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陀请益】
法门修习
四五; 四五(二六二)
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时长老阐陀,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经文理解:
佛陀涅槃后不久,有很多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长老阐陀从波罗奈城乞食回来后,从此处树林走至他处树林,从此处房舍走至他处房舍,从此经行处走至他经行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比丘们求教求法: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当时有很多比丘告诉阐陀说:「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经文理解:
阐陀对那些比丘说:「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注:此时阐陀对无常、无我的理解是落在断见——常见与断见,而不是缘起正见,所以才会有下面的言说:)
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阐陀说:他不喜欢听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理由是:如果是‘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如果是这样的话,‘此中云何有我’,五蕴中为什么有我而在说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呢?
因为阐陀对此实在还不明白,所以阐陀一次一次的问,反复这样说: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你们当中谁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堪任而为我说法,让我能够知法、见法?
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经文理解:
阐陀此时起了一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阿难尊者曾一直在佛陀身边,得到佛陀的赞叹,大家都知道都认识阿难,他一定能为我说法,让我知法、见法。
阐陀对阿难生起信心,准备去找阿难尊者为自己释疑。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经文理解:
第二天早上,阐陀托钵已,就带着衣被、钵等,去拘睒弥国,找到阿难尊者住所后,相互问讯,各坐一面。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著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经文理解:
阐陀就把他前面的过程向阿难尊者述说一遍,以及想到阿难尊者有此能力,为自己说法,让自己知法、见法。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阇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经文理解:
尊者阿难听了阐陀的述说后,先对阐陀大加赞叹!赞叹阐陀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能在修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不掩饰自己,不虚伪,不懂就是不懂,为求法故。尊者阿难接着说:‘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而你阐陀与愚痴凡夫不一样,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在对阐陀一番褒奖与鼓励后开始为阐陀说法:
此時阐陀起了这样的念:我今天身心欢喜,身心清净,生起很想听阿难为我说法的心,我今天应该能够接受殊胜妙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
经文理解:
世间人在哪里颠倒?依于两边。不是依于有边,就是依于无边。世间人于六根触六境时,取诸境界——处处染著,心便计著——不是落于实有就是落于实无。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见如来所说。
经文理解:
如果于境界‘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见法法本来面目而不落两边。而于真相‘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不由于他而能自如——即是不依于其他而是自己能如是知,这样才是真正了悟佛陀所说法,‘是名正见如来所说’。
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经文理解:
为什么呢?
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
知道法法缘起者,就不会落入断见(实无);
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知道法法不住者,就不会落入常见(实有)。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经文理解:
佛陀说缘起是离两边而说中道,缘起即是中道,中道即是缘起。
因为无明才有行为造作,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无明灭也就不会起行为造作,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当尊者阿难说此十二因缘法时,阐陀比丘当下证初果。
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
经文理解:
阐陀比丘此时已‘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于佛陀的教法证得缘起无常无我后,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后,度一切苦厄。没有畏惧了。
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能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经文理解:
阐陀恭敬合掌对尊者阿难说:正应如是说,如是智——真实智,能成就梵行,这是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说法。我今天在尊者阿难这里听闻到如是法,了知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必然是爱尽,离欲,灭尽一切烦恼,心得涅槃,心生喜乐,正住解脱,不会退转;于一切法不再持实有我见,唯见正法,不見有我。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经文理解:
尊者阿难为阐陀记说:你今天得大善利益,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文章评论
妙洁
[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79[/em][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