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 凉》

个人日记

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一篇略显沉重的文,没有任何目的,只想倾诉内心的那一丝悲凉。。。
——题记
说起来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在国内就职于一家通讯建设公司。我们小组负责基站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日常的维护工作。工作的性质决定我们要常年漂泊在外,期间经历的一些事,就那么或多或少地封存在我的记忆里,偶尔回想起来,总会莫名的感到一丝刺痛。。
那天,在例行巡视的过程中,我们驱车经过一个小山村,正是杏儿成熟的季节,路边杏树上的累累果实不时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令人垂涎欲滴。 终于,我们无法抵御诱惑,决定停车去摘一些来尝尝鲜。
当我和同事们走进一片杏林里时,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个马架子,(一种简易的窝棚)几根木头支撑着它的躯体,上面胡乱的盖着破旧的塑料布。
马架子里安详地坐着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这令我和同事们多少有些尴尬,确切的讲,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打算来偷一些杏的。
老人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用意,向我们招了招手,并热情地拿出刚刚打下来的杏,请我们品尝。我边吃着杏边好奇地问“您老人家为什么住在窝棚里?是为了看杏,防止别人来偷吗?”
“房子快塌了,我在这儿对付几天!”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在杏林的掩映里,我看到了一间破旧的茅屋。外墙上支撑着几根笨重的木头,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
“那,儿女们不管吗?!”我随口问道。
老人满脸微笑地说:“我是村里的五保户,村长说,过几天就给我修。!”
我暗想,一个无视五保户老人长期居住在破旧茅屋里的村干部的承诺,八成是一张空头支票。
我不忍破坏老人的那种深深的期待,起身与同事们向老人告辞。老人找来一个塑料袋,装上满满一袋儿杏,要我们带着路上吃,却执意不肯收下我们递过去的十元钱,并一直强调,自家树上结的果子,不值钱。
带着对老人的感激与愧疚,我和同事们扭头往回走,刚走出有那么十几步,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歌声。我诧异地回过头,老人拄着一根木头棍子,神情肃穆地站在窝棚前,正在深情地唱着一支不知名的歌子。
老人家实在太老了!吐字已经不很清晰了,
而我却异常清晰地听懂了其中的几个字“亲人啊!解放军!”
是啊,曾经多么熟悉,而今却又多么陌生的字眼。已经多少年未曾听过?我无法读懂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深情的歌声,也无法更深的理解老人内心的情感。更无法去嘲笑这位神智不是很清晰的老人,那深深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美好的记忆。
老人拿我们当做当年曾与人民亲如一家的解放军,这实在令我们大为汗颜。我被老人的歌声感动着,也为老人的境遇感到一丝的悲凉。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真伪无从考证,我宁愿相信那是真实的。
说的是沂蒙老区的一位老大娘,解放战争时期,响应妇救会的号召,为前线的将士们做军鞋。每做完一批由妇救会统一收走。无法想象一个女人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制军鞋时的辛劳。可这一缝就是几十年,直到战争结束,妇救会不再来收取军鞋,老人却始终未曾停下过手里的针线。
共和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却遗忘了这位一直默默奉献着的老人,甚至没有一人去通知老人不用再做军鞋。老人目不识丁,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直到老人将一针一线缝制的军鞋,堆满了整整了一间小屋,直到县里的某个检查团一次偶然的发现。老人才放下了手中的针线。
我被老人的信念感动着,也为老人的执着感到一丝悲凉。
多年前央视的一档电视节目,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将军,接见来自沂蒙老区的几位拥军模范。岁月,在这些老人们的脸上,身上留下了太多的沧桑。可画面里的老人们一直在笑,笑的那么甜,笑的那么美。
满头银发的 刘华清将军深情地为这些老人们鞠了一躬,当将军直起身体时,将军的眼里充满了真情的泪水。将军略显苍老的声音发出的致辞非常普通,但却令人肃然:“感谢老区人民为解放军无私的奉献!”“人民”这一称谓,第一次听起来那么的亲切。

也许,在这些普普通通的老人眼里,这位拥有共和国最高军衔的将军,与那些当年从他们手中接过一双双军鞋的毛头小伙子们,没有什么区别,他与他们一样,都曾是这些可敬的老人们心里的亲人。同时,我相信将军深情的鞠躬与眼里包含的泪水,也是无比真诚的。只有经历过那场战争,只有从当年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懂得,数以百万计的支前人民的那种无私的奉献。我也相信,这些可敬的人们当年无私的奉献,绝不是为了今天获得的这一点荣誉。
显然,这几位老人是幸运的,在她们的身后有着更多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人们。我为老人们无私奉献而感动,也为她们的不为人知而感到一丝悲凉。。
央视名嘴崔永元先生曾主持过一档非常有名的节目《小崔说事》。其中一期节目的内容在各大论坛引起了网民们热烈的讨论。当然,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这期节目,显然是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的,与网上的传闻出入较大。其中,有一种论调驳斥网上的言论为谣传,要求广大网民不要以谣传谣。
我无从考证这件事情的真伪,倘若有人质疑,我宁愿背负传播谣言的罪名。
这期节目的话题是,关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讨论。节目组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卫生部的某位高官。
这位官员在节目的开始,也谈到了我们现行医疗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对这种种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只是这位官员在谈到政府部门的政绩的时候,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们免费为一农村大妈做了白内障手术。当摘下纱布时她看见了,她的确要感谢党!感谢政府!靠她自己,她一辈子也做不起手术”。
  小崔反问:“她辛苦一辈子,连个白内障手术都做不起,那她得恨谁呢?”
问的好,问的精彩。是啊,她应该恨谁呢?是恨自己的无能呢?还是要恨自己的不幸呢?
小崔的反问十分的尖锐,尖锐到令人感到阵阵的刺痛。我为小崔的一针见血击节叫好,我对小崔的仗义直言肃然起敬。。。
天津的一位名叫白芳礼的老人,十多年间依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无偿资助贫困学生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累计捐出善款35万多元。
感动我们的不是老人捐出的巨额善款,也不是老人卑微的职业。而是老人致死不变的一颗善良的心。
这样一位曾经感动了几亿国人的老人家,却无法感动我们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老人的事迹两度落选《感动中国》节目组的评选。
我相信老人家不会过于在意这种荣誉,也许,只有老百姓的口碑才是对这位已经故去的老人最大的慰籍。
当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将自己慢慢积攒的,装有五百元毛票的饭盒送到老师们的手上时所说的一段话,令多少人潸然泪下。。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笔钱。。”!!!
此文将不做文字上的回复,见谅!!












文章评论

ぶ雪花飘飘ぶ

无语,面对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冬日暖阳(禁言)

[em]e105[/em] 刚读到“解放军'三字,眼圈一红.....不忍再读,呆会办公室独自一人再好好品读

浅墨清秋

前几天看了电影红嫂,感动的落了泪。如今沂蒙山区人民靠种植和养殖都很富裕,但他们那种淳朴一直没有改变过,沂蒙人民为中国的解放战争付出不可抹杀的代价,可歌可泣!

妮妮

这篇文写得好!我也从网上,书上看到老树说的这些。现实中很多很多,,,比如人为残疾的人,看到他们扭曲的身体,心里无不愤恨心疼,可是可怜得过来吗?次数多了,也只有不看,也变得麻木了。他们很可怜,成了坏人的挣钱的工具。可是谁管呢??????所谓的城管,巡警也无视他们,却对小摊小贩凶横无比

俐俪

[em]e166[/em][em]e166[/em][em]e179[/em]

[em]e328032[/em]

[em]e160[/em][em]e181[/em][em]e183[/em]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盛衰无凭,兴旺谁人定!!!

一路阳光

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得不到认可!说明我们这个国家病了,精神上的,哈哈

高山雪莲

这个世界以无法言论,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能理解解放军和那些为解放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了。如今也许炒作比奉献更重要吧!有时有些人事模糊了我们的眼睛,当揉揉眼重新审视时心又有被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