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讲解——人性的真相

个人日记

文章来源:网络 编辑:慕凌佛画堂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当中国人不再为衣食而忧,文化断裂,信仰缺失,已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无论儒家的仁义礼智,佛家的因果报应,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国人立足之根在于身心修养,而身心修养之本在,那么,现在中国人应该信什么?

 

         图片

 

本栏目将向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及其他高僧大德请教,兼容并包,探讨修养与信仰,致力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有句老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全世界几十亿人,同样都是眼睛、鼻子、嘴巴,但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即使双胞胎,面貌、思想、个性,各不相同,这两句话就是人性问题,非常奇妙。南怀瑾先生说。

  有中欧商学院苏州校友请教南怀瑾先生人性的真相,他欣然应允。以下为整理南怀瑾先生讲话。

  中国文化的中心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家,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所以,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子,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明心见性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

  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字,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么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要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很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他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衣钵传下去,就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国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功夫也很高,就写了一个偈子在回廊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觉,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觉,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的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有承受者呢!

  惠能后来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存在。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一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明心见性。南宗是讲顿悟的,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刚好把这个丢掉了。

  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南怀瑾:

  国学大师。1918年生于浙江,少即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兼习武术。青年时钻研道家学术,并发心学佛,遍阅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儒、释、道兼通,隐居讲学数十年,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创办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

本栏目文章链接(QQ870109183

让自己每周做一次辟谷排毒[保健][图片]

当你读完,你会放下好多事

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

攀崖选方丈

路曲心直

如此度他

台阶与佛像

遗忘在远古的温柔

在败棋中寻找胜招

剔凿生命的石屑

最深的伤害

有些谎言需要尊敬

[]一位智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自在的福报从善根中来

佛与善恶

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自卑只是成长路上的逗号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以下网聊的假学佛之人必须远离

怎样在病中消业积福?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换种心态看问题

人生的真相

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女人与狼狗(作者:生根活佛)

[]深水无声,才是处世之道

[]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

花朵静悄悄地开放

轻装而行故事就在脚下

不要把心儿给丢了

锁链

佛与善恶

[]不要追求一个虚幻的经典

[]窥基大师与道宣法师的故事

[]情绪的轮回-----达照法师

[]圣严法师:不要发空愿

[]道证法师:往生者的托梦.

]一篇令人感动的开示:庄严你的生命

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

随缘不变是最好的性格-----星云大师

[]你没有理由不去感恩

[]【有福者见】为何你不为掉了根头发而哭泣

[]禅走琴弦——圣严法师

[]身逾九旬心如赤子——梦参老和尚专访

[]诚实的福报

]随缘是大智慧

[]福报哪里来------星云法师

[]上中前的人生-----星云法师

[]拒绝溶化的冰-----林清玄

[]助你成功的细节.

[]我的学佛因缘/杜忠诰(南怀瑾学生)

[]平息怒火四十四招

灵性的真相(从未看过如此生动透彻的打坐讲解,不能错过啊

[]你只要感恩,生命就开始转机

[]南怀瑾对《心经》的注解

[]观心--万缘放下----南怀瑾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圣严法师

]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圣严法师[特色教育篇37]

[]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