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曲

个人日记

       初次接触“埙”这个字,是在一本叫做《废都》的小说里。那本书早已丢失,但依然还记得其中的细节之一:
       高大的古城墙,青黑,。在月夜里,是那么孤傲地立在在那儿。城墙上,靠着一个黑黑的人,看不清形态,亦看不清容颜,当然更看不清表情。只是他就那样无我地吹着一种“埙”乐器。
       那个寂寞的影,挥之不去。没见过埙,也不矢到底有多大,甚至猜想是与周围环境相搭调的东西。也许颜色也是青黑的,也可能“埙”字接近于“损”字吧,所以我总是固执地把它想成残破的东西,甚至就是破瓦片。
       听埙曲已是几年之后的事了,上网听的,总感觉:
      埙曲不适合白天听,因为白天一切太清晰的,难以让人产生暧昧的情绪。
      埙曲不适合在人多时听,因为人多你不会在意幽幽诉说。
      埙曲不适合在现代建筑里听,因为埙曲不是钢琴曲,没那么精致。
      埙曲不适合有意地去听。
      黑黑的夜,可以有一点光,吹埙的人模糊,曲子却是清晰的的。听的人无意,远远的,一阵阵传过来,然后那么一两个听的人淹没在曲波里,思绪变化,放大着自己的某种情绪,遐想,沉思,伤痛,憧憬。。。。。。但这种情绪再怎么做,都有自己的一个度。哭是哭不出来的,就是笑,也应该是无奈的。曲终了,收拾好心情继续回到现实里。生活不容易,就当是一种另类的,平缓的发泄吧。
     “断肠人在天涯”是一支埙曲。
      “人比黄花瘦”是一支埙曲。
      “高处不胜寒”亦是一支埙曲。
      有月亮的晚上,清冷。我的周遭某个角落,也好似会有一支淡淡的忧伤的埙曲想起,空旷辽远,在万籁俱寂的时空是那么清晰,那么动人。。。。。。。

文章评论

微笑的鱼

埙曲听来低沉,凄凉。但我喜欢听,就像人生一样,虽说有波折,可是却找不出放弃的理由。

湘子

这种器乐最适合在幽静的环境里听。只可惜平时很难听到。我觉得在古器乐中是最好听的一种。

影子

第一次知道埙是在《美人心计》里面 看若非的《埙曲》一样被渲染得有同样的感觉

隐冰室叨客

[M][ft=,,楷体_gb2312]看来朋友是位精通音律之人。[/f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