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月支出980元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出炉
个人日记
“晒”账单人均月支出980元
学生谈心:想节省点花,但遇到好吃好玩的又有点“HOLD不住”。
家长语录: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老师声音:按需支取,量入而出,切忌冲动消费;心系社会,胸怀国家,要有感恩的心。
专家建议:大学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那些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没有必要一次配齐。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受访学生平均计算
每月800元或是“标配”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
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过早,牛肉面7元;中午一个小炒、一瓶饮料总计14元。晚饭炒饭或者盖饭,素的6元,荤的10元;夜宵是泡面加火腿肠,总计6元。偶尔出去喝酒,25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如游戏点卡)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
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每天都在食堂吃,早饭3元,中午和晚上都是6块,没有消夜的习惯,每周日也有次聚餐,AA制每个人只需出20元,课余时间用来写稿赚钱,因此也没有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一个月如果按花费来算大概也需要个800元左右,但因为自己在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基本上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算数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家长内心相当纠结
给多怕浪费给少怕不够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去年整个夏天都比较开心,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微博),录取的也是热门专业。为了奖励儿子,李女士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
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1000元,家里负担太重,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真怕儿子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戴先生的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对于儿子在学校的开销,戴先生说,开学时给孩子的4000块钱本是三个月的开销,但过了不到一个月,儿子就说钱已经用光了。“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在湖南长沙县一家印刷公司当会计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需要有“计划”。李先生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对于女儿的消费观,李先生这样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回去以后,和女儿一起把在武汉旅游的发票核算了一下,一起分析分析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同时让女儿自己想想,如果真上大学了,一个月要多少生活费。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
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消费水平要量入为出
老师普遍认为消费应有计划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从我教学这两年的观察发现,‘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表示,而很多80后学生也对90后的消费水平感慨不已。他认为,学生的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家庭实力,但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计划消费”,最终会导致铺张浪费。
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表示,如果学生有心节约,一个月的支出应该不至于超过千元。“比如吃饭,大学食堂有国家给予补贴,一餐饭大概六元足矣,而且比校外安全、卫生。”
钱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有的父母一次给了四个月生活费,没想到孩子两个月不到就花光了,又向家里要,这样是不好的。家长可以分次给,比如每个月或者3个星期给一次,培养一下孩子的理财观念。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会慢慢适应的,花钱就会比较克制了。此外,钱老师还建议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培养一下社会经验,充实一下大学生活。
而中国地质大学(微博)江城学院的刘美中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学习如何生活,合理分配生活费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长期泡在网吧,像游戏点卡这种费用就是非必要支出,应减少。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要真正进入社会,所以要心系社会,胸怀国家,同时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谢谢养育你的父母,体会到生活费的来之不易,不要大手大脚,浪费父母辛苦挣来的钱。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专家称经历磨难才能成长
华中科技大学(微博)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说,目前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90后学生依靠家长给钱,不愁吃不愁穿,已经习惯了高消费。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疼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生活,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很弱,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对金钱不知道珍惜,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
吴一鸣建议,目前,高校寝室基本安装了固定电话,图书馆、教学楼内也随处可见卡式电话,教学楼内都设置了机房,学生上网十分方便,手机、电脑等并非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对孩子,给他们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一位“励志型”大学生的月账单
性别 男(大二)
早餐 不吃
中餐 食堂打饭12元
晚饭 学校周边10元
消夜 泡面+火腿肠+水8元日常必须支出 总计100元娱乐支出 上网费200元,打球买水之类一个月花大概50元其他支出每周聚餐,每次30元左右消费习惯 无是否打工 有,做文字类兼职
总计 300元左右
备注:比较少向家里要钱,如果运气比较好,这个月赚得多可不用找家里要钱
一个月以30日计算
“省钱”:多借鉴他们的经验
多参加学校活动
“我最喜欢上淘宝,前几天团购了七八件衣服,才两百元不到。”江汉大学大三女生小彭介绍自己的经验。
“一个月手机费哪用得着两百多元?你可以办套餐,或是改用qq聊天。还有啊,手机聊天能长话短说就不要说太久。”很多男生为电话费居高不下而苦恼,但女生总有自己的省钱秘诀。“就是在学校也能赚钱。”小彭说,如果学生不幸挂科,一个学期要重修十几个学分,就得上千元的额外花费,再加上其他一些杂项开支,一年的开支非常多。所以上好每节课才对得起自己在学校的学费消费,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比赛,这些不但不要钱,还能为未来求职、深造增加机会。
电脑和上网费用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消费。“有些毕业了的同学把电脑便宜出售,一台用了不到两年的电脑一千元就能买到。”小彭的室友胡玲说,她是大二的时候才买电脑的,觉得二手电脑的性价比很高。在没买电脑前,她一般都是去学校机房上网,一小时一元钱的价格,比学校外的网吧便宜了一半。而学校里的宽带一般分为小时卡、月卡和学期卡,如果只是上网聊天和看网页,60元150个小时的小时卡可以用两个月。
大一时,胡玲用学生证免费办了一张借书卡,周末时,胡玲便会到图书馆借点书回来读。她说,很多书籍都能够在图书馆里找到,爱看书的她为此省了一大笔买书的钱。
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
花钱上学是正常的,但让学校花钱请你读书也并非不可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有可能从学校的口袋里掏出钱来的。”武汉科技大学纪同学介绍。
纪同学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挣钱办法:“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元左右。这800元包括家里给我的生活费,打工挣到的钱,勤工助学的奖金,还有奖学金。去年,我通过不懈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这笔奖金可以支持我6个月的生活费。加上去年下半年在肯德基打工挣到的钱,除了买笔记本电脑外,我基本上没有跟家里要过生活费。”
怎样才能获得奖学金呢?纪同学说:“当然主要还是看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坏是决定你能否拿奖学金的首要决定因素。很多学校还设置了综合测评,这也是决定能否能拿奖学金的一个因素,主要是看你参加活动的加分情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