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宕渠的歌者——《陈智敏、陈德富作品评论集》序
个人日记
——《陈智敏、陈德富作品评论集》序
陈智敏、陈德富两位作家,是我区为数不多的长期坚持从事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佼佼者,也是我区文学创作中的一面旗帜。近年来,他们克服了身体残疾、年老多病等困难,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昂扬向上、深受广大读者和同仁们赞誉的作品。
今天,他们将去年由区文联主办、区文化馆承办的“陈智敏、陈德富同志作品研讨会”上,各位文艺家对他们的作品的评论和他们自己的创作体会编辑成这部评论集,据我所知,这是我区文学评论的第一部作品集,值得全区文学爱好者和评论者珍藏。
陈智敏、陈德富两位先生,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经历。面对磨难、困苦,他们没有消沉,不但乐观面对,而且用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向人们展示着他们人生态度的豁达,和不向困难低头的意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更是我们每一个文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的榜样。这,是我对他们“为人”的一个评价,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这篇小序的前面,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要写文,必先做人也。
其次,是他们的文章的题材,总是洋溢着正能量。不论是从《大山儿女》,还是《嫂娘》,不管是《嗨,王老汉》,还是《湖光填四川》,以及他们正在创作的《血肉长城》、《辛亥保路运动》,都体现了作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这些作品,或以历史题材为重点,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那些早已尘封在人们记忆中的往事,为人们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或以现代生活为中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现代人的生活画卷,乡土气息浓烈,极为“接地气”,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真实而亲切,平凡而伟大。
第三,是他们创作的风格,总是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人,总是需要希望的,而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便是教育和鼓舞人。因而,我认为,一个作家,还是应该多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多注入一些力量为好。即便是偶尔、一时的困境,也不能磨灭人的意志,只有怀揣希望和梦想的人,才能笑对生活。苦也好,乐也罢,坦然面对,朝着梦想而努力。对于文学作品,就是要将积极的浪漫主义传达给读者,让他们获得信心和力量。所以,读陈智敏、陈德富先生的作品,我以为是能够获得信心和力量。
第四,是他们创作技巧的娴熟。小说的创作,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创作功底、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耐得住寂寞的创作韧性等以外,要想获得读者的青睐,还必须要有娴熟的创作技巧。虽然说创作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也并非是写得多了,技巧就自然成熟了。它还需要作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创作实践中摸索、积累、肯定再否定、否定然后肯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创作技巧。如果你有幸读了二位先生的上述作品,那么,你就能深刻领会到作者创作技巧形成、到成熟、再到娴熟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者对宕渠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把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全力倾注于自己的笔下。一个方言土词,一句俚语俗话,一段乡风民俗,一段尘封往事,无不体现出他们对川东北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的一种责任。所以,作者应该感谢这片土地,给予他们创作的土壤和营养,才成就了他们如今的创作成就,同时,这片土地,也应该感谢他们为弘扬这片土地上的宕渠文化和传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聊聊数语,不能道尽二位作家作品的诸多优点,权作抛砖引玉之举,由评论家和读者再述高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