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般若

个人日志

11月底,朋友付姐的画展在省博物馆开展。准确的说,是付姐和她朋友们的画展。画展的内容是十位云南画家到尼泊尔采风的油画。付姐是采风团的团长。

7月份一位新西兰籍华裔表示要资助云南艺术家到尼泊尔写生,到11月底画展开幕,通过电话、QQ、日志、微博,整个过程,我都有了解。甚至在他们到达尼泊尔开始写生的时候,我还每天打开电脑刷新付姐的日志,了解他们在尼泊尔的消息。但到达画展现场,我还是大吃一惊。画了这么多!一百零二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挂满省博一楼二号展厅,而这只是采风的部分作品!采风的行程总共12天,除去路上花费的时间,艺术家们进行创作的时间只有8天,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每天差不多要完成15幅作品,这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啊。除了付姐相对年轻一些,其余九位画家都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毅力啊!

原来每天一大早,赶到景点,艺术家们立刻投入创作,没有聊天,更没有游逛,就连午睡大家都觉得太奢侈了浪费时间,谁也不愿去。大家象在比赛一样努力。国内带去的画框用完了,就临时买。每天要到晚上,大家才能坐下来一起聊天、看作品、说见闻。付姐带着女儿一起去,结果没时间陪女儿去逛街。小家伙就在旁边一边做作业,一边帮艺术家们拍照、传递信息。画册上画家们画画的场景就是这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拍的。

尼泊尔,是佛陀的故乡。厚重的人文古迹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和灵感。大皇宫、神庙、佛塔、杜巴广场、博卡拉湖、充满异国特色的人物和街景……,画家们用自己鲜明的配色和独特、充满个性的视角,展示出佛都的气魄和神韵。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几乎每一位画家都画了加德满都智慧庙的大佛塔,但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和色调,每一位画家笔下的大佛塔都大相径庭,细微到佛塔上飘扬的三角形彩旗的颜色也有差别。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来对艺术家也是如此,一千个艺术家眼里就有一千个尼泊尔。

最难忘的是付姐的油画——《难忘天堂口》。画面上一条奔腾的河流中流淌着洁白的河水,河边绿色的小草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和希望,岸边矗立着几座白身金顶的佛塔,远处晨光之中,一片圆形的、有着红褐色尖顶的城市房屋隐约可见。这是流淌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帕殊帕底神庙附近的圣河——巴格玛蒂河,汩汩河水最终汇入印度最神圣的河流——恒河。女性特有的笔触和用色,使整幅画显得安静、祥和。但其实,河边白身金顶的建筑,是火葬台。在外来者的眼睛里,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河边露天的火葬台上进行着火化,下面的河里有人在洗衣服、洗菜,甚至玩耍。火化后的骨灰就直接扫进巴格玛蒂河。没有哭泣,很宁静的送别。生命就是活着,死了就是轮回。他们相信离世的亲人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家。在尼泊尔人心中,火葬台是进入下一个轮回的天堂口,巴格玛蒂河是生命轮转的渡口。尼泊尔人对待死亡的坦然,让艺术家深深震撼。生的时候好好对待,死了以后也要面对,尼泊尔的精神世界很充实。

让人意外的是,这幅画落款的日期,居然是一起看画展的朋友的生日!也许,这纯粹只是一次巧合;也许,背后确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安排。隐藏在深处的玄机和密码,无法被普通人的智慧捕捉。就象十位艺术家,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有生之年,到达一个遥远的国度创作。也许,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象艺术家一样,带着沉重的画架和颜料,用心的、认真的,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