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信行、随法行之差别】
法门修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复次、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①、不出②,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
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
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
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复次、彼行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③ ,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④,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⑤,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注释】:
① 不起:
不起为寂,余色受阴更不相续是名不起;
经说:
……,彼阿罗汉诸漏已尽,已灭、已知,已断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未来世成不起法。《杂含》一六四二(五六六)
② 不出:
不出为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是名沒。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①、不出②,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③ 忍:
(术语)kṣānti,忍耐也。又安忍也,安住于法而不动心也。
④ 超升离生:
超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⑤ 随法行:
随法行人,于信等五法中,智慧增上,是慧力特强,以慧为主而信等为助的。
随信行人,于五法中是「少慧」,慧力差一些,是以信为主而慧等为助的。
信等五根,因根性而可能有所偏重,而其实五根都是具足的。
甚深法是智慧所觉证的,以闻思修而入的预流支,是利根随法行人。在佛法的开展中,方便适应,又成立证净(重信)的预流支,那是钝根随信行人所修学了。
~~~~~~~~~~~~~~~~~~~~~~~~~~~~~~~~~~~~~~~~~~~~~~~~~~~~~~~~~~~~~~~~~~~~~~~~~~
「二智」:复次、有二智,能令见清净及见善清净,谓法住智及此为先涅槃智。
法住智者,谓能了知诸行自相种类差别,及能了知诸行共相过患差别。谓于随顺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三位诸行,方便了知三苦等性。
【注释:等性——谓三受皆缘起性空】
涅槃智者,谓于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后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诸行,无余永断,广说乃至名为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
即此二智,令见清净及善清净,要由二门正勤修习,方令彼净。
一、自无力补特伽罗,因他教授能令彼净;
二、自有力补特伽罗,多闻思求,能令彼净。
此中第一补特伽罗,不聪利故,信等诸根唯一味故,止观所缘于少分法谛察忍转;与此相违,当知第二补特伽罗。
复有三种现观边智,修习彼故见得清净:
一、能顺生无漏智,
二、无漏智,
三、无漏智后相续智。
初、世间第一法所摄智;
第二、若住于彼,能断见断一切烦恼;
第三、烦恼断后,解脱相续智。
若住中智,便名已入正性离生,超过异生地,未得预流果。虽未克证第三解脱预流果智,于其中间所住剎那,如未克证,终无中夭,以时少故,从此无间必证第三【注释:第三、烦恼断后,解脱相续智。】
住此位中,如实现见所知境故,名见清净;有余惑故,非善清净。若于此智更多修习,成阿罗汉,一切烦恼皆离系故,名善清净。
又无余断,三相应知:
一、由不现行故,
二、由界故,
三、由事故。
不现行者,谓虽生起而不染著,虽未永断,由数修习诸善法故,令成远分,诸缠烦恼不复现行。
界者,三界如前应知。【注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事谓二事:
一、烦恼事,
二、是苦事。
又于安乐利益随逐诸离系品五种界中,有寂静、微妙胜功德等,乃至涅槃为其最后,差别应知。
又于此中,一切依持皆弃舍者,当知割舍父母等事。
又于中有、生有、后有无复更生,如其次第,当知说名无有相续、无取、无生。
又于三品,由三种门为障碍故,当知建立三结差别:
谓未发趣故,虽已发趣邪成立故,于正法中不正行故。即在家品处恶说法毘奈耶中,而出家品处善说法毘奈耶品。
又行趣向逆流行者,解脱恶趣,成就二种解脱决定:
一者、烦恼解脱决定,
二者、后有解脱决定。
由是因缘,故名预流,乃至广说。
又若证得阿罗汉果,先在学地,于诸行中已不执受我及我所,后于诸漏皆得解脱。
又与四种义相应故,当知是名阿罗汉相:
一者、自事已究竟,应作他事义故;
二者、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
三者、未来行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乐住义故;
四者、超有学地,入无学地相应义故。
文章评论
妙洁
[em]e163[/em][em]e163[/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