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绍兴

个人日记

绍兴,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人杰地灵、承传了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越之地。一个听到名字,闻之甘霖的地方,推杯换盏中细细品赏,你会发现国内少有这样一个小城 集锦了上古历史,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近代梦想,还多了那满城的酒香。绍兴很小,穿梭其中仿佛走在中国的历史里,上下五千年留下的脚印:追思远古可以拜谒禹陵,诗词赋曰可以感叹南宋,飘零近代又有一代文豪。拜访越里古城,不但赏到美景,更可品尝美酒,还可看到远古历史。

 
       
小的时候总是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因为他文章写得不好,仅仅是觉得老师非得把文章中的单字品出后人的意味,那些穿梭在文字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印象犹存。来到绍兴,感受下先生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不仅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更是赏析这座积淀了丰富文化内涵并呈现它独特的地方风采。
    
      鲁迅故里
     
走进故居,听段台门往事......
      台门二字可不是谁家都用得起。
鲁迅祖父曾被钦点为翰林,这是莫大的荣耀,故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都挂上了翰林匾,以示光宗耀祖。
图片
  
        新老台门都有“德寿堂”,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老台门 鲁迅祖上家底的殷实可见一斑。祖屋内堂室分明,书房、琴房,连同小姐的闺房、绣房一一具全。

 图片图片
  
       新台门 鲁迅的出生地,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图片 


图片
      
        走在故里,寻找着课本中的记忆 ......   
图片

      “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菜畦犹存,还是那么的碧绿生机......

       ......光滑的石井栏
图片

        
......泥墙根还是当年的模
图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离故居不远,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 三味书屋” 准确的说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家的书房,城中最好的私塾。鲁迅12岁开始在这里读书,5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儿时积累的文化知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靠墙左边是鲁迅的座位,桌面的右下角刻了个“早”字,那是鲁迅有一次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为了提醒和告诫自己刻下了这个字,用以自勉。   
图片

        带着书本里的记忆,我虔诚地寻觅着鲁迅曾经散落在家乡的影子。置身鲁迅故居,似乎看到了先生早年生活起居的场景。老屋依旧、睡床还在、橱柜依然,历经岁月的洗磨......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少年,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鲁迅笔下风情园,则完全是一派江南庭院的风格

       水戏台的魅力,这里正上演着越剧,熟悉的曲调,委婉柔绵的唱词......
            
        酒的风情。酒窖里的女奴酒,历史悠久,那些状元红,女儿红都是这酒演变出来的


      风情园里的“祝福”、“迎神”、“婚嫁”……一幕幕既是先生笔下的场景,也是活泼泼的越风绍俗。
图片
    

        沈园
        自古道,
有喜就有悲。古往今来,情为所困, 一首“钗头凤”流传了千年,一场凄美的爱情,让沈园穿越了古今。这里是陆游与唐婉爱情故事的发生地。相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初娶唐琬,伉俪情深,后被迫离异。一处私人花园,没有人真正了解园主的姓名,但谁都知道这里曾发生的故事,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承载了千年生死爱恋的古词,读来让人折腕叹息......
       诗境园廊下挂满祝祷,美好的夙愿,古今能得偿所愿的,又有几个?      
图片

          湖水涟漪,浸湿了我的心底......
        沈园悲矣,情若陆唐痴,今有几人欤?
鸳鸯不易......

       
    

       
与老酒一样溢出陈年香气的绍兴城,点点滴滴都有着历史的痕迹。一条小巷、一弯小河、一叶小船、一座石桥、一个台门,一段故事。
 

      江南水乡特有的粉墙黛瓦,枕河人家、老街深巷……
图片         
    
还记得鲁迅小说里的描写么?坐着乌篷看水戏
        感受下这里的地方特色吧! 
 
 
       古桥是绍兴的风韵,是镶嵌在江南繁华市井里的一道别样景致,它是风雅的......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八字桥”
如同老照片隐隐泛着的黄晕,稳重、沧桑、有着岁月的从容。
 

  
      绍兴的夜晚是浓醇的,酒香迷人,......
       
        
来到这里
怎么能不去感受一下咸亨酒店呢?“小店名气大 ,老酒醉人多”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让酒店名扬四海     
 
 
        条凳方桌曲尺柜,土碗串筒热老酒,豆腐干茴香豆,花雕酒香满楼 。

    
        孔乙己欠账处
       欠的账还记着,却没有人来还了。年复一年人们看着粉板念叨起他,想着他的窘迫与尴尬~       

      
       外堂的零星打坐,内里的一番繁乎......
图片
       
        围绕着主题文化建造的“咸亨酒店”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古典而雅致的装扮,带给人的是柔和而舒坦......

图片
      

             
        转
日,一天的行程满满当当。 
        东湖
        东湖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浩瀚博大,也没有浩浩淼淼水天一色的气魄。它的气质在于平凡中见真奇,小巧中透着灵气,普通中显示高雅。简单来说,东湖不是湖,原是一座大青山,至汉代起,相继至此凿山取石,至隋,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大举开山取石。经千年鬼斧神凿,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宛如天开。
        似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游览东湖最大的视觉是对崖壁的欣赏。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
       远看:崖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各异,层次多样。



       中瞧 :壁高百米,倒悬若堕,奇潭幽渊,水色黛然。
图片 
   
          近观:小舟入洞,坐井观空 ,别有一番洞天。
图片        
       坐乌篷船游览东湖,是湖中的一大特色

图片
                           
       石桥 
图片

       长堤景色
图片       
        曲径通幽
图片
   
         游览东湖不仅吸引的是如画的景色,更是被古时先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而感动。
 
         
 
       大禹陵

         在人类的记忆里,无论东方与西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发生在上古时期的大洪水。洪水之来,浩浩滔天,与西方的诺亚躲在方舟里静静等待洪水退去相反,华夏族却能与之对抗。舜帝命鲧治水,鲧逢洪筑坝,终堵水不利,治水无功,舜帝于是震怒,杀鲧于羽郊。
 
    禹,便在这样的时候承担起了父亲鲧所没有完成的任务——治水。

            从来治国先治水,因为水患所害关系着国计民生。而以尧舜时期的生产力来说,治水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禹之功,因其德,亦因其智。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但没有继续使用父亲的方法,而是顺其水脉,因水之力,改堵为疏,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艰辛,终于平定了水患。
        禹为皇,其后,东巡狩猎,至绍兴而崩,葬于会稽山山麓,便是今日之大禹陵。
 

          大禹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誉为“华夏民族的开国之祖”

       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庙依山而建,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郁郁葱葱的会稽山依赫黄色的殿宇,高低错落,气势宏伟。

       碑坊庄严而肃穆,长长的神道两侧伫立着12对神兽石雕
图片
     
      每年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禹典礼 
图片

         棂星门   大禹陵入口处图片

       顺百米甬道,拾级而上
图片

    “禹葬会稽”的记载最早于【吕氏春秋】并载入【史记】。大禹陵碑于明嘉庆19年(1540年),为当时的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写建立。据说大禹就葬在这块碑后面的山上,但具体位子至今仍未找到
图片

        禹祠。作为供奉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最早建于夏朝,为大禹的第六代孙所建。当年建造的禹祠早已荒废,这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图片

        禹庙。早期的禹庙建于夏代,屡建屡废,地址也不固定。后禹庙始建于南北朝(公元545年)经历代重修,现存的为明末清初的格式,依次分为:照壁、岣嵝碑、午门、拜厅、大殿   
       大殿前有御碑亭,碑文有清乾隆祭禹诗句。

图片

          午门”建于明末清初,300多年历史了。中间的门槛特别高,是皇帝的专用通道。两边由文武百官通行。屋檐上有“双龙戏珠”“双鲤跃浪”的雕琢,精美绝伦
图片

      “百步禁阶”其实只有39步,含有三拜九叩的意思
图片

      “大殿”  
图片  
       “岣嵝碑”。 因字体形似“蝌蚪”,故称它为“蝌蚪文”。碑刻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记叙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功绩。叙事碑也叫“禹王碑”。石亭建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为了保护这块碑而建
图片

      “咸若亭”也叫鼓乐亭。相传是祭禹时奏乐之处,建于宋朝(1164年) ,据说在这里奏乐,通过这些石质构建的镂空雕饰,整个会稷山都能听到
图片

       禹王殿 有康熙和乾隆帝祭禹时所写的对联,赞扬了大禹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
图片
        
         纵观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4000年前大禹治水的千秋伟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口碑,“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是对大禹功德的最好颂扬。

        古城之越,它把最古老的一面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那些先贤的背影,曾晃动在水的皱褶里,飘逸在酒的幽香中......
 
       兰亭
     
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后晋王羲之在这里写就文采书法冠天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邀集名士等41人会于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集序》,序中描述了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及对人之生死的一番感叹,尤其书法无与伦比,古今莫二,被称为极品,从此“书圣”之名天下知尔,兰亭也因此成为了书法圣地。
 

      茂林修竹,清新而极致的静雅...... 
  
    想象中的兰亭该是这样的

图片

      王羲之爱鹅,相传这碑亭上的“鹅”字为王羲之亲笔书写,“池”字则其子王献之续写,“鹅”字瘦,看起来透着南方人的秀气;“池”字肥,显得粗犷豪放;一碑二字,父子合璧。

图片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俯首疏羽和 ......
图片

       这便是著名的兰亭碑亭了,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手书,文革时被砸成了几块,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字体残缺,令人遗憾。

文章评论

烟雨如梦

写得真好!跟着你的文章游了一遍绍兴,下个月会去那里看看

平川居士

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写的真好。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转走几张照片充实到我的相册中去,谢谢你朋友。

雨竹

[em]e163[/em] 写作辛苦了!还真不知道绍兴景点那么多,真是从古到今,恒远流长!

絮尘倾恬

去过,就像你写得那样栩栩如生。清明回杭了吗?

芝麻开花

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带我去游览了一下历史古城,让我一饱眼福;一段段精彩的导语把古城的历史人文演绎的淋漓尽致,让我对古城绍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谢谢妹妹!写作辛苦,祝好![em]e163[/em] [em]e160[/em]

温柔

一篇游记带来了美的享受!

糊涂老哥

名人故居,风景如画,谢谢你让我欣赏文化美景。

风景如画

这地方,10多年前曾去过,可惜没留下半点文字或照片。憾甚!今日看了美女的大作,兴奋之至。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