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有红灯走过
个人日记
那夜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几个文友邀我去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宫廷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城西筑有月坛,方四丈,中秋月明之夜,皇帝一袭白衣,乘白驹前往祭祀。斗转星移,传说到了唐代,唐明皇梦游广寒宫,见十余名嫦娥白衣白鸾歌舞于芳香的桂树之下,乐音清丽。玄宗素解音律,遂记其声,编律成音,就有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这更为中秋赏月点染了浪漫的色彩。 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母亲也曾祭过月。一个小小的方桌摆在当院,盘中放着平时难得吃到的苹果、月饼。母亲不烧香,不磕头,其实算不上真正的祭月。而赏月,是需要雅兴的,对于历尽风霜多病的母亲来说,中秋只是一个月白风清可以在农忙中稍事休息的节日,而这样的祭月,印象之中也仅有一次。那时的我已上学了,还赧然吟诗一首:“八月十五月儿圆,家人围坐小桌前。元宵月饼桌上摆,歌声笑声满秋园。”当时本无元宵,只是为了顺口便丰富了拮据的生活。 三十年过去了,三十个中秋匆匆而逝。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用自己的钱为学生买过月饼,每人一块,以安慰离家求学的孩子绎动的心。那晚的月亮又圆又亮,我在走廊里隔着护网看去,极不真实。今年的中秋适逢国庆六十周年,学校破例放了四天假,我才有机会和文友共赏中秋之月。没有白衣,亦无白驹可乘,我们只在县城外田间小路一侧席地对月祭拜。是晚,夜空如一块硕大的深蓝色碧玉,明月清亮逼人,是夜的眼睛吧。我们几个文友,坐在路旁的玉米秸上,四周都是庄稼,远处是灯光闪烁的县城。仲秋的风清凉怡人,不时送来蟋蟀的鸣声,沐浴着柔和清朗的月光,红烛的光焰轻轻地跳动。不由想起了古人的诗句“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里的“促织”便是蟋蟀。峡谷行云也许是有感于这秋虫吧,深情朗诵了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田犁高吟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可惜没酒助兴,亦无宽袍大袖,没能一睹他醉酒狂舞高歌的形象;雨柔风清人长得靓,舞姿更美,宛如一阕流动的小令;我则一首接一首地唱歌,快乐的心变成了一根洁白的羽毛自在地飞扬……大家谈生活,谈文学,谈嫦娥,谈土地,吃着祭品,嗅着庄稼和土地特有的清香,好不痛快!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狂人,在这个夜晚临风飘举,神思飞扬,迷醉了一地的月光。
归途中,发现天空红星点点,且行且近,追随着一轮皎月,我分辨出是孔明灯,又叫许愿灯。据说,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得水泄不通,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巧施妙计,命人拿来白纸,糊成无数个天灯,点燃后热空气使天灯膨胀,便腾空起,营内的人大呼:“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被蒙骗了过去。此计救了诸葛先生一命,后来就称这种天灯为孔明灯,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孔明灯升空可达天庭,民间便将美好的愿望写在上面,白纸也换成了红绸。此时,七盏红灯排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朝着月亮飞去,是传达对嫦娥的思念,还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走到广场,孔明灯卖得正热,我们也乘兴买了一盏。小心地点亮,看着它冉冉升起,轻移花步,朝着月亮的方向姗姗而去,一朵花在我的心中绽放。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明朗,深蓝的夜空中,有红灯走过。
?xml:namespace>
文章评论
静澜
[ft=,2,]我写的是流水帐,姐姐写的才是文章,优美的散文:)读后长见识了~[/ft]
紫罗兰
[ft=,2,]好像看到嫦娥在众星簇拥下,慢慢起舞,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清辉。羡慕了。[/ft]
青衫先生
[ft=,2,] 好文章[/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