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腊肉
个人日记
昨天女儿从杭州发微信问我从老家带腊肉没?我说带了,而且还有土鸡,香肠,黄粑等……。
说起腊肉,每个人都很熟悉,也会有点谗馋的感觉。腊肉虽然看上去黑黑的,但真的品尝起来,却有一番说不出的美味,特别故乡的腊肉,更是记忆犹新。
故乡自古以来,腊肉不仅是新年到来每家都必须准备的美味食品,也是老少皆宜的节日大餐亮点部分。不管是物质供不应求的时代,还是如今家家富裕,人人有钱的新农村。这个活动一点没有变化,依然遵守着这样一个传统习惯。
记得每年,故乡春节来临,每家都会养着一头大肥猪。新春到来,就会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宰杀这头辛苦饲养了一年的肥猪。宰杀肥猪,往往是农村对于新春最真挚也是最热烈的活动。春节到来,经常会听到乡村上上下下肥猪撕心裂肺的叫声,也会看到炊烟到处升起。那就是人们正准备新年的最隆重礼品,宰杀肥猪过年了。
肥猪宰杀之后,就会一块一块的把肉分割开来,然后撒上盐腌制一到两天,最后用支架支撑起来。下面用燃烧的木材进行烘烤,火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木材选择也有讲究,不是什么木材都可以用来腌制腊肉,一般都需要材质较好的,如青杠、白香树或者是没有毒烟的木材。慢慢的不愠不火坚持烘烤十天半月的,直到烤得黄灿灿的,香味不断四处飘散,真正的腊肉也就水到渠成,腊肉的锻制也就成功了。
这样烘烤出来的腊肉,不仅透露着一种浓浓的肉香味,吃在嘴里还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回味感。可谓是无数年遗留的习惯,就这样在农村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过去的故乡很穷,那时真正吃得起腊肉的人家户不多,除非在地方确实有头有面。否则,很多人家都是春节过了之后,也就没有看到腊肉的影子了。即使有一两块也是高高的挂在楼顶上,等到有亲朋好友来访或许农忙季节请人帮忙才拿出来吃,平时自己家是舍不得吃的。 记得当年我中考被录取到重点高中学习。当时初中部的校长,老师都引以为豪,说一定要去我家看看,说真的。初中三年了,他们还不知道我家门朝东朝西。不请吧,于情于理说不过去,请吧,家里又穷,实在是没啥拿得出手招待的?回去给母亲一讲,母亲面露难色说那就请吧。母亲在村里连续跑了几家,终于才借到一小半块腊肉,而且是主人家唯一剩下留作待客的。母亲就凭这半节腊肉,一锅水豆花,几颗白菜,就算是一桌谢师宴了。如今想起来都很羞愧寒酸,尤其是 母亲提着 那半节腊肉乐呵呵跑回家的情景更是让我今生永远难忘。
想起故乡腊肉,就会想起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会想起故乡曾经的风风雨雨。
文章评论
半醉半醒
品家乡的腊肉就有年的味道[em]e100[/em]
春暖花开
美味的腊肉,熏浓了回忆。。。
风轻云柔【禁言】
友谊花开芬芳清香,祝福依然情深意长,真诚祝福朋友永远幸福快乐
红尘花瓣雨
今年我们家腊肉是黑子腌的,他怕猫偷吃,在大盆上放了两箱啤酒瓶压着。觉得不行,还往啤酒瓶里灌水。熏腊肉的活是在僵尸家进行,他爸爸帮忙的。呵呵,生活里很多温暖和幸福都围绕着往事弥漫。
踏雪寻梅
地方特色的腊肉,提起来就牵动童年的往事,芝麻开花节节高!!!
雪梅
长知识,原来腊肉是用上好的木材烘烤十天半月而成。谢谢![em]e183[/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