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心法
手机日志
填词心法 资料源自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 Part A:基础篇 1. 结构 2. 意象 3. 衬字 4. 句式 Part B:提高篇 5. 修辞 6. 用词 7. 警句 8. 化用 填词心法_1结构心法_(1)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好的结构能够使人始终在你营造的意境里,跟随着你的句子流转,能够有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过词曲之道,并非遥不可及,所谓好的结构,只要是你稍稍注意就可以做到。 结构通常是针对中长调而言的,小令因其篇幅短、用笔少,不需要过多考虑结构的问题。一般而言,小令通常在三四句话内就完成了意思的表达,因此常用来描写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瞬间的心理,其用语相当言简意赅。因此对小令来说,要的是快进快出:起句要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万不可讲意思说尽,要使读者读罢仍能情思缭绕。如温庭筠的名篇《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起句便将状态地点点出,寥寥数字就勾勒出全词的概况,而结句"肠断白蘋洲"有愁有恨,又精炼自然,故能引人遐思。要特别指出,起句勾勒,贵在点出最重要的信息,就如同一副画,你要在一两句描绘完整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写的是你在看这幅画时第一眼关注的东西,你最先关注的也是读者最容易想到的,至于画的部分读者能够自行填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如前面所写"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便点出了整幅画最引人注目的点,至于江什么样、远处山际天边等等能够自然而然的在读者脑海中浮现。 所以写小令起句要精炼,不可铺陈渲染,比如用小令写春归,首句直接点题说春去即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选用《忆江南》来写春归,首句即可写"春又去",直接自然,以下三句用来分别从二到三个点来刻画伤春情绪,最后结句用深情或者幽景句结束,转承自然。举个例子如"春又去,空剩瘦花枝。一点凄风吹恨泪,几回寒雨到愁眉。醉里问君知?" 作业:按照《忆江南》格填词一首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注:『』表示其中句子宜用对仗 中仄仄平平(韵)。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1结构心法_(2) 上回说到,小令宜快进快出,本回将说: 对中长调而言,则需要谋篇立局,以使全词读来一气相承、贯通流畅、跌宕淋漓。这里我们以上下两片词为例。 词作中最为常用的结构是上景下情式。这种结构是人们最熟悉也最易理解的正向直线模式,也方便作者安排铺陈。就上片写景而言,初学可以用并列模式,描写多个与主旨相映的多个情景,最后辅以总结式的结句来收束上片。进阶则可以用递进式,起句写景平起,感情蕴住不言,然后逐句逐句地慢慢在景中蕴情,调子逐步地上扬,然后以情句收束上片,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下片抒情则不可平铺,对初学而言,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有意识的安排一点转折在里面。如写悲情,可以在下片情起用平或用抑,中间极尽情感宣泄、汪洋肆意,结尾处再次用抑,从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动,最易打动人心。 这里需要注意上景下情须或者相互补充,或者景为情铺,不可上下脱离,各执一词。上片乐景则下片乐情,上片悲景则下片悲情。偶有反衬尚可,但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逆转地回来,比如写内心伤悲,先铺了两句"蝶戏蜂游、莺歌燕语",可以作恨恨语"空叹息,不知心中苦",即可将其融合在词中;再如"东君不识离人意,棹头吹细柳。奈何心底苦,欲诉无人说"。在后面谈意象模块时,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的意象都是普遍适用的,既可以表喜又可诉愁,正所谓人喜物喜、人悲物悲。 关键词: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或者相互补充,或者景为情铺 小作业:按《长相思》格填词一首,可以采用上景下情的写法 中中平,中中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 中中平,中中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 关于《长相思》词牌说明 又名《双红豆》。唐教坊曲。双调小令。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注:所谓一叠韵,系指每片中第二个三字句用与第一个三字句相同的韵,如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实际上也可以不叠韵,例如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1结构心法_(3) 对于两片之调,容易发现其上下片往往是一样的,即便有出入,也出入甚微。由此可知还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安排全词,最为典型的便是上片写当年、下片写如今,过渡自然,脉络分明。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上片单写少年时候不知愁而强说愁,下片单写现在尽知愁而难言愁,中间不假过渡而过渡自然。这其实按时间顺序的一种模式,也即选取一个点作为分界点,上片叙述这个点以前的事情,下片叙述这个点以后的事情,选取的这个点便是你词的转折点。上面说的对比式结构,便是用过去来对比现在,从而更加凸显现在的情感,使得现在的愁或喜更富有立体感和感染力。 既然按照时间可以从古到今,自然也可以反过来。只是我们写词都是为了表达现在的情思,那么我们只需要做小小的改变。比如上片铺陈现在的愁思,在下片开始用常忆当年等引起对往日的回忆,然后展开对往昔的美好回忆的描述,在最后一句再逆转到当前,对比之下,现在的愁就深入读者内心了。最后的这个逆转是很容易做到的,可以用你情景的某一个事物即可转回,比如你倚栏回忆,从黄昏时写起,在结尾用一个"月华初上"或者"晚风忽起"便可转到当前。 关键词:对比模式 时间模式 (或者用长相思的词牌,试着用对比模式或者时间模式去安排全词)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1结构心法_(4) 与对比式写法类似,我们也可以递进地安排全词的结构,这样我们选取的上下片的分割点便是全词的递进点。比如寿词是宋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简单的写法便是上片回忆当年的能力成绩,下片写老了以后仍发光发热,从而全面立体地褒奖要贺寿的对象。举个例子,如应景写贺党词,我们以建国作为分界点,上片写过去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下片写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祖国,上下片合起来相互映衬,层层递进,凸现主旨。 以上对比式写法和递进式写法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这是按照人们的思维方式来安排的。其实我们还有其他安排全词的方式,比如说当词的内容和空间位置有关时,我们还可以按照空间位置来安排词的叙述,如从远至近、从内至外、从高至低、从东到西等,但不要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打乱原有的顺序。例如柳永的《夜半乐》前两阙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度万壑千岩,越溪深处。始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蒲。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就是按照船走的顺序来写的,由江的上游写起,到江的开阔地带(南浦),再到人烟稠密的村镇,层次分明。再比如还可以按照逻辑来写,如上片泛写、下片专叙,或者上片写因、下片写果,不再赘述。 作业:体会递进式写法。并理解其他写词方法。按《眼儿媚》牌填词一首。 可以尝试按照一定顺序来填成写景词。 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1结构心法_(5) 所谓“文章似山不喜平”,因此在词的结构上要注意转折。相对而言,诗所表达的往往比较雄壮,犹如奔腾的长江黄河,一泄千里,而词往往比较婉转,讲究一波三折。因此在词中铺陈转折能够更加流畅的表达作者的情感。比如秦观的《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短短几句中,先写凄凉的场景,此是一层;次句再写听到呜咽的乐曲,衬托出浓厚的孤独感,是又一层;下片写返乡梦断、孤魂飘荡,偏偏又碰到新年,反衬自己,又进一层;最后写衡阳还有书信,郴阳则连书信都收不到,又是一层转折。一篇之中,句句转折,层层递进,动人心肠,语淡意浓,余味无穷。 以词有两片为例,两片结处各有注意之处。上片结不能一结到底,要有结有放,要既能收束得住上片,又能尚存余地,从而上结下起。上片结因内容不同而各有不同:如王安石《桂枝香》上片写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来收束全文,上片描绘了金陵山河的宏阔气象,以画图都不能描绘完这个赞赏收束全文,颇有暂顿之妙;再比如拙作《沁园春•贺建党八十五周年》上片写建国前的浴血奋战,最后以“君知否,是南征北战,换了春秋”来收束上片,既小结上片,又借“换了春秋”来启出下片描写建国后的建设。 下片结则要收束全文,往往是点睛之笔,因为结尾要能结的稳、能承的住,要重笔浓墨,有沉郁之态、深邃之意。一般而言,下片收束全文要做到言尽而意不尽,通常有两种简单而有力的方法。一是用景句结尾,比如上景下情布局,下片在抒情之后以景句结束往往能耐人寻味、余意深远,如贺铸《青玉案》结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满庭芳》“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再如拙作《夜半乐》结句分别用“月移星转疏庭夜”“露浓阶砌东风夜”收束全词;一是用情语结,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结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晏殊的《鹊踏枝》“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再如《陌上花》以“纵成词,不似曾经风味,身慵心懒”来收束全词。 作业:按《卜算子》牌填词,重点练习结尾怎么结,顺便也试个仄韵的词牌。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词牌说明: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例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2意象心法_(1) 宋词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成为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或者婉约空灵,或者豪放苍凉。我们读一首词,往往会被其所描绘的意境所感染,这其中就有意象的重要作用。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连个六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凄清苍凉的意境。唐宋词中的意象研究一直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反过来而言,这些意象的适当运用,一来可以增加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二来可以有效地帮助敷衍全篇。不少意象都有丰富多样的寓意,这种丰富多彩性为我们在词中适当的位置表达恰当的感情起到十分必要的作用。 宋词的意象相当丰富,如落红、梧桐、帘幕、影、月、酒、水、杨、柳、桃、蝶、燕、春、秋、杏、絮、楼、风、花、江、溪、烛、雨、舟、梦等。这么多的意象不可谓不丰富,而将这些意象适当地组合后,将产生更进一层的艺术感染力。如贺铸《青玉案》结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对"闲愁几许"这个问题,作者连用三个意象来回答:"一川烟草"来表现愁的绵长和凄迷;"满城风絮"来表现愁的多和乱;"梅子黄时雨"则用时间之久和雨的绵密来表现愁的长、多及缠绵不绝。作者连用三个凄美的意象表现愁绪,反复推进,多角度描述。由此可知,若将这些意象模块化,将对我们快速的创作一首好词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意象多数都是中性的,也即可以用来表达喜也以用来表达忧,这也方便了我们的适用。后面我们以我常用的几个意象为例略作描述。 作业:按《忆江南》词牌填词一首 。要求嵌入三到四个意象,体会意象的统一 。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2意象心法_(2) 这节以酒为意象的例子来说 酒,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词者钟爱之,或许是因为酒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吧。酒既可以用来表达洒脱豪迈的胸襟,也可以用来表达黯然销魂的愁情别绪,兼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久别重逢、金榜题名、花前月下,此等快意之时,焉能无酒?故人远去、无颜江东、孤身他乡,念此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简单而言并非质量很好的酒,甚至可能是质量较差的酒。这种浊酒,便成了物质生活简单的象征,所用寓意也颇为广泛。一则可以反映恶境之下的悲壮情怀,二则可以描绘虽为浊酒却丝毫不减情致意趣的心境,三则还可以体现慨叹美好不再的忧愁,等等。 ◇悲壮者,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的是内心的沉郁;张孝祥的"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则更多的是边关将士的悲壮! ◇洒脱者,如杨慎的情怀;李叔同《送别》的"一壶浊酒尽余环"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王之道《江城子》中"浊《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字一字读来,感受到的无不是乐观洒脱酒一杯从径醉,家纵远,梦中归"也满是身处异地他乡的豁达态度。 ◇清欢者,如姜夔《摸鱼儿·向秋来》"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白石词多写闲云野鹤的生活,用语清淡,意境悠远,从此句即可略窥一斑;张辑《好溪山》有"呼浊酒,共清欢,五弦随意弹",以浊酒来表现生活的闲适、清淡、随意与无拘无束;再如"浊酒三杯棋一局,对花前、时抱添丁坐"。 ◇愁情者,如黄庭坚《点绛唇》"浊酒黄花,画檐十日无秋燕",表达感叹年华流去的黯然之情;刘克庄《虞美人·九日》"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将黄花和浊酒意象并用,拟人手法委婉道出心中底愁;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千古名句;吴潜之《沁园春》"愁无奈,且三杯浊酒,一枕酣眠",一语直接点破,愁的无可奈何,索性浊酒畅饮,饮完酣眠去也。 浊酒是仄声,用在平声处,我们多可以用芳尊或者芳樽来代指。芳尊也是诗词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意象之一,有时芳尊也指酒杯本身。如侯寘《水龙吟·老人寿词》中有句"莫惜芳尊屡倒。拥群仙、醉游蓬岛";李处全"藉草倒芳尊,衬香茵、落红千片";廖行之"竞把芳尊为寿,细祝遐龄难老,福禄未渠央";赵善括"无言独坐南斋,好唤取芳尊相对开。待醒时重醉,疏帘透月,醉时还醒,画角吹梅"。 当然,芳尊更多是用来代指酒。愁者,范成大有"谁伴芳尊,先问梅花借小春",蒋捷有"醉中几番重九,今度芳尊孤负"。还有"断肠也、无聊情味,惟有殢芳尊"之愁,"对景且醉芳尊"(晏几道)之相思情重,"幽吟无伴芳尊独"、"渐照芳樽,酒中孤影"之孤单寂寞。潇洒者,欧翁有"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之痛快诗句。秦观词多婉转幽静,也有"且对芳尊舒一啸,不须更鼓高山调"之句。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2意象心法_(3) 鸿雁,自古都是入诗入词的一个重要意象。鸿雁是候鸟的一种,每年秋季南迁,这些意境已经被运用到词人的无数作品中。由于鸿雁的迁徙性,常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和羁旅之感。诗人骚客们通过归雁来描述自己心底的种种情思,或婉转低徊,或暮年悲气,或念井思乡,每一种情感都在观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情感的倾诉口。雁者,一者用以代指书信,或盼信来,或惧信来,思乡怀人便在这一封简单的书信中展露出来;二者雁过声悲,羁旅他乡,思归不能,睹雁伤情,个中滋味便一泄而下;三者则借之表秋。 抒发羁旅之感。如"归雁下平桥,目断魂销"(陈亮《浪淘沙》),"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张抡《烛影摇红》),"翁知么,有西楼过雁,暗为徘徊"(朱元夫《沁园春》);"目断平芜无际愁,数尽征鸿点"(赵师侠《卜算子》),"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陈亮《好事近》),"暗蛩啾唧,征鸿嘹唳,憔悴都如许"(吴潜《青玉案》)。更多的时候,都不需多言,只需一个雁之意象,和其他意象一搭配,沉沉心事便呼之欲出。"更何处相逢,残更听雁,落日呼鸥"(李珏《木兰花慢》),"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张耒《风流子》),"黯消凝。人老天涯,雁影沉沉"(李莱老《高阳台》),"峭寒斗减,看旅雁、争起蒹葭"(杜龙沙《雨霖铃》),"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蒋捷《贺新郎》)。 思乡怀人。思乡怀人的时候心事万千,偏偏如许心绪无处可诉,本欲托于鸿雁欲寄,却无奈 "谁知雁杳与鸿冥,自难寄丁宁"(程垓《木兰花慢》),"贮离愁、难凭梦寄,纵遣书、何日有征鸿"(袁去华《八声甘州》),"过尽征鸿知几许,不寄萧娘书一纸"(赵闻礼《鱼游春水》)。于是禁不住感叹"塞雁来时空怅望,梅花开后无消息"(华岳《满江红》),"红笺不寄相思句,人在潇湘雁回处"(向滈《青玉案》),又有"征鸿排尽相思字,音信落谁家"(卢祖皋《乌夜啼》)的轻问。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广为人知。如此一来,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也在词中频频出现。而实际在思乡怀人之词中,这种情愫也往往是通过鸿雁做传书的信使来表示的。且看"霜前白雁初传信,篱下黄花独有情"(姚述尧《鹧鸪天》),"交情好在,雁书频寄云杪"(管鉴《念奴娇》),"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范成大《水调歌头》),"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张舜民《卖花声》)。 表达时令。雁通常秋季南迁,加之雁南归也是秋天的特景之一,所以词人也往往用见到雁南飞来表示秋季的到来。如"送过雕梁旧燕,听到妆楼新雁"(张仲宇《如梦令·秋怀》),"新雁声中,夕阳影里,千崖秋气"(袁去华《水龙吟》),"菊净橙香霜晚,何处数声来雁"(张镃《谒金门·秋兴》),"雁排空,渔唱晚,楚天幽"(魏庭月《水调歌头》),"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赵长卿《临江仙》),"新雁过、缥缈孤云天北"(赵以夫《龙山会》),其中都是用雁来描写秋的。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2意象心法_(4) 愁肠,可谓是古诗词中咏愁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了,入词者比比皆是。作为刻画愁思的重要意象,愁肠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形象性。在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唯有肠具有细长、曲折、盘旋等恰能描述忧伤之琐碎、绵长、无法言明的特点,而且愁到深处还"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种种特点,都不难理解词人如此中意愁肠这个意象的原因。 肠是千丝万缕的,是千回百转的,是交错难解的。"又怎生、说得愁肠,千丝万缕"(袁去华《瑞鹤仙》),"凉夜愁肠千百转,一雁西风,锦字何时遣"(辛弃疾《蝶恋花》),"缥渺佳人何处,镇日愁肠万缕"(葛长庚《谒金门》),"敛秋思、愁肠日结,拥翠袖、应费剪裁工"(梁栋《一萼红》)。"愁肠恰似沉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欧阳修《一斛珠》),篆香之千转百转,恰如其分。愁肠还是零星几许的,个中滋味,却也别有一番,愁肠有几许,实则愁情有几许,"西风路、几许愁肠凄断"(周端臣《六桥行》),"欲断离肠馀几许"(黄大临《青玉案》),"一寸柔肠情几许"(惠洪《青玉案》)。试问愁肠有多少,一寸两寸,寸寸都关心底无限情,"一寸愁肠千万缕,更听切切寒蛩语"(吴潜《蝶恋花》),"风清鱼笛晚。寸寸愁肠断"(严仁《菩萨蛮》),"奈愁肠数叠,幽恨万端,好梦还惊破"(周邦彦《浣溪沙慢》)。 情到深处,泪眼迷蒙,愁肠是难免带泪的,如"泪断愁肠难断,往事总成幽怨。幽怨几时休?泪还流!"(朱敦儒《昭君怨》),"争知道,愁肠泪眼,独自个重阳"(沈蔚《满庭芳》),"怨泪频弹,愁肠屡断,伊还知麽"(晁元礼《醉蓬莱》),"泪眼愁肠,朝朝暮暮,去便不知音耗"(杜安世《剔银灯》),"醉边人去自凄凉,泪眼愁肠"(韩玉《风入松》)。 赌物而愁生,愁生而肠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写睹春而愁生, "念远愁肠,伤春病思,自怪平生殊未曾"(陆游《沁园春》);"千里断鸿供远目,十年芳草挂愁肠"(叶梦得《浣溪沙》),芳草惹愁肠;"折得垂杨寄与,丝丝都是愁肠"(李莱老《清平乐》),折柳以怀人,愁满柳枝上;"殷勤满酌离觞,阳关唱起愁肠"(赵师侠《清平乐》),阳关自古多离别,叫人如何不伤心?更有"不堪楼上,昭华吹断,声与愁肠尽"(曹勋《御街行》),"孤馆静,愁肠碎"(孔平仲《千秋岁》);怀旧最易愁生,"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柳永《鹤冲天》)。 酒怕是诗词中最多被用以解愁的选择。曹操曾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此,酒和愁肠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晏几道《阮郎归》)。借酒浇愁并非最高境界,如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深一层,把本来是想借酒来解愁却反倒更增加相思之苦的那种矛盾感受传神的刻画了出来,传为千古名句;而他的另外一句"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出愁情已经使人凄切无比,虽然酒还未饮,却已是垂泪无数,较之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情更深一层,堪成愁到最深处。 作业:按《虞美人》词牌填词一首。这可是个好词牌啊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注:不用颜色的字表示用不同的韵,两句一换韵。 举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2意象心法_(5) 阑干,其义不唯一,一个意思即横斜貌,特别是常指星斗阑干,如诗句中"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阑干还指纵横交错貌,如岑参著名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我们这里主要指其与栏杆通用的意义。 阑干,与栏杆通用时,可以表达的主题很多,或许因为阑干可以描写其华丽,也可以描写其破旧;可以作为写景的一个视角,也可以作为感情的寄托;可以表现静美,也可以表现愁思。约略可以有几个常用以表现的主题,如闺怨、忆旧、思乡、伤别、怀古、抒愤等等,都可以看出阑干也还是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比较沉潜的感情。 如闺怨者,"美人浴罢黄昏暮,愁无绪。阑干倚遍凭谁诉"(姚述尧《归国谣》),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这些哀怨,层层点点,倚栏而生,无语无终,黯人心魂;如忆旧者,"谁凭阑干处,笛声长。追往事,遍凄凉"(朱雍《亭前柳》),"十年心事,几曲阑干,想萧娘声价"(张炎《渡江云》),倚栏时候,最易让人回忆种种、思绪万千;如相思者,"肠断桂冷蟾孤,佳期如梦,又把阑干拍"(范成大《念奴娇》),"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辛弃疾《鹧鸪天》),相思时分睹阑干,更是一番情愁;如思乡思归者,"阑干成独倚,海阔天无际。云淡隔壶山,鸿飞杳霭间"(李洪《菩萨蛮》),"独倚阑干,笑拈花片,细写思归字"(葛长庚《酹江月》)字字句句,都是若些惆怅;如抒愤者,"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阑干凝伫"(辛弃疾《贺新郎》),"耿耿有怀天可讯,悠悠此恨谁能说。倚阑干、老泪落关山,平芜隔"(吴潜《满江红》);如怀古者,"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吴文英《八声甘州》);如伤别者,"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难相应"(周邦彦《蝶恋花》)。 要提及的是"十二阑干"这个意象,即指曲曲折折的阑干或栏杆,十二是言其曲折之多,并非确切的数字。清陈廷焯《蝶恋花》:"镇日双蛾愁不展,隔断中庭,羞与郎相见。十二阑干閒倚遍,凤釵压鬢寒犹颤"。那种想见而不能见,走走停停的感觉就在倚遍十二阑干上体现出来。再如"层楼十二阑干,绣帘半卷,相思处处"(陈允平《瑞龙吟》),"翠袖两行珠泪,画楼十二阑干"(朱埴《画堂春》),"十二阑干堪倚处,聊一顾,乱山衰草还家路"(欧阳修《渔家傲》),"但无言,倚遍阑干十二,对芳天晚"(张绍文《水龙吟》),"衣宽带宽,千山万山,断肠十二阑干,更斜阳暮寒"(孙惟信《醉思凡》),"十二阑干空见月,谁教凉影伴人孤"(仇远《梦江南》),"翠楼十二阑干曲,雨痕新染蒲桃绿"(卢祖皋《菩萨蛮》),"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朱淑真《谒金门》)。那种思念哀愁的九曲回肠,恰似这曲曲折折的阑干,让人无尽感伤。又十二阑干是静物,仿若一幅充满浅浅愁绪的画面,再有一两清音响起,且如"十二阑干伫立,凤箫怨彻清商"(周密《木兰花慢》),"卷帘红袖莫相招,十二阑干今夜月,谁伴吹箫"(贺铸《浪淘沙》),这份哀怨便更深一层。 ----------------------例子到此结束,下面是意象心法部分结束语----------------- 再如花草也可喜可悲,表达喜情时可以用花繁草密、花浓草深,表达悲情时可以花疏草稀、残花败草;再如棹或舟既可以表达闲适的心情,也可以表达对归隐的向往;再如烟雨既可以表达闲适之情也可以表达忧愁之情。再如渡口、烟浦、秋千、寒云、笛筝、篱笆、诗书、灯烛等等都是经常入词的意象。举个用意象敷衍成词的例子,《减字木兰花》: 断桥残水,新恨旧愁离别泪。几寸柔肠,换得东风与夕阳。 曲栏频到,只为春芳吹又少。怕似笺书,暮盼朝思寄有无。 按《减字木兰花》填词一首 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 其中不同彩色表示不同的韵。 示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3衬字心法_(1) 为了使得词摇曳生姿、婉转达意,我们在词中需要安排一些虚字来或递进或转折。尤其是慢词长调,更不能缺少虚字衬逗,以使全词通体灵活,文采斐然。尤其是一些词牌中,某些位置指定要领字格,更需要衬逗之字。如《洞仙歌》中上片第二句、下片第七句与第八句的第一字均为领字;《满江红》下片第五句第一字为领字;《暗香》上片第五字、下片第六字,均为领字;《琐窗寒》下片第六字为领字;《新雁过妆楼》下片第二句、第七句、第十句的第一字均为领字;《八声甘州》中上片第一句为八字句时及第三句、下片第四句的首字为领字;《好事近》上下片最后一句首字为领字。 领字格是词句中一种特殊语句结构,领字就是一个去声或者入声的重读音字。举例而言,领字格多出现在五字句中,如王安石《桂枝香》中开始的"登临纵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其中第二句的"正"便是领字,这样的句子格式为上一下四。此外,八字句中领格必然为上一领下七的结构,第一个字为领字,如柳永《八声甘州》的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领下面的"潇潇暮雨洒江天"是经典的一领七的八字句式。九字句领格则为上二领下七格式,如李煜《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是这种领格的经典句式。 1、举一首其中规定要用领字的词牌,并指出那个句子中规定用领字 2、举出两句有领字格的词句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猪 财迷猪 眼镜猪 独眼猪 酷酷猪 小眼猪 开心猪 -------------------------------------------------------------------------无奈的分割线 ------------------------------------------------------------ 填词心法_3衬字心法_(2) 从《学词百法》中录出如下常用衬逗之字,备诸位采用。在词中用到的衬字远远多于下面列出的这些。 一字类 正 但 待 甚 任 只 漫 奈 纵 便 又 况 恰 乍 早 更 莫 似 念 记 问 想 算 料 怕 看 尽 应 二字类 试问 莫问 莫是 好是 可是 正是 更是 又是 不是 却是 却喜 却忆 却又 恰又 恰似 绝似 又还 忘却 纵把 拚把 那知 那番 那堪 堪羡 何处 何奈 谁料 漫道 怎禁 遥想 记曾 闻道 况值 无端 独有 回念 乍向 只今 不须 多少 但知 三字类 莫不是 都应是 又早是 又况是 又何妨 又匆匆 最无端 最难禁 更何堪 更不堪 更那堪 那更知 谁知道 君知否 君不见 君莫问 再休提 到而今 况而今 记当时 忆前番 当此际 问何事 倩何人 似怎般 怎禁得 且消受 都付与 待行到 便有人 拚负却 空负了 要安排 嗟多少 ╭︿︿︿╮ ╭︿︿︿╮ ╭︿︿︿╮ ╭︿︿︿╮ ╭︿︿︿╮ ╭︿︿︿╮ ╭︿︿︿╮ {/ o o /} {/ $ $ /} {/-◎◎-/} {/ X o /} {/-■■-/} {/ . . /} {/ ︿︿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oo)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