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教育无“大”事

教育研讨

 编者按:

王怀玉的教育人生颇具传奇色彩她用8年时间从一名乡镇教师成长为省级骨干副校长;5年后,她主动辞去行政职,从内地到深圳,全心全意做一名班主任;10年后的今天,她成长为全国知名班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品牌工作室讲师团成员、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南山区兼职德育教研员,并出版了《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班级管理新探——小学生基础性品格养成研究》《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三本专著。回顾自己的教育路,王怀玉最深切的感触是——

 

教育无“大”事

/王怀玉

 

在做了二十多年的教师之后,愈发觉得在教育这条路上,并非走得越好。有时候,需要停下来回望,甚至张望,或许在某件看似寻常的小事背后,隐藏着教育的大道

 

不能做教师时就改做学生

 

多届学生的教师,大概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中会出现阶段性流行潮。虽然不同班级、不同阶段的流行潮各异,但与社会流行潮相似是,很多流行潮源自班级(校级)某个或某几个有感召力孩子的兴趣或喜好。

比如对世界杯赛事的追捧。四年前的六月,带的五年级三班里掀起了一股看世界杯的热潮。热潮与体育委员有关。世界杯开赛,每天下课体育委员的课桌周围就人头攒动,行走时也是前呼后拥。几天后,不少孩子一上课就开始打瞌睡,下课却又凑在一起谈得津津有味。仔细一听,都在讨论世界杯不时有学问我对某某球星的印象,对某场球赛的评价。

既然孩子们看球热情无法消退,何不围绕世界杯开发一个临时课程建议一出,孩子们大呼王老师万岁!我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证既不耽误看球赛,又不影响第二天上课后来,师生达成协议天多利用零星时间做作业;遇到精彩赛事时先睡觉,开赛时再起床。

孩子们兴奋了,我却苦恼了。我是个伪球迷,从来完整看过一场球赛。从哪几个角度开发世界杯课程?对我而言,难度在于不仅不了解赛事,而且缺乏基本的足球专业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补课:上网学习足球赛常识,补看几场比赛,查看评论,主动和家里球迷讨论赛事。慢慢地,我知道了什么是越位,什么是任意球,什么是抬腿过高,什么是伤停补时……

之后,当梅西、卡卡、C罗、克洛泽、罗本等球星的名字从学生口中蹦出来时,我也能应和几句了。我们围绕世界杯开展了关于“世界杯起源”“我心目中伟大的球星”“从比赛看体育精神”等学习交流活动,深化了孩子们对球赛的认识。有时我也会向孩子们分享有关球赛的趣事。不知不觉间,我被孩子们同化了。

被孩子们“同化”的故事还很多。曾经因为班级有一批三国迷,我这个从小对《三国演义》不感兴趣的人,只好睡前去啃三国;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着我和她们一起走T台秀时,不得不晚上回家对着镜子练猫步;当孩子们热议《冰雪奇缘》时,我被迫去了解剧情……有一次,我在厨房不由得哼起了《Let it got》主题曲女儿笑我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被学生带着飞了。

当你不能做教师时,就改做学生。追随孩子们的流行潮,其实是开启了向学生学习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喜欢某种时尚的原因,寻找师生共同的心灵密码。

 

别让情绪蒙蔽教育理性

 

周五下午450分左右,一家长冲进办公室,我要她女儿。不等我回答,就掏出手机要校长的电话号码,说要投诉。事实上我按时放学按时送路队,她的孩子也在路队中。然而,这位家长根本听不进任何解释,一迭声地问我要孩子。后来我带她门卫室查看监控录像。看到录像显示出428分她女儿和同学妞妞一起出了校门时,猛然想起女儿昨晚告诉她要去同学家的事。

说实话,面对她的歇斯底里,我当时也很恼但理智战胜了情绪,没有让“冲突”升级。 事后,这位家长多偷偷地来“监视”我上课偶尔被发现连忙“隐也就故意“视而不见”。天,收到她的留言,说看到教室外窗上她女儿的作文了,感谢我对她女儿的鼓励,并对那天的行为表示深深歉意。我回复一个笑脸,只字没提那件事其实,站在家长的角度想,担心也不全是多余,因为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之间因为某些特殊情况出现分歧或矛盾后,教师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的事确实存在。

客观地讲,教师不可能完全避免与家长产生矛盾,不论你多么优秀。当矛盾出现时,教师如果从容面对,并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家长的过激行为,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比如我和云妈之间的故事。云妈现在是班级周末社团的“御用摄影师”,云爸则是足球社团的副教练。每逢周日,他们夫妇总是和儿子一起到校云和队员们踢球,云妈开始摄影或录像,云爸则上场当教练。

云妈有着高级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由精神。去年班级孩子军训,她了解到军训基地卫生条件不尽人意,联系媒体介入调查曝光。此事前后折腾半个月,虽与学校和我都无直接关联,但也被“牵连”,比如协助调查等。

云妈事后也产生过“危情恐惧症”。云有个病症,一旦发作就不停地大声干咳云是午托生,午休地咳嗽会影响其它同学的休息,但相处久了,大家也渐渐习惯了。

军训事件之后,云妈曾谨慎地向我表达,如果云影响到其它同学,她可以让孩子在家午休,或者休学。我告诉云妈云的干咳有所好转同学们影响不是太大,建议不请假或休学。云妈很感激得知班级成立了周末足球社团之后,他们夫妇主动成了孩子们常务陪伴者。

 

 从反思之痛中寻找成长契机

 

2014年10月,我应邀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做“依托班本课程,打造四尊班级文化”的交流,“四尊班级文化构架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同。没有人知道,这项成果的获得,得益于8年前学校课题会议上遭遇的一次尴尬。

2006年11月,学校邀请中央教科所及省市专家论证11个校级课题。我是“小学生基于底线伦理的日常行为规训研究”课题负责人。这个课题是学校公民教育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尊重先于爱”的观点。

开题会前一天,学校让11个课题负责人集中试讲,为第二天开题会上答辩做准备中央教科所杨一鸣博士听我们试讲并做指导。博士听了我的开题论证之后,当即与校长“理论”他不认同这个观点,且认为是校长“灌输”给我的,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理解。他让我在开题会上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对这个观点的理解。这显然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当时仅有感性认识的我确实很难从理论高度去说服博士。

开题前的那个,我几乎熬了一个通宵,把买来的借来的关于公民教育、底线伦理等方面的著作翻了一遍,从中寻找理论支撑,答辩准备。开题会上我对“尊重先于爱”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博士给予鼓励性评价,我知道,并没有真正说服他。

自此,我把研究主方向由语文教学转向公民教育。我决心借助“小学生底线伦理规训”这一课题,把学习、实践与思考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争取在结题时能够做出有底气的回答。

8年来,基于学校公民教育大背景,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展开了五项省、市、区、校级课题研究,三本著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四尊班级文化构架的形成过程及理性思考,从不同角度对“尊重先于爱”作出个人的理解性回答。

“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一个裂口,不管这个裂口是被别人撕开,还是被自己撕开,都将有阳光照进来。”(摘自高德的《信仰》)8年前开题会上专家的犀利追问“撕裂”了我当初的自信,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促使我认真分析遭遇的问题也让我产生“亲近”理论并透过实践去验证理论内在需。从那时起,我开始从内心深处寻找成长的入口:返回自己的根基,自我重塑,在自己的根基上从事教育教学和思考实践;除了关注外在教育教学,更关注内在的丰盈与完善。

在教育这块热土上,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23年。仔细想想,期间确乎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充实了我的教育人生,让我对教育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刻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