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趣闻

个人日记

                                                                                                  一则趣闻

这则趣闻不得不说是我近年听过的最有感触的一则。

其闻绝然可信,另兼故事曲折离奇、富有新意,就真实事件论,当代已不多见矣。我听的时候微微含笑,讪谑其愚,听完之际却敛裾谨肃,颔首叹服。

但在讲这段趣闻之前,我们不妨春秋笔法,先来翻一翻祖先们关于钱财取舍的典故。

《后汉书》就记载过一则拾金不昧的故事:“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乐羊子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其妻却能拾金不昧,足称贤妻。但是得失泰然,何必又费周章定要捐之于野呢?以此饼金周济四方饿殍不是更好?倘若被好利莠民拣了去,岂不是大违本愿?——莫非古代的列女俊士,都要冒出几缕不合常伦的傻气,才堪配其名的么?我未得其解。

《吕氏春秋》也记载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了凡四训》在评论这则公案时写得很明白:“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由此可见,孔圣人要达观开明得多了。善念易生,还需得其章法。可知行善须从俗流,须及于久远天下,才算得上善始善终。当然“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总之,“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心存善念而践善行,是可得无边自在功德的。

“发昏章第十一,你究竟要告知我们什么趣闻?”

好吧。那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七月底的一天,一位张姓村妇——我前年还曾见过她的面,年及七旬,瘦矮微偻,目不识丁——在田间务农,于埂边捡得一个裹得齐整的白手帕,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叠现金。村妇见财惶遽,匆忙还家,掩门闭户,起坐不安。继而又重回埂边,匆匆刨了个土坑,将手帕连钱原样包好,埋入土中。村妇则坐在道边,悚然若有所待。

一会,同村李某赶场回来经过此地。村妇认得,连忙呼唤叫住,就于坑中取出包裹,展示钱物,问他:“这是不是你丢的东西?”村人见钱起意,答道:“是我丢的。”村妇即将钱物递与其人,其状若释重负。村妇见识浅陋,轻信于人,可笑一也。

隔天,村妇又于田间劳作。另一同村夏某形色惨淡,一路寻来,问道:“张四娘,见过一个裹好的白色手绢么?”

村妇闻言大惊失色说道:“我昨天捡过一个,已经交予同村张某了。他当时说是他丢的呀!”

夏某听完立时恼怒,责斥再三。思想不好当面向张某索取,厉令村妇务要还钱了事。

由此,村妇比之前捡钱时更加着忙惶恐。其遇事不明,处事不智,可笑二也。

村妇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上门找到之前冒认的张某。等其絮絮喃喃澄清原委,其状已神情恍惚,诚惶诚恐。张某初时抵赖,久之,见纠缠不清,又碍于同村情面,于是不得已将钱物原封归还。

村妇喜极而泣。立马跑去将手帕和钱交割给夏某,夏某转忧为喜。因村妇前有过咎,夏某未置一词相谢。

事后,村妇又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内心数日煎熬,再次找到冒领钱财的同村张某,万般致歉。临了自己又掏出两百块钱来,塞给张某以表谢意。张某因前事蒙羞于人,于是泰然受之。村妇弄巧成拙,颠倒彝伦,可笑三也。

每当想及这则离奇的真实的趣事,我不知怎么,总是一副似笑非笑,欲语难语的神情。内心里却砉然而生一种如见真如似的空明与寂静。想来,古之所谓圣贤大道,也不外于此瘦矮微偻,目不识丁的老妇之身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