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

个人日记

 

   

    吴非

    有客问: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比,有哪些不同?

    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每个年代的学生受时风影响,受社会环境影响,当然有很多不同。比如,和二三十年前比,现在学生物质生活条件好,学校和家的“硬件”都非同一般。当年哪个同学坐了一回小车,大家就说他“坐了公家的车”,“有背景”;现在放学时,学校门口三条道堵上两条半,像停车场,而在学校附近租房步行上学的才是有钱人。统而言之,如今学生生活目标太直接,生活单调,学习比较功利;简而言之,“不好玩”。

    大约20年前,看过两个学生打赌兑现,甲撕了一元钱食堂菜票给乙,说“我服”。原来考前二人设赌,乙说“期中数学准备考个65分,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行”,甲则表示“这回考个80分就够了”。考完试卷发下,甲“不小心得了个85分”,乙则“准确地得到65分”——也就是说,他们在比操控能力,在他们眼中,考试成了游戏。须知要掌控考试得分,要比他回回能得满分更难——他得仔细揣摩试卷,看清结构和分值,估算阅卷标准,了解老师的批改习惯,算好了、算准了,才动手。依我看,这是真正有管理才能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从事卫星发射、空间对接、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情报搜集、精确制导打击一类的技术工作,而这些工作未必需要考试回回得满分的人。教育界流传的所谓“第十名现象”往往就在你身边,有许多大活人给你做例子,就看你有无识见了。聪明的教师及明智的家长根本不在乎那个考试名次“数一数二”,只观察学生学习的趣味。

    有种学生,既适应成群结队,也爱独往独来,有集体观念,但畏惧“集体主义”,这些,也多是能成事的人。一个人独处,不感孤独,效率高,爱思考,这种学生才是所谓的“狠角色”。通常学校教育,往往关注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其实素质最高的学生,几乎都是沉潜型的。中学时代就能习惯寂寞,宠辱不惊,淡定从容,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一生受益无穷。

    1989年送考,上午考过,下午还有一场,天热,我和学生在草地上休息。大门外送考的人潮虽不及现在的烈度,但也是前呼后拥。我那个“少年班”多是外地学生,坐在草坪上午餐,只有面包和水,两大包榨菜,当时也就这个条件。除我们这一群,校园里只看到一个男生,孤身一人,坐在草地边,用个玻璃酱菜瓶喝水,啃烧饼——就是南京人称作“侉烧饼”的那种最便宜的,然后,从容地整理好讲义夹,放在石凳上,当枕头,睡下。我悄悄对学生讲:以后上了大学,要注意结交这样的同窗,独往独来的,生存能力强,真正的狠角色。

文章评论

愚公

这个老师也非常了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