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宁:画里画外/画余呓语

个人日记


图片
胡继宁
男,1975年出生。
1998年,毕业于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2003~2005年,研修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第二届油画高级创作研修班。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会会员。
 
 参加活动:
1997年,招贴画入选安徽省首届体育美展。
1999年,入选99无锡市国庆美术展。
2000年,入选由中国文联、人民画报社联合主办的2000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并获绘画铜奖。
2001年,入编大型画册《当代绘画艺术》油画卷,作品及简历在《美术报》发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画里画外
 
/胡继宁
 

            一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态度。有人享受于都市,有人安逸于田园,我迷恋于自然的神奇,天地之间的造化。“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酒肉身难以成全仙骨佛心,能与自然花木百草、阳光雨露清风为伴,确实是陶冶身心之道。拥有山水之乐,自然之美,烦躁忧闷早已抛之于脑后了。
 

       手握着现代的油彩材料,内心里却神往着古人陶醉于山林的意境,这也是我这组《江南》系列的情结所在。古人之山水是画心中的山水,似而不似,是灵魂的寄居,或苍雄,或澹泊,或旷古,山水自然之间已然成为文人逃遁的精神家园。油画语言是一种外来的载体,中国人画油画无非是借助油画材料,表达的还是东方的文化审美。
 

       我偏爱竖式立轴的形式表现江南的风景,还是出于对诗书画卷的眷恋和观照。狭长的构图不易表现宏大的场面,却能呈现江南小景的雅致。一花一木,蜻蜓孑立;亭台楼榭,渔歌晚唱。我力求能捕捉这份神韵,这份柔美,这份幽静,并且乐在其中。

            二

感觉天天都在瞎忙活,似乎忙不到头啊!偶尔静下心来读读老子,心灵因此也得到些许安慰,人生也许就该放得下,可是如何才能做到此种境界呢?养家,糊口,那条你不奔波都不行。只能是尽量做到知足就好。
 

       
求名于朝,求利于市。人不是想不开,是的确很难脱得下这两头包袱。忙生活,难,难在难两全;做艺术行当的人大多都一辈子处在这种纠葛纷扰中,所以出个大师不容易,是得过无数到关口仍屹立不倒的精英。中国人做事的传统,就讲究个“天”“地”“人”,你少哪一样事都办不成。画画的得有天赋条件,这是“天”;你还得有适合的环境和贵人,这是后天的条件;最后是你得倍加努力虚心上进,接受万般磨砺。还有一条附加的条件属于“天”给的,这些都不错,你还得健康不生毛病,得长寿才行!
 

       
所以很多事还是得认命的,知道这点也就宽慰一些。“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成败一生的体悟。其实做艺术的人更应懂得适可而止和量力而行,无为才有为。读一点《道德经》,能医焦躁的心态毛病。医者治身,道家治心。           
 

                                            三 

由于个人意趣和现实条件的约束,我画了不少小幅油画。画大作品有大作品的好处,有冲击力和力量感。但小画也有小画的情趣和魅力,小幅油画可以更好地捕捉瞬间美妙的感受。有些时候小幅作品丝毫不逊于几米大画的魅力。
 

  上大美院凌启宁教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画家,凌老师的作品几乎都是20~50厘米的规格,却非常的雅致精彩。每次国内大展上,大幅油画如林,凌老师的小画反而受到格外欢迎。 
 

  看来不在规格之大小,而贵在内涵品质之高下。 
 

  很赞同著名画家黄阿忠教授在一篇写吴冠中的文章里所言,我觉得绘画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大创作、代表作,或者是所谓的小品之间的区分,而在于探究一幅作品追求的意趣和折射出的艺术品味。有时小品的意义要比某些大创作大得多,从某种意义来说,绘画就不应该有创作和习作之分,有大作和小品之别。吴冠中一辈子似乎也只是在画小品,然正是这些小品组合成了一个大家,他用一生的激情综合了一幅表现真、善、美代表作
 

图片

图片


画余呓语
 
/胡继宁

一 

做画一气呵成的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出来的作品,大气磅礴、流畅洒脱、酣畅淋漓,颇具胸有成竹之快感。但这样畅快恣意的好状态一般是不多得的,如同足球场上踢的“顺风球”,好看、精彩,然而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苦心经营的过程。所以在一般人的眼里,画家的状态如同疯子般无常,时而欣喜,时而焦躁,而这般疯癫却是画画最正常不过的过程了。其实画家能享受状态好的快感,也应冷静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困难,沉着冷静打掉“拦路虎”,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遇到实在画不下去的情况也不要紧,暂时放一放,小憩几日再和它继续纠缠。我好几幅自己比较喜欢的画,都是曾经画废掉的画,过几日再看,曾经不满意的地方常常变废为宝、别开生面了。也许正是这样的喜乐无常、捉摸不定,让画画才具备如此非凡的魅力和吸引力。
 

画画如此,人生也莫不过如此啊。人处低谷,难免情绪失落,殊不知低谷常蕴育着高峰的辉煌,坎坷也许是上帝奖赏宠儿之前的考验呢。所以画这些年的画,方觉得“淡定”二字真经的可贵和妙处。

 

                                                                             

中国文化自古有“尚水”的传统,道家有“江海为百谷王”的说法来说明水具有“低调、谦让、包容”的秉性和美德,其实水这样的品格蕴涵着非常强大的力量,“抽刀断水水更流”等名句都是形容水“至柔乃至刚”的道理。以前许多长者都以“若水”为自己晚辈取名,去勉励后生做人谦逊、虚心好学。
 

其实“谦”不意味着“卑”,“让”也不见得“失”。谦让、低调、包容的心态会使人虚心地求教能者贤士,坦然接受建议和批评。谦是中国文化中最高明之处,是一种不饱和的状态,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不饱和的状态意味着汲取外界一切有益的营养,换成画画人的说法就是“博采众长”。因此对于画者来说,不持门户之见,既是做人之道,也是聪明之举。然而这样的美德似乎被偏执替代了,浮躁、狂狷似乎呈现一种潮流,自傲及目中无人却成为推崇的一种具有魅力的个性,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画者画画,画的是画,也是人生感悟,也是画自己的哲学原则。俗话说“画如其人”不无道理,作品的气质和格调完全是作者修养学识的展现。从这个层面上说,好的画家是“内”、“外”兼修的。“外”磨练的是技术手法,“内”修的是气息和品格。

                                                                      

都说“玩”艺术,真正到玩艺术的心态那是真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和乐趣了,肯定乐此不疲、流连往返。对待艺术需要严谨,但不可教条,不能刻板,否则一本正经意趣全无,弄得吃力不讨好,反而远离艺术的本真了。
 

常听人批评别人的画“这里画得不对”、“那里结构不准”,按解剖来说任何人的画都会存在问题。绘画只存在画面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所以好作品传达的是尊重视觉的审美体验。画画存在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成三个境界。画什么是什么;画什么不是什么;画什么还是什么。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画什么是什么。这样的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把一些灵性都扔了。


图片

艺友群-向大师学习的群空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