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清真《夜游宫》
个人日记
说说清真《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如周济所说,清真小令《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词意本只“不恋单衾”一句。然而此句之前作者却用了大半的篇幅。也无怪乎后人将此词加题目为“秋晚”或“秋暮晚景”。我就先说说此词看似极不要紧的的景语的妙处。 首句“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描绘了一幅空阔萧索的日暮秋江图。第二句“桥上酸风射眸子”化用“东关酸风射眸子”,出来了人,写自己立于桥上,迎风而望。回头再连看前两句。首句写水,与“桥”相照应,“卷轻浪”与“酸风”照应。再者,“酸风”倒不是风酸,而是“心酸”,心酸则双眼被风一吹,自然欲哭,故说“酸风”。这也表明作者的心情很不好。独立江边极望,沉沉千里,斜阳欲尽,老叶秋风。一幅令人伤心的阔大画面。但至此我们依然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伤心。 这时,日落天昏,他居然在那“立多时”,还看似很闲适从容地“看黄昏、灯火市”。这句看似最不要紧且似乎有些无理的句子却是很要紧的。他更加凸显了作者此时的孤独。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在江边桥上“立多时”并不是在欣赏“灯火市”的热闹繁华,想欣赏也完全没必要站在这个地方嘛!从最后一句我们知道,那只是他在苦等佳人未得,正伤心寂寞时却看到了别人的热闹。然而“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只能让作者感到更加的孤独。细腻之至! 下阕先写自己归家难眠,临窗听叶。好不凄凉!紧接着写自己于秋日寒夜却连一单衾都不恋,再三而起。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化用杨巨源“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哦,原来如此!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再重头读来,我们便明白,令作者“沉沉江上望极”、寒夜难眠的原来是因为“萧娘”啊!则前面的写景都有了着落,而不是“闲语”了。再者,作者在化用唐人之句时,却不明说“断肠”更显得有味。 作者两用前人之语,却如己出,不显生涩,皆因感情深挚。这首词结构井然(清真词都很注重结构),作者很善于用画面来烘托感情(清真一向善作景语)。接下来我且不说前贤的精辟见解,只说说作者如何于平淡中见奇崛。这才是上手啊! 明白了意思及一些表面的问题并不代表完全明白此词的妙处。试问:为何“多情才子”周邦彦此时为了给“萧娘”“书一纸”却要再三而起呢?这一纸情书怎么就难倒了“词中老杜”呢?说来词中写关于情书的还真不少:“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思念本就是一种很让人痛苦的事,而在过去那个通讯十分不发达的年代,离别或许就是永别,一封书信便显得弥足珍贵,它寄托的不仅使自己的情意,还有给对方的安慰。因此不得不再三斟酌,但依然会觉得纸短情长吧!或者根本就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浓情密意。因此,这句“不恋单衾再三起”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深挚的感情。至此我不得不“劝”他一句:“莫起三更为一纸,朝云只合梦中寻”。一笑!
文章评论
亭中望月
[ft=,2,]读此解,使我对此词又加深了一层了解.谢谢![/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