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中学杂记
个人日记
在一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声中,我考上了“洛阳市第四普通中学”。考中学前,我就读于第六冶金建设公司职工子弟小学校。
那是1965年9月,夏去秋来,天气凉爽。不再温和的风似乎在空中飘忽不定,用当年时兴的说法,即是所谓东风与西风正在较量。
那年,各个中、小学校都组织学生要看的一幕话剧就叫《千万不要忘记》。剧情说的是一个工人家庭,“女婿”因打野鸭子拿到市场卖,挣外快,花148元买了一套西服,(当年,在市场上买卖被斥为“投机倒把”,只能偷偷摸摸地交易;当年的工人工资平均五十元左右,工程师百元左右。)然后被当工人的父亲质疑,斥责他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后来,经过车间书记的教育,将似乎差点脱离工人阶级队伍,掉进腐化堕落深渊的女婿挽救上岸,回到了工人阶级队伍。最后,女婿觉醒,丈母娘被批判。
其实,“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从小学就开始了。
那些年,从小学开始就要填一张表格,其中“家庭出身”(或“家庭成份”)一栏必须填。那是将1949年以前,因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而对人所属不同阶级的确定,也是将一些人划属了不同的阶级人。1949年前经济条件好的,有钱的,特别是雇工的,不论你是否勤劳致富,日积月累,此家庭就被归为另类,曰:“剥削阶级”。其中有:地主、富农、富裕中农、小土地出租、资本家、小业主等等,似乎经济条件越好越有罪,是监督、专政、斗争的对象,下一代说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反之,家庭一无所有被称为“无产阶级”,也不论你是否因懒惰无为,赌博败家,此阶级最“革命”,下一代也是天生革命了。
当时,报纸上也有一些解释,说是由家庭的经济的来源确定本人的家庭出身。(此类划分,就成了文革中“黑五类”,“红五类”的区别,文革1967年元月出台的“公安六条”中被监督、管制、专政的“二十一种人”也由此而来。在那些年,几乎不用看人的表现,凭一纸上的家庭出身即可认知一人,人的是非美丑,黑与红等也由此注定了。)
我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技师,爷爷是“民主人士”(1949年前我爷爷在民国政府广西省教育厅任主任秘书)。照说我的生活来源是父母亲的工资收入,不存在剥削。但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填法,要看爷爷那一辈上曾有过的经济来源,看老家的那十几亩地。包括小学的老师们也这样认为,他们还提醒学生要认真填写,唯恐隐瞒。因此,许多靠父母工资收入生活的职工子弟校的小学生,被无知地填上“地主、富农、资本家、富裕中农、小业主”等家庭出身,成了后来的“黑五类”或更多的另类。在那个“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时代,此类不光彩的家庭出身,一直像阴影压在许多学生的身上。他们被歧视,被冷遇,包括上学、入团、提干等等都要被特别考核,以致许多有天赋的,优秀的孩子们被贻误一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年代,很多地方,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也不能读重点初中、高中,只能去一些教学质量差,资源差的民办中学或“半工半读”学校就读,至于大学和重点大学更是一层一层的“政审”即政治审查,当然不会考虑他们了。)
那年,我进了四中普通学校,被分到初一·五班。
洛阳四中在涧西区,是个初中学校。大门紧靠马路,进校门,穿过一栋青砖教学楼,就见校园中央的足球场,球场四处散落着几张砖石砌的乒乓球桌。操场一边坐落二栋教楼,楼前数株不高的几棵桉树在风中默默站立。
一·五班教室在操场右边,二层楼房底楼,依次是一·六班、一·七班、一·八班。
进了教室,就有老师开学致辞,至今仍记得一位女老师激昂地说: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战斗的号角吹响了,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当领到厚厚的十几本中学课本,闻着那书香,走进新教室,明白新的学习开始了,我们面前又要有一片新天地,需要我们去开垦了,哪一位同学不是心潮澎湃?
开始听老师旁征博引地讲课,内容丰富,道理明白;课堂上,老师请同学发言,用整个手掌邀请……我顿时感到明显的变化,感觉到中学与小学是不一样了。
还记得中学的语文课,特别是《梁生宝买稻种》那一篇,那是柳青《创业史》小说中的一章。叙说1953年农村互助组初立,梁生宝,这位互助组组长从渭河下游的家乡,到太白山下产稻区为乡亲们买稻种的故事。记得梁生宝怀揣互助组大家的钱进城,为买稻种,自己舍不得买吃的,买最便宜的白馍,就着馍喝免费的面汤,找不到最便宜的旅社,最后就在车站度过寒冷的一夜……那说的是一种克己为集体的精神,也是那个年代宣传和需要的精神特征,时代特征。
那是个只讲“阶级”,讲集体主义,只讲国家,不谈个人,羞于谈个人的时代,个人显得无足轻重(只有领袖个人倒是要更倍添歌颂的了)。
讲道德、讲集体,无视个人的权益,甚至牺牲自己,讲起来很高尚,很精神,也很容易打动人,描述的图景也很美丽。但是,如果超出了人性的自然面目,难免不虚伪。
前不久,我就发现了当年写的一篇作文,内容如下:我和孟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偶遇一工人推着装有水泥的推车。适逢下雨,孟同学就将自己的衣服披到水泥袋上遮挡,我接着也脱下外衣,照样去遮盖(孟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学习榜样),还帮拉车工人一直将车推到工地。最后,尽管我们被雨淋湿了一身,但是我们很高兴,很自豪!因为水泥是“公家”的,是集体的。此事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了,今天只能看到自己这篇幼稚的文字,单纯地见证着当年推崇的思想和主义。(当时,不会考虑到自己是否会感冒、发烧,直至住院,不考虑做好事的成本。)
梁生宝的互助组因此能从互助组发展到低级社、高级社,最后响应伟大号召到了“人民公社”也是依据这样的时代精神。
到了“人民公社”,思想大一统,吃大锅饭,吃食堂,大家在一起劳动,报道说每天“笑语歌声”,皆大欢喜,似乎美好的“共产主义”就在前面不远,要什么有什么。
殊不知,讲集体主义,搞集体劳动本是违反人性的事,那是乌托邦理想,脱离实际的空想。人是自利的,人性如此,“三个和尚没水吃”讲的就是此道理。中国还是小农自然经济状态,一家一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企望“帝力与我有何哉?”这是符合中国农村的国情,这才是中国村民几千年的社会理想。而违背人性,违反社会规律,企图跨越历史时期的任何“拔苗助长”最后都会适得其反,颗粒无收。
果然,漂亮的“人民公社”图景在1959年至1962年三年人祸导致的饥荒中,以饿死三千万人左右的惨痛代价结束。
在那三年农村饿殍遍地,全国人民浮肿的年代,估计道德高尚的梁生宝也难逃家破人亡的厄运。(官方说是“三年自然灾害”,将灾难一推给老天爷了之。)
人最可怕的是忘记过去,不吸取教训——为何到1965年了,灾难刚过去,还给学生们讲这一课,而不是讲教训呢?
我们不懂,老师们刚经历过饥荒的三年,心有余悸,懂了又不说,只管照本讲课;因此,这些事就当没发生,自然也没个教训。中国依然“运动”不断,“阶级斗争”不断,“人民公社”照样办,因此悲剧不断,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尽管老师不是先知,传授知识也有限制,但世事懵懂的我,最喜欢的还是语文课,听梁长青老师的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
梁长青老师三十岁左右,英俊潇洒,普通话标准,在课堂,他半眯着双眼,右手缓缓伸向前方,吩咐同学们要“我手写我心”;他朗诵课文抑扬顿挫,生动活泼。其间,能根据课文引出许多典故和有趣的故事,课文在他跌宕起伏的朗诵中,同学们的感情也随之起伏,那样的新颖,吸引人,还让人回味。因此,梁老师的每节课时间都过得很快,经常是同学们听得正痴迷,呆若木鸡时,下课铃声响了,唉!同学们余兴未了,望着梁老师走出教室的高大背影,大家只好牵肠挂肚地盼望梁老师的下一节课了。
中学老师除了上课,平时话是不多的,他们下课就走了。课堂上是以启发为主,让学生们多自习,同学们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老师就很高兴,哪怕问题有些幼稚,老师也是笑脸解答。同学们也感觉到,老师的批评与表扬都能给人鼓励,这也与小学不一样。
那时,因为才上中学,同学们很兴奋,上课认真,包括晚自习,教室都坐得满满的,安静的教室,能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声。
老师不断地启发同学们,一直在教我们思考,梁长青老师讲课时就说过,不要说别人说过的话,要写出自己的话。他爱用焦裕禄的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梁长青老师还要求同学们写文章不能只描写表面,要有思想,写出自己的思考。他还说,要多读课外书,书本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要多观察,多问个为什么,随时记下来。古人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教一·八班等语文的尚瑾章老师也如此,她经常邀请一些同学到家里,拿出好书给同学们看,介绍一些世界名著。她指导同学读书,要学而不厌,循序渐进,规划详细。她还为同学们描绘将来的人生图景,告诉同学们中学毕业后争取去读北京的哪些重点大学和哪些专业。
中学老师真是不一样,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我感到过去眼前只有一棵树,如今,老师似乎带着我走,我看到了远方和森林。
有的同学听了老师的吩咐,就去图书馆借书,有的书一时借不到,有的老师就帮同学去大图书馆借,或尽量让同学先睹为快。当年,梁长青老师就将自己才看一半的《欧阳海之歌》借给了同学。
少年不言愁,那一年,同学们都很努力,每个人心里都揣着许多憧憬,做着许多彩色的梦。许多同学立志要当作家。
几十年后,我才听说了“教师是国家教育的母鸡。”此话说得多么形象逼真,让人铭记。她是已仙逝的作家冰心说的。
当然,四中不是世外桃源,也非净土,一些爱动脑筋的同学们看到了袅袅的人间烟火。
进了中学,似乎也真长大了,有主见了,也似乎正义在手,要管闲事了。“阶级斗争”的弦在脑子里,嫉恶如仇多,宽容大度少。不懂爱情的孩子,竟然要干预老师的情感生活了。
当年,学校里师生公共场所不多。唯一的是师生共用厕所,那是人人都要去的。简易的厕所在操场一角,里面也没个遮挡,彼此直面相对,惹得一些女同学们好奇起来。
初中的小女孩怀揣美好愿望,看人大多看表像,标准也大致统一。
一位老师的老婆年轻、漂亮,两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黑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脸庞粉若桃花,身材苗条,同学们疑惑:她怎么嫁给了某老师?
同学们只看外貌,哪里知道婚姻中还有坛坛罐罐的考虑?何况,更不知光靠读的那几本书怎能看清世界?
那位男老师,几位女同学都看不顺眼,觉得有点猥琐,当然不门当户对。
疑惑不解的几位女同学一见他家属如厕,有机会就在她面前叹息,找机会示好,聊天、对话,然后引出主题,勇敢地指出那老师的缺陷,只要对方听,就得寸进尺,觉得责任在身,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揭露,全面解剖。
几位同学轮流将看不惯的言行都抖搂出来,包括那老师上课娘娘腔,讲课心不在焉,批改作业不认真,穿着邋里邋遢,还垂涎其它漂亮女老师,欺负个别女生,臭显摆,其丑其陋一一数落……
大的学生在幕后,小学生当炮筒,如此几番下来,就想立竿见影,破釜沉舟了。
童言无忌,口舌翻飞的小女孩那时怎会顾及大人的感受?只是为一意愿,为一正气,有勇无情,直数落到他老婆脸色一白一红地,最后,她气得直指该同学,发抖地大声说:你不要挑拨我们的关系!
花开花落数载后,那老师果然离婚了,孩子们一语成箴;几十年后,那老师信佛行善,追求另一天地的圆满了,也算是人生因缘。
那一年,我们几位男女同学还相约,每天凌晨去原苏联专家大楼前绕大花园跑步锻炼。大家互相照应地几圈跑下来,起码有几千米,每人都跑得汗流浃背,然后回家吃饭上学。那一年,我们读书学习,浑身都是劲。
可惜只读了半年多书,就迎来了不平静的一年,全国都“停课闹革命”了。翌年的1966年春夏之交,一个所谓“东风压倒西风”,一个更要讲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讲革命、讲“造反”并登峰造极地迷信一个领袖,迷信一个“思想”,搞个人崇拜的“文化大革命”就汹涌而来了。
文章评论
中山
[em]e179[/em] [em]e160[/em]
游过太平洋
阳光行者,这是您的经历吗?
要幸福地过哦
写得太棒了,叫人一看就忆起了那曾经的岁月
云上梅朵
[em]e160[/em] 拜读了,祝安好[em]e183[/em]
昀
“东风与西风正在较量。” 呵呵。什么都是阶级斗争,什么都可以引到阶级斗争上去。 这是您少时记忆更是一段历史。小时挑食或浪费食物时常会被长辈责骂并进行“三年自然灾害”忆苦教育,长大后准确说是在有网络后才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不正视历史,不正视丑陋,不总结,不反省,将是永远的悲剧。
深海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就是因为梁长青老师过于英俊潇洒与傲慢,同样引得许多同行及不明事理的学生们的谩骂与攻击,看了老同学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想什么........?就想流泪[em]e105[/em]
小龙人
文革害人,
U钱脉通tG
[em]e139[/em][em]e204[/em][em]e185[/em]您是否时常觉得自己的 知&识 勇&气 与 人际&关系 都还不能撑起自己的 梦想呢?[em]e156[/em][em]e136[/em]如果这有最^棒的 资^讯 却被您当成 广^告 错过了 那您的明天是否还愿意像您的昨天一样呢?[em]e108[/em]如果您愿意 改~变 也敢.拼#搏 陈洝之[em]e198[/em][em]e198[/em] ⒈⒈⒏⒈0.⒐⒈⒈⒈⒈ 陈洝之老师 微信cbоss1б【你自己都不去珍惜自己,那就别怪别人对你冷漠了 2014年8月31日19时52分14秒
松竹梅
许多无赖流氓因此飞黄腾达,专靠整人起家而高官厚禄的大有人在,中国从1949年开始特权阶层就开始了他们的腐败之旅。文化大革命又给了无赖流氓飞黄腾达高升的温床。
阿晋
良知是拯救这个民族的唯一希望!
和为贵
领袖越伟大、人民越疯狂、、、
由心
在那困惑的年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痛苦的回忆,年龄小,但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