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常识收藏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韵母。所谓的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例
春眠不觉晓, (xiǎo) 处处闻啼鸟。 (niǎo)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shǎo)
从例中可看出晓、鸟、少字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声"字没有押韵。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的诗都是依照韵书来写的。但由于岁月久远,今古语音变化较大,再按古人的韵书来写诗,就变得不再合适了,而且弄不好,会造成别扭的感觉。所以我们今天写诗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仍保存着入声。北方的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大多数已变为去声字,也有的变为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生动形象地把四声的高低形状描述出来。
第三节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为什么要划分平仄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上可看出,这句诗是仄起式首句不入韵。全诗平仄交替,并且对句平仄对立,完全符合平仄规则。
平仄规则是容易理解的,但至于怎样辩别平仄,则有点麻烦。因为年代久远的问题,再加上各地方言的不同。有的地方入声已经消失,有的古代读入声的字,今天可能读阴平和阳平,这就给辩别平仄带来困难。依我个人之见,今天我们写诗只要按普通话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就行了。因为实在没必要拘泥于形式,而阻碍写诗。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中的三四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对望帝,晓梦对春心,迷对托,还有蝴蝶对杜鹃。不但平仄相对,词性也要相对。庄生、望帝是名词,托、迷是动词。晓梦和春心是名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习惯上把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是从律诗中的对仗中演化而来的,所以也要符合上述两个标准。
第二章 诗律第
第一节 诗的种类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体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诗的总称。古体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所束缚的,也就是说不受平仄的限制。我们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
二、乐府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仿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三、律诗
律诗出于在乐府诗后,起初也是用来配音乐,后来才从音乐中独立出来。律诗对于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才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三、四、五、六句必须对仗。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这种长律除尾联(或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称排律。
四、绝句
绝句共四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律绝不但只能押平韵,而且也要依照平仄规则。
第二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1、仄起式(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可以看作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前加与首节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七律句了。
三、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平,仄对仄。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格式了。
第三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词、动词连绵词。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是不能相对的。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古人一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颔联,第五、六两句叫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试举例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四节 绝句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入韵为常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第三章 诗词的章法
章法就是指篇章结构的方法。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起)
贾生才调更无伦。 (承)
可怜夜半虚前席, (转)
不问苍生问鬼神。 (合)
《贾生》这首诗,首句交代事情的端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人,这是"起";次句说,贾谊的才华是无与伦比的,因而被征召入京,这是"承";接下去,诗篇却是"可怜",文帝空自热心求贤求教,这是"转";最后一句,说文帝问的不是治国安民的而鬼神之事,贾谊仍是空有才华,壮志难酬,这是"结"。 诗词格律,供参考~
附:
古诗(词先放一边,待会来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时
间上大概以唐代为界,即唐代以后(包括唐代)形成的诗体称为
近体诗。其中古体诗只要求压韵,不讲究什么格律。而近体诗对
韵和平仄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就是格律。我今天并不想解释什
么是格律,写起来篇幅太长,有兴趣的去我主页上看。我只想谈
谈我们今天对待格律的态度应该怎样。
我个人认为格律的产生纯粹是为了声律的优美动听,讲究格
律的诗读起来大都婉转悠扬,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这对于更好
的展现诗歌主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这也是古代很多优美的诗句
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读读这些诗句吧,之所以这么朗朗上口,格律功不可没。所以学
着按照格律写诗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但是,格律并不是束缚我们作诗的“上方宝剑”。那种认为
写诗就非得合格律,不合格律就是糟粕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其一,合格律的诗可以有优美的声律,并不是说不合格律的
诗就一定没有优美的声律。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境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多有不合格律的地方,但读起来照样悦耳动听。
其二,如果格律和内容相冲突的时候,务必要以内容为纲,宁
可舍了格律也要保全诗句所要表达的确切意思。如果为了格律而摈
弃内容,那简直是本末倒置,整首诗就彻底的废了。在红楼梦里林
黛玉有这样一句话“若是真有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
得的”。古人尚如此,况于今人?不过此处要申明一点,如果写诗
只要不合格律就说是和内容冲突了,那也是断然不可的。其实有时
候我们是可以在不损害内容的情况下去适应格律的。那种不求甚解
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写作态度。下面举一个为了内容而放弃格律的例
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句与二句在相同的位置上都出现了“黄鹤”,这可是律诗的大忌。
然而谁都看得出这“黄鹤”二字是断断不能改的。三、四句也分别
出现了六仄,三平调的无格之作。可为什么此诗仍能脍炙人口,久
远流传呢?所以奉劝大家“格律为我所用,我不为格律所害”。
其三,既然作格律诗有一定的难度(反正我是作不好),而古
诗中又本来就有古体诗这样可以只求压韵的体裁,对于入门来说,
写写不合平仄粘对的古体诗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妥。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最近有些文友写古诗连韵也不压,这恐怕
不大好。韵本身就是古代诗歌最大的特点,没了韵恐怕就不能叫古
诗了。或许有人要说,为什么一些古诗词读着也不压韵。那是因为
古音和今音不同的原因,这些诗词在古人读来就是压韵的。比如
“斜”字古音就读作“xia”。
对于词,也是要讲究平仄的,而且,词谱规定平仄是什么就是
什么,不同的词牌没有完全统一的格律要求,它们的平仄格式和压
韵的位置都自有规定(当然,词的格律还是和律诗的格律有些关系
的)。词和诗不同,词牌种类繁多,可以千记。而诗相对来说就要
单调得多了。所以如果能尽量龛合词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些特殊的要
求,可以使得这一词牌的词有共同的风格,这也别有一种味道。也
就是说词的格律除了声律上的优美外,还有呈现词牌特征的作用。
由于我涉足诗词时日尚少,所诉内容难免捉襟见肘,还望有识
之士不吝笔墨多加批评指正,天涯感激为怀。
所谓“辙”就是“十三辙”也就是十三个韵部.是北方戏曲唱词所用的韵部.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来分的.因此,"十三辙",就完全可以用作现代诗歌的用韵部。
合辙跟押韵,意思差不多,细分起来,辙宽韵窄,如“发花乜斜”辙里可通押,韵中则不能。
辙名 韵母 收音
发花 a(啊)ia(呀)wa(挖) a
乜斜 ie(耶)ue(ye)(约) e
梭波 o(喔)e(鹅)uo(窝) o.e
一七 i(衣)y(迂)-i(日知资等字母音)er(儿) i.y(YU)
姑苏 u(呜) u
怀来 ai(哀)uai(歪) ai
灰堆 ei(诶)ui(uei)(威) ei
遥条 ao(熬)iao(腰) ao
由求 ou(欧)iu(iou)(优) ou
言前 an(安)ian(烟)uan(弯)yan(冤) an
人辰 en(恩)in(音)un(uen)yn(yun)(晕) en
江阳 ang(昂)iang(央)uang(汪) ang
中东 eng ing(英)weng(ueng)(翁)ong(翁,即轰的韵母)iong(雍) eng.ong
拗救: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