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的故乡 (作者:小雨)
个人日记
如果把上述观点搬来硬套,得出的结论很容易招人嗤之:老家没有我喜欢的人。可实实在在,我真的不怎么眷恋我的故乡。
我自认不是一个很坚硬的人,相反还有一点点多愁善感,可是看别人的作品,看有些作者对故乡掏心掏肺的极尽赞美,总觉得有些夸张和矫情。
在我年少的时候,没有异乡,自然没有乡愁。长大后外出闯荡,在没有亲人庇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吃了一些苦,受了一些磨折后,才开始有了那所谓的乡愁。
还记得十多年前的一次回乡,一路上昏昏欲睡,临近家乡的地界时,好心的司机突然把车内的流行音乐换成了萨克斯《回家》,瞬间触动了我的乡愁,泪水簌簌而下。那时的街市还有旧时的模样,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村庄也还有村庄的样子,青山依旧,河水欢愉,地间田头,庄稼茂密,空地上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果树,看似凌乱,却也有各就其位的规矩:前不栽杏后不栽柳。杏与恨同音,杏子被衍生为恨子,相传门前栽杏,会和子女不合。而屋后不种柳树,是因为在一些地方,办丧事时,引魂之幡用柳枝做成,不吉利。
寒来暑往,秋尽春来。
再往后,每年一度的回乡,让我亲眼见证了故乡的沉沦。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均已长大成人,或求学或外出打工,一个一个离开了故园,原本热热闹闹的村庄,变得冷冷清清,到处可见铁将军把门无人居住的空房,大片大片的茶园没人采摘成了荒山老林。即便是在明亮的白天,整个村镇也是死一般的沉寂。若不是几只掉了毛的老狗夹着尾巴在路上跑来跑去找食,你会怀疑这里是否还有人烟。
老的人大都走了,一个个走进了土里。偶尔看见路边新耸起的一个坟堆,上面插着白色的清明吊子,凭着记忆,想着这是谁的地界,估摸着里面埋着的又会是谁。有的是不该走的人,还很年轻,疾病或是车祸什么的,听人说起,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唏嘘。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不按规矩出牌。
半老不老的人还留守着,像一片片枯黄的落叶,天气晴好时,他们各自要忙自家的营生,雨天就聚在一起打牌,佝偻的背影,仿佛记忆或梦境里的人物。偶尔也会谈谈在外谋生的儿女。年轻人在外谋着生,他们的父母在家等着死,这是当今乡村的普遍真实写照。
有一棵樟树,三十年前我念初中时就枝繁叶茂矗立在路口,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遮住了刺目的毒日和炎炎暑气,是酷夏时节过路人停歇小憩的天然凉亭。也是鸟的天堂。人从树下经过,可以听见它们在上面肆无忌惮地打情骂俏。最近的一次还乡,也就是去年,从那里路过,发现只剩下了一个干枯的树兜,听说是被地界的主人砍掉卖了钱。
每次回去,母亲都要给我讲述过去的一年里发生的一些事,说现在过红白喜事,已经找不到帮忙的年轻人,只有外包给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公司。又说到逝去了的人,说谁谁谁离世几天了,才被人发现,两个儿子都没能赶上送终。母亲叙述这些时,满脸的无奈和怜惜,讲到动情处,还会落泪。但即便是这样,父母那一代人还是恪守叶落归根的旧观念,不愿意跟随子女去城市里生活。
如此这般,记忆里已没有太多美好,虽然我也是抱有陶渊明立场的人。文人凭空想象出的乡村美丽又宁静,却往往忽略了它的苦涩与单调,以及无以言说的悲凉。
故乡,已先于我的父母衰老了。江河断流,田园荒芜,儿时的溪流和小鱼和蛙声都消失了。没有了年轻人和孩童的村庄,就如同一个人失去了魂魄和灵气,空剩下一具躯壳。一个日渐苍老濒临死亡的故乡,不值得我为之呼天抢地,即便是因为某个梦境触动了情怀,也只是醒后一忽儿的感慨,翻个身,很快就又睡过去了。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故乡于我,只是因为父母健在每年必须不定时回一趟的老家。
文章评论
风止步
地瓜煎饼喂大的怎么是这么个铁汉子?硬肠子?
风止步
奥,不是你写的你自己啊?
踏雪寻梅
一切美好都是由心而生,内心美好,一切都好!
鹏程万里
应让习大大领导者多了解当前农村的真实生活!每次回老家均有此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