虽然辛苦,农民们的心里是欣喜的,毕竟这是半年多来辛勤劳作的成果,农民,期盼的是一年的风调雨顺,粮谷满仓。
看!打麦场上热火朝天,机器隆隆作响,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脱粒机前尘土飞扬,在这的都选一个身体最壮最棒的小伙子,一捆捆麦个经过他的手被送入脱粒机,脱粒机就像一头怪兽轰隆隆的作响,一点一点吞噬掉整个麦垛。麦粒合着麦糠从身下漏出,相对的麦场的另一边就会堆起一座麦秸山。
俗话说得好,进了场没闲人,场里的活是紧张而又有序的,扬场,漫糠,扫场,铺场,晒麦,全堆,装袋。直到把晒干溜净的金灿灿的麦粒拉回家,麦收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了!基本上完全靠的是人力,机械化,四个现代化中的一化。曾经是那时人们多么期盼的梦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有肉有菜,大米白面。我们那些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这些让我们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的事,在那时就是我们的梦。一路上有你有我,我们一起走过经历过,直至今天。我们活的满足了吗?我们知足了吗?我们是不是需要该懂得了如何活着。
文章评论
小石头
期待续篇[em]e100[/em]
婉心扬
很真实的文字 期待继续。
如今飘过/wx
这些都保存在回忆里!
木匠
[em]e179[/em]
阿木
期待续篇
塞外人
[em]e1000058[/em]
~`简"/洁&
相同的年纪有着相似的记忆。
五味室主
真实的记忆,感恩的胸怀。拜读!
飘逸
[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野草
支持
墨儿
[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水若
喜欢这接地气得文字~[em]e142[/em]
寥廓空灵
有些啰嗦了!
流星划过夏日的黎明
兄弟有文采,继续写下去,[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从容
同是农村人,也是同龄人,我没经历过这么繁琐而又沉重的劳动,因为我们这儿基本只种蔬菜!但是,我非常能体会你的感受,也期待续篇![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