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
个人日记
整整30年前,豫南某县从联合国科教文捧回了“国际扫盲奖”,一下子让国人振奋,也让部分外国人震惊。国人喜欢膨胀,好像一下子所有的文盲都初中毕业似的。但有句俗语“行远不行近”,连被扫的村妇村夫们都匪夷所思:这外国人怎么就这么好哄啊,看不出来那是我孙子的字啊。
为了配合上级对这一卓有成效的大奖进行宣传报导,我有幸跟随一群报社记者和部分文教官员去西部山区采访。记者们坐面包车前行,我们则是一溜的二八黑老鹰自行车,七折八拐逶迤进群山环绕的小村庄。
是夜,我们被分配到部分群众家与他们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来为了减轻大队没有这种招待能力的尴尬,二来通过三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扫盲情况。我住的地方叫梨园沟,诗一样的名字依然粉饰不住夕阳下山村破败的轮廓。
炊烟和弯月一同升起。我住的这家三代8口一个大院子,他们住着几间老草房,把仅有的两间瓦房腾出来给我们住,晚饭我们还是享受到了山上的野葱炒鸡蛋的待遇。晚饭后我们就坐在宽敞的院子里聊些家常里短的事,有七、八岁的孩子在在一边蹦跳着喊儿歌:王文博、王文博,一下子吹到联合国。还没等我们和孩子一起交流,那孩子早已被大人赶进屋里不再出来。我们知道,王文博是当时主抓扫盲的一把手,孩子是怎么知道这世人皆知的扫盲大奖掺了水呢。孩子的家长很害怕,说孩子不懂事,瞎嚷嚷,都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来的。我们也一笑了之。
梨园沟果然名不虚传,到处都是梨树,梨花和月光芬芳着整个院子。
第二天清晨,晨雾爬上了山坡,牛铃把山村摇醒。
我们简单吃过早饭后来到大队部,任务是听一节扫盲课。一座明三暗五的青砖破瓦房坐落在村外的山坡下,院里院外被开满白花的梨树和青树覆盖着,房顶有些瓦被风雨剥蚀脱落教室里便有光柱子下来,窗子上没有玻璃,残损的木格子像缺牙的老人的嘴。
听课的大都是本村的中老年人,他们带着长短高低不齐的凳子参差地摆在中间坐着,也有的靠在墙根蹲着的。后面是我们这些拿着听课记录的城里人。讲台还是用土坯垒高的土台子,上面站着一个据说是从外地借调过来的民师,女,40多岁,衣着简朴,背有些驼,带着微笑站在讲台上,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
人还没有到齐,教室乱哄哄的。我听课一向不习惯坐在被安排的位置,评委似的。我坐在学生中间,我连身体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躁动、气息和对讲课内容真实的感受。挨着我的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总是以淳朴的微笑回答着我的疑问,我看到他手里的小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看不清的名字,名字上面有被擦的痕迹,我翻开本子,里面同样是山石田水火土之类,我小声问,你写的?他微笑着,那里,一年级孙子的,换了我的名字,顶我的任务了。上面来检查了好应付。我虽然不到30岁,但长得老苗,外貌又普通,一点也不像“上面的人”,他把我当成了也是被扫的对象了。我看到周边的都拿着这样的小本子,但不知道他们拿的是孙子的还是孙女的,抑或是他们自己的。突然前排一身穿花格子的中年妇女问我,今天老师讲些啥,我说不知道,听说是老三篇里的一些字吧。
一听说老三篇,他们便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是的是的吧,上次学了老愚公三个字,太难写了”。
“就是,没有白求恩好写呢”。
“上次没来学,白求恩是什么东西啊”
“连这都不知道,我也没来学,我估摸着就差不多”。
“唏,你能估摸出来,我王字到着写”
“就是过去穷啊,你向地主借粮,他能借给你吗,白求恩了”
几个知道白求恩底细的人就咯咯地笑着。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一个看上去年纪不大却少白头说:“我是不管他什么白求恩黑求恩,只要借给我就去求恩。”
“这都哪跟哪儿啊,没文化!等于白扫你们了。某某某撂倒(教导)我们说,白求恩同志是家伙大的共产党人,这个人不是去求恩。”
正在哄哄,老师清清嗓子,用一支竹棍轻轻敲敲黑板:大家安静,这次先复习上次学过的,我念一遍,大家跟着念。
我抬眼看看,黑板上已写了两个字:煤球。煤字上面还有注音:mei,老师就大声的念mei ,大家也跟着mei 。不知是人多还是有上面来的人听课紧张,下面竟读成了mei ,煤球的球。大家跟着读了三遍。前面有人站起来:老师,别扭啊,和我孙子教的不一样。老师疑惑的看着大家。同来的老张,脸憋得通红,不敢笑。上面来的人窃窃私语。
少白头站起来说:老师,别教那么难的吧,你就还教我们大小多少啦,或求人办事常用的啦“。老师想想也对这符合急用先学的原则。老师趁好收场说,好,就按大家说的教。边说边擦去煤球,黑板上出现了很规矩的两个大字:大,小。然后自然又是大人的大,小孩的小读了几遍再歪歪扭扭写了几遍。少白头又站起来说:求人办事的求怎么写,老师就很利索地写个求字并说:”恰好就是白求恩的求。“一听是白求恩的求,花格子女人就低头嗤嗤地笑起来,眼睛乜斜着黑板,并推搡身边的女人:“嫂子嫂子,你看这外国人的球和中国的不一样,带钩儿。”嫂子也笑着:“两边还各两个蛋呢。”两个人人的头别在了一起。
老师写完后依然领着念:qiu,白求恩的求,一连几遍,大家念得越来越整齐,老师兴致越来越高,然后让大家齐读几遍。教室里便一声高一声低的混乱起来:白求恩的求,大人的大,小孩的小,白求恩的求,小孩的小......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愚昧和快活鼓胀着人们的血管和灵魂。
后来我不知道这次验收合格不合格,我只知道那漫山遍野的梨花年年开放给这里的山民带来甜蜜的记忆。
为了配合上级对这一卓有成效的大奖进行宣传报导,我有幸跟随一群报社记者和部分文教官员去西部山区采访。记者们坐面包车前行,我们则是一溜的二八黑老鹰自行车,七折八拐逶迤进群山环绕的小村庄。
是夜,我们被分配到部分群众家与他们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来为了减轻大队没有这种招待能力的尴尬,二来通过三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扫盲情况。我住的地方叫梨园沟,诗一样的名字依然粉饰不住夕阳下山村破败的轮廓。
炊烟和弯月一同升起。我住的这家三代8口一个大院子,他们住着几间老草房,把仅有的两间瓦房腾出来给我们住,晚饭我们还是享受到了山上的野葱炒鸡蛋的待遇。晚饭后我们就坐在宽敞的院子里聊些家常里短的事,有七、八岁的孩子在在一边蹦跳着喊儿歌:王文博、王文博,一下子吹到联合国。还没等我们和孩子一起交流,那孩子早已被大人赶进屋里不再出来。我们知道,王文博是当时主抓扫盲的一把手,孩子是怎么知道这世人皆知的扫盲大奖掺了水呢。孩子的家长很害怕,说孩子不懂事,瞎嚷嚷,都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来的。我们也一笑了之。
梨园沟果然名不虚传,到处都是梨树,梨花和月光芬芳着整个院子。
第二天清晨,晨雾爬上了山坡,牛铃把山村摇醒。
我们简单吃过早饭后来到大队部,任务是听一节扫盲课。一座明三暗五的青砖破瓦房坐落在村外的山坡下,院里院外被开满白花的梨树和青树覆盖着,房顶有些瓦被风雨剥蚀脱落教室里便有光柱子下来,窗子上没有玻璃,残损的木格子像缺牙的老人的嘴。
听课的大都是本村的中老年人,他们带着长短高低不齐的凳子参差地摆在中间坐着,也有的靠在墙根蹲着的。后面是我们这些拿着听课记录的城里人。讲台还是用土坯垒高的土台子,上面站着一个据说是从外地借调过来的民师,女,40多岁,衣着简朴,背有些驼,带着微笑站在讲台上,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
人还没有到齐,教室乱哄哄的。我听课一向不习惯坐在被安排的位置,评委似的。我坐在学生中间,我连身体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躁动、气息和对讲课内容真实的感受。挨着我的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总是以淳朴的微笑回答着我的疑问,我看到他手里的小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看不清的名字,名字上面有被擦的痕迹,我翻开本子,里面同样是山石田水火土之类,我小声问,你写的?他微笑着,那里,一年级孙子的,换了我的名字,顶我的任务了。上面来检查了好应付。我虽然不到30岁,但长得老苗,外貌又普通,一点也不像“上面的人”,他把我当成了也是被扫的对象了。我看到周边的都拿着这样的小本子,但不知道他们拿的是孙子的还是孙女的,抑或是他们自己的。突然前排一身穿花格子的中年妇女问我,今天老师讲些啥,我说不知道,听说是老三篇里的一些字吧。
一听说老三篇,他们便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是的是的吧,上次学了老愚公三个字,太难写了”。
“就是,没有白求恩好写呢”。
“上次没来学,白求恩是什么东西啊”
“连这都不知道,我也没来学,我估摸着就差不多”。
“唏,你能估摸出来,我王字到着写”
“就是过去穷啊,你向地主借粮,他能借给你吗,白求恩了”
几个知道白求恩底细的人就咯咯地笑着。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一个看上去年纪不大却少白头说:“我是不管他什么白求恩黑求恩,只要借给我就去求恩。”
“这都哪跟哪儿啊,没文化!等于白扫你们了。某某某撂倒(教导)我们说,白求恩同志是家伙大的共产党人,这个人不是去求恩。”
正在哄哄,老师清清嗓子,用一支竹棍轻轻敲敲黑板:大家安静,这次先复习上次学过的,我念一遍,大家跟着念。
我抬眼看看,黑板上已写了两个字:煤球。煤字上面还有注音:mei,老师就大声的念mei ,大家也跟着mei 。不知是人多还是有上面来的人听课紧张,下面竟读成了mei ,煤球的球。大家跟着读了三遍。前面有人站起来:老师,别扭啊,和我孙子教的不一样。老师疑惑的看着大家。同来的老张,脸憋得通红,不敢笑。上面来的人窃窃私语。
少白头站起来说:老师,别教那么难的吧,你就还教我们大小多少啦,或求人办事常用的啦“。老师想想也对这符合急用先学的原则。老师趁好收场说,好,就按大家说的教。边说边擦去煤球,黑板上出现了很规矩的两个大字:大,小。然后自然又是大人的大,小孩的小读了几遍再歪歪扭扭写了几遍。少白头又站起来说:求人办事的求怎么写,老师就很利索地写个求字并说:”恰好就是白求恩的求。“一听是白求恩的求,花格子女人就低头嗤嗤地笑起来,眼睛乜斜着黑板,并推搡身边的女人:“嫂子嫂子,你看这外国人的球和中国的不一样,带钩儿。”嫂子也笑着:“两边还各两个蛋呢。”两个人人的头别在了一起。
老师写完后依然领着念:qiu,白求恩的求,一连几遍,大家念得越来越整齐,老师兴致越来越高,然后让大家齐读几遍。教室里便一声高一声低的混乱起来:白求恩的求,大人的大,小孩的小,白求恩的求,小孩的小......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愚昧和快活鼓胀着人们的血管和灵魂。
后来我不知道这次验收合格不合格,我只知道那漫山遍野的梨花年年开放给这里的山民带来甜蜜的记忆。
文章评论
碧海晴天
哈哈,老师当年没有如实报道吧?现在这种以假乱真的招式还大行其道呢。
····
才听说有 “国际扫盲奖”[em]e113[/em] ! 老百姓不过是落后,而那些 “上级 官员” 却是名副其实的 “愚昧”,该给他们发 “国际愚昧奖” !
七彩云儿
呵呵,有趣!
七彩云儿
白求恩,有意思![em]e113[/em]
农夫山泉有点咸(拒聊)
梨花的美掩盖不了愚昧·····
春风花雨
白求恩、黑求恩、求恩,乡村妇女的想象力丰富,老师把遥远的故事写得富有生活情趣,有意思
清泉
呵呵!真有趣,像说天书一样!我还才听说过。
原野清风
那种乡村特有的语言与行为方式,农民老师抓得太准了!来自于生活的文字,读起来就是有韵味。
一缕阳光
[em]e128[/em] 白求恩的‘求’,就求你再来一篇让人能笑出眼泪的文章乐乐吧!
一缕阳光
欣赏好才华![em]e179[/em][em]e183[/em] [em]e160[/em]
春风拂面
我问了母亲我记得我小时候家乡也有扫盲班,母亲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扫盲班,好多人不好意思去上学!
春风拂面
好多记忆都是美好的!记忆里人物都是可爱的!哈哈!一个年代一个故事!
春风拂面
真诚的祝福送给老师!祝福老师开心快乐!幸福安康!
双栖暮阳
造假是国人最拿手的活,炫耀是国人骨子里的劲儿。 老谋深算的算计赶不上以假乱真的欺骗!
双栖暮阳
文章来自于生活, 真情存在于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