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妃最喜吃的荔枝产何处

原创文学

­

                 作者: 王冰瑶 ­

唐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云: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B]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B]

此诗讽刺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昏愦荒淫,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因为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为博取欢心,下令官员专程飞骑运送****。其实,早在东汉永元年间,已有岭南贡荔枝运去洛阳汉宫的记述,直至汉安帝时,才下诏停止。唐代天宝年间,杨妃嗜吃荔枝,又复贡荔到长安。 ­

然其产地究竟在何处呢? ­

宋朝写《荔枝谱》的蔡襄,以学者兼高官身份,不仅贬抑岭南荔枝,甚而断言,杨妃时进贡的荔枝,并非岭南所出,当然亦非来自高山峻岭的八闽,意指四川。事实上,早在盛唐,杜甫咏诗已说得清清楚楚:“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枝”、“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杜甫写此诗时,距杨贵妃死后才十年,玄宗死后才四年,故其所言,确可信也。 ­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杨妃生于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崔弼在《白云山志》提到:“唐天宝年间,贵妃嗜荔取之涪州(四川),经子午谷,路近而捷,特以南海荔枝胜蜀,每岁飞骑以进,亦不取诸闽也”。很明显,贡荔枝之地如自涪州运去,路近而快捷,但杨贵妃觉得岭南荔枝比四川出产的好吃得多,故取岭南而舍涪州。 ­

清代大学者、三朝元老阮元也有诗云:“如何天宝年间事,欲把涪州换广州。”也说杨贵妃喜嗜岭南荔枝而舍蜀品。阮元又在另一首诗中肯地说:“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高力士是玄宗时很有势力之太监。《宦官传》述及:高力士,潘州(广东高州)人。他不仅奉迎杨贵妃,贡荔之处“把涪州换广州”,且又力念尝其家乡尤物之风味。可言玄宗诏进岭南贡荔枝,不仅宠就杨贵妃之意,也顺听高太监之情也。 ­

苏东坡有诗曰:“东汉贡荔取之粤,天宝贡荔取之涪”这应是指杨贵妃也曾吃过涪州贡品,故有“取之涪”之说。诚然,苏东坡说的是实话。进贡皇宫荔枝,东汉永元时产地是岭南,唐朝天宝时曾是四川。但后来杨妃感到自己四川家乡的荔枝不如岭南,故此易涪州而换以广州佳品,这也是真事,并不矛盾。 ­

由此可证,杨贵妃最喜食的荔枝贡品,确是由岭南运去,毫无置疑。 ­

至于怎样装运,就须探讨一下了。广东与长安自粤北计,相距约一千二百公里。且不计高山峻岭,崎岖曲折,没有今天之火车及飞机,焉能将荔枝在长途运送中保持其新鲜不坏呢? ­

传说当时运送之法是采用“先船后马,水陆联运”妙计,——大半靠船,不全靠飞骑运送。关键不在运送速度,要紧的是争取时间力求保鲜。因为,荔枝摘下来正如唐·白居易所言“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所以它采取的办法是,先将整棵荔树连根带周围泥土挖起来,搬移到大船上,栽入大木桶或大木盆中,每日灌浇,然后,自西江至漓江,经灵渠(秦代所凿,连通湘江与漓江)达湘江,再转汉水,一直抵达湖北北部靠近陕西,而后摘下,交由准备好的马队接应,“五里一堠,十里一置”,一程接一程日夜快跑。清代吴应逵《岭南荔枝谱》引前人阮福的话说:“昔有七日至长安之说,殆妄也。此果三日色香俱变,岂有七昼夜汗马之上而尚可食者?况自广州至关中数千里,即飞骑置堠,亦不能七日即至也。当如汉武移植扶荔宫故事,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由楚南(指湘江)至楚北(指汉水)、襄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耳。”明·严嵩亦采用此法,由南方将荔枝树放入木桶,直运天津,采摘后飞马至皇宫。 ­

上述由水运到达陆地后,将采摘之荔枝,放入容器(瓷壶或竹筒)内密封,以减少氧气和增加二氧化碳,抑制荔枝果实新陈代谢,起保鲜作用。这点可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得到印证:“侧生野岸及下浦,不熟丹宫满玉壶(瓷壶)。”明·大画家文同亦诗曰:“筠籨包荔子,四角俱封印。”清代谭莹《岭南荔枝词》又言:“藏得鲜红数月迟,棕包竹裹亦何痴。”“筠籨”、“竹裹”比言竹筒也。这样,过了秦岭飞奔长安,妃子就能尝到较为新鲜之岭南荔枝,怎不破颜一笑呢?岭南“妃子笑”之荔枝,也就由此而得名。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