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松滋市抗日老兵简介 (经有关部门认定)
个人日记
曾宪文,1915年1月出生在松滋市洈水镇南闸村。1937年新婚第三天即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担任高射炮兵,在湖北武汉等地受训半年后随部队开往江西九江坚守长江防线,亲身经历了日寇对中国军队和平民百姓的狂轰滥炸。与他同时参军的几位松滋籍战友均被炸死,曾宪文是唯一的幸存者,他为人忠厚,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他参军抗战六年,经历过几十次战斗,右手负伤至今没有知觉,夏天也会戴着手套。曾宪文因为在战场上累立战功,1943年部队给他开具请假条准许他回家探亲,相隔六年,看见勤劳贤惠的妻子还在为他坚守家庭,孝敬父母,他深受感动,在家不到两年抗战胜利,他才打消了会部队的念头,从此在松滋大岩咀乡村务农。
肖永生,1925年11月出生于松滋市洈水镇龙王垱村。1938年,肖永生参加湘鄂边区游击总队,在松滋籍共产党人潘哲夫部任勤务兵,五年多时间在湘鄂边界的刘家场,龙王垱,街河市,杨林市等地利用游击战术打击日寇,为抗日正面战争起到了牵制敌人的作用,湘鄂边区游击总队当时是日本鬼子最头疼的一支抗日地方武装。1943年他和战友们在湘鄂边界的杨林市台山坪一次与日军的交战中和部队失散。解放初期,他因为熟悉地方武装势力,他积极参加和配合地方清匪反霸工作,多次受到当地政府表彰。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张其山,1926年6月出生在松滋市洈水镇团山口村。1941年在松滋西斋七里庙加入湘鄂边去游击总队,编入第一支队,任支队警务兵。曾经多次参加松滋,公安,江陵等地的抗日游击战,当时的湘鄂边区抗日游击战为湘鄂两省的抗日正面部队作战起到了积极作用。1943年张其山随松滋藉共产党人潘哲夫参加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他跟随部队转战天津,北平,山海关,广州等地,在此期间他被派往新四军抗日联大学习文化,政治近一年。1945年新四军南下支队南下,他因病回松滋西斋镇老家养病。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张儒珍,1928年12月出生在松滋市杨林市镇台山村。1941年入伍,所在部队为国民革命军66军199师595团1营。1941年,参加著名的“长沙会长”,1943年在松滋街河市牛长岭,宜昌母猪峡等地打日军伏击战时右臂负伤致残。在此期间张儒珍参加过湖南常德城外及澧县等地的抗击日寇的战斗。张儒珍聪明伶俐,责任心强被连长赏识,曾任连部传令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随部队在武汉接受日军投降,后回家务农。
胡元恒(曾用名邹昌恒),1925年10月出生,在松滋市老城镇新华村。十五岁入伍,所在部队为国民革命军79军工兵连。参加过湖北荆门,四川,陕西,卢沟桥等地的对日作战。在湖北荆门的一次战斗中因为缺少弹药和给养,一百多人的连队最后只剩下十五人,他是幸存者之一。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战斗四天没有吃东西,喝过自己的尿。1945年在一次战斗中和部队失散,胡元恒一路讨米逃荒回到家乡松滋老城。解放初期,因为胡元恒认识字,为人多智多谋曾,心地善良深受地方群众拥戴,担任过大队干部。
张启华(原名丁华良),1921年3月出生,原籍四川省富顺县王井镇,现住松滋市南海镇金鸡寺村。1935年入伍,所在部队为国民革命军18军199师,因为识字不多,两次被师部指派到部队文化补习班学习,历任过班长等职。1941年在湖北宜昌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阻击战,参加母猪峡,潘家场,秭归,三斗坪战斗。1945年抗战胜利时部队在松滋南海驻防,帮当地一张姓人家做农活产生好感,从此在松滋南海金鸡寺村做了上门女婿,按当地风俗改名换姓为张启华。2013年冬天,离家七十八年后的张启华曾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四川老家寻亲。近年来有不少媒体和明星名人采访和看望过张启华老兵。
陈宏钧,1922年4月出生,住松滋市老城镇义兴村。1941年从东北大学附属十八中学报名参加,编入中国远征军坦克兵六营三连,在城都受训六个月后赴印度,缅甸等地参战,他担任坦克车长,负责高射机枪和指挥,歼灭过日军18师团,和战友一起打死一名日军大佐。抗战胜利后回国,后来回到老家松滋老城。陈宏钧有一个弟弟陈宏佩也参加过抗日军队,1949年去了台湾,国民党抗日军队的高级将领。1987年陈宏佩回松滋老城探亲,当时曾捐资数万元为家乡修桥。陈宏钧因为前几年中风如今已经不能下地行走,但是他记忆惊人,对于远征军那段历史他记忆深刻。
易绍恩,1923年6月出生,住松滋市王家桥镇黄金堂村。1940年秋参军,编入国民革命军94军步兵连。在抗击日寇中,他参加过八次大战役,小战斗不计其数,1942年他受伤住院,出院后部队已经开往前线,易绍恩在寻找部队时遭遇18军侦察兵的盘查,因为同是抗日军队,他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18军炮兵营,他作战勇敢,机智过人,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和战友亲自活捉过日本兵俘虏。1945年抗战结束,部队批准易绍恩回松滋王家桥老家养病,肖营长亲自护送回家。如今易绍恩最大的嗜好就是给乡亲们讲述他的打日本鬼子的经历。
陈启海,1927年10月生于松滋市街河市镇曾家坡村。1941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73军直属通信营1连。在松滋西斋守防半年,部队开往湖南澧县,长沙抗日前线。在前线为了保证通信畅通,在电线长度不够时,他和战友手拉手站在木板上让军用信号通过。日军占领长沙时,他亲眼所见有一个团战士牺牲在长江中的场景。在湖南石门县的一次战斗中,陈启海左腿受伤。他参加过宜昌母猪峡阻击战,腰部被日军飞机炸伤。1945年部队从湘潭开往新化县休整,他因伤他请假回家。陈启海如今和老伴,一个弱智的儿子住在一起,靠低保和抗日老兵补助金生活。
严新模,1925年2月出生于松滋市南海镇夹巷村。1938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86军32师2团2营。他随部队转战安福寺,雅雀岭,当阳等地,在荆门后港同日军多次激战,在湖北孝感一次与日军交战三天三夜,直至日军败退才下火线。在宜昌母猪峡阻击战中,严新模腰部被日军飞机炸伤,1945年日寇投降后因病请假回家。残酷的战争给严新模造成了终身残疾,至今他的脊背和身体几乎成九十度,晚年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他为人乐观,很少向别人谈及自己的抗战经历,他觉得自己能够活著就很幸福了。春节后,松滋关爱抗日老兵协会的志愿者为严新模庆祝了90岁生日。
郭学清(原名杨治清),1926年4月出生,原籍四川省南充县,现住松滋市南海镇金鸡寺村。1940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66军199师597团6连。在公安县斗湖堤等地同日军进行过多次交战,部队开往湖南新安休整后编入炮兵连。在湖南常德等地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队在松滋驻防,郭学清在松滋南海镇金鸡寺一郭姓人家做了上门女婿,改名换姓。2014年冬,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松滋关抗日老兵协会的关注下,郭学清回四川探亲。
薛光举,1925年1月出生,现住松滋市军休所家属区。1940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赤卫队,1943年遭遇当时的地方乡公所被送往国民革命军79军508团当兵。他参加过多次湘鄂边界的对日作战,在湖南澧县的一次战斗中,他所在连队与部队失散,后编入100军19师56团。他参加过长沙,衡阳,湘西战役。在湖南安化,张家界等地,与日寇进行过殊死决战,1945年抗战胜利薛光举参加人民解放军直至全国解放复原回到松滋。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夏远旭,1924年9月出生于松滋市杨林市镇农家峪村。1940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79军63团一营重机枪连。1942年在江西南昌同日军交战,一百多人的连队遭遇敌机狂轰滥炸,大部分战友牺牲,仅存十一人,他一个人背着一挺重机枪冲出日军的重重包围。夏远旭兄弟三人,两个哥哥战死在抗日前线。他当兵六年,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西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得知母亲无依无靠,生活困难,部队派人到地方调查情况属实,特准许他长假回家。夏远旭记忆惊人,对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和部队各项纪律至今不忘,可以一字不错地背诵。
郑 艮(曾用名郑银)1922年1月出生于松滋市刘家场镇,祖籍新江口木天河。1944年正月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79军194师581团1营1连。在湖南长沙,衡阳与日军多次交战。在战斗中他和班长共用一挺重机枪,冲锋陷阵,打死打伤日军不计其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初期参加剿匪,后来参加地方工作。郑艮勤奋好学,他当兵shi几乎一字不识,在部队多次参加文化补习,因为工作需要,他勤奋自学,至今他的学历相当高中水平。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李贤林,1929年12月出生,住松滋市南海镇磨盘州社区。1943年14岁的李贤林在湖北恩施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86军67师201团迫击炮连。曾经参加松滋沙道观,米积台,刘家场,宜昌母猪峡等地的对日作战,在战斗中左腿受伤。1945年李贤林和战友们在巴东县茅坪迎来了抗战胜利。1946年他和战友参加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后参加地方工作,历任县武装部长等职,1956年因为妻子去世他辞去工作回乡务农,抚养儿女,从此未娶,他的为人处事深受子女和乡亲们的赞杨。2005年荣获“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范合轩,1921年12月出生于松滋市八宝镇。1938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预备二师步兵连。在广西柳州编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战场,在缅甸,同英,法,美等盟军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1946年在云南昆明军官学校学习半年,在昆明学习期间和当地一少女恋爱结婚,1948年范合轩经批准携妻子回到松滋八宝镇红旗村定居。范合轩是松滋市至今为止仅存的两名抗日远征军老兵之一,老伴于2014年去世。2005年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赵吉云,1924年3月出生于松滋市老城镇横堤村。1939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79军194师582团3营。当兵第一站在湖南洞口县驻防,他和战友坚守阵地两个多月,多次击退日寇对洞口县的入侵。他随部队转战广西湖南等地,身为轻机枪手的赵吉云作战勇猛,英勇杀敌,因为战绩突出,部队曾经批准他回家探亲,一个星期后他又回到部队参加抗日,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赵吉云才从长沙大华山回到松滋老城镇横堤村。赵吉云如今记忆力减退,但是只要是人提及他参加过的战争岁月,他记忆清晰。
伍维吉(原名阎吉平),1926年11月出生。松滋市南海镇史家冲村人,原籍湖北谷城县冷集区。1941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18军199师警卫团。在湖北武汉,宜昌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阻击战,曾参加过宜昌母猪峡,潘家场,秭归,三斗坪等地的对日作战。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队在松滋南海驻防,他帮助当地一伍姓人家做农活产生好感,由此在松滋南海镇金鸡寺村落籍做了上门女婿,按当地风俗改名换姓为伍维吉。伍维吉2014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杨从松(曾用名杨凤鸣),1924年3月出生在松滋市王家桥镇杨树河村。1939年入伍,所在部队为国民革命军66军直属部队运输连。曾任66军军部司务长等职。他随部队转战河北,山东,山西,湖北等地,杨从松作战勇猛,担任司务长期间责任心强,深受上级信任和赏识。在松滋西南陈家河一带与日寇作战时头部和右手受伤,抗日战争胜利hou回到松滋王家桥镇。2014年12月杨从松因病去世,享年90岁。
收集整理:松滋关爱抗日老兵协会王绪权 版权所有
收集整理:松滋关爱抗日老兵协会王绪权 版权所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