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让我们远离浮躁
手机日志
儒雅,既是“学问深湛”,也指“气度从容豁达,温文尔雅,宽厚仁慈,为人低调,隐忍淡定,生活处处谦让,工作坚守原则”。这两种解析其实是互为因果的,没有深湛的学识,不可能有温文尔雅的气度,而气度的温文尔雅,正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
儒雅纯粹是骨子里的东西。儒雅的风度,靠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装不出来;靠卖弄风骚,乱矫情,掉书袋也得不到。一个人有了内在的诚正中和的德性,在不经意的举手投足就能展现儒雅之风采,无须刻意修饰和表现。有的人一身标致的行头看上去挺儒雅,其实胸无点墨,只要他张嘴说话,就全露馅了,充其量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提起儒雅,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象,温总理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令人倾倒”的风度,时时在脑中闪现,可能是周围有儒雅风度的人太难得一见罢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讯的发达,物资的富足,一直被世人认为纯净,不应该有虚伪和丑陋,不该受外界诱惑侵害,永远是洁白而珍贵的“象牙塔”里,还有多少读书人甘于寂寞,执着练就自己的这种气质呢?
因为读书人也同样体悟到了,在这个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个性才能彰显魅力了。
于是,太多的人注重了外表,忽视了精神,导致思想上的“假熟”。校园里有了过于暴露的服饰,过于轻率的举止。生活方式上或者盲目模仿,或者标新立异。情感生活中崇拜浪漫,相互攀比,不惜财力,体力的透支,明明一张青涩稚嫩的面孔却信誓旦旦地说“我能负责”。
于是,做事浮躁比比皆是。上课不认真听讲,怠慢懒散,浅尝辄止,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课外迷恋网游不思进取;课业投机取巧,考试弄虚作假,论文东抄西凑;参加社团活动急功近利,见异思迁;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自我中心,眼高手低,偏执,冲动。
于是,难耐寂寞,行色匆匆,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牢骚满腹。
于是,浮躁像瘟疫一样蔓延了。。。。。。
如何看待浮躁问题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和检讨。
卧龙岗曾说:“我们的社会为什么没有继承和发扬诗书教化的传统,而是崇拜强权,迷恋权贵,并为此不择手段,以至于每每让小人得志?为什么普通民众总是缺乏足够的关心,而我们的眼睛总习惯于向上而不是和蔼的平视》为什么唐诗中的纯净和豪迈不能千载传承,开枝散叶?为什么百家争鸣的盛况不能成为常态而落为绝唱?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自由驰骋的精神,而思想的解放要靠外力控制?为什么元曲中“江中斩蛟,云中射雕,席上挥毫”的中国式力量和风雅不能延绵和光大?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有胸襟和气度的身份普通而精神伟大的国家?。。。。。。”
我想我们还应该追问下去,为什么我们身处高等学府之中,为学士、硕士、博士文凭修读却少有文化的味道?为什么?很难说清,这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悲哀,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悲哀!
如何解决浮躁问题呢?最要紧的是我们应该饱读诗书,注重积累,追求儒雅。
儒雅,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摆弄几个招势就能学到位的,它要靠知识和学养来支撑,是长期的文化熏陶和滋润练就出的一种气质。儒雅的魅力,不逊于孤傲,不亚于张狂。在人群里自然散发出独特的光环。就像陈酿的美酒,岁月沉积得愈久远而愈加芳醇;又似古朴的美玉,厚重中渗出祥和,温润中透着典雅。这种魅力,是传承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一种厚积而薄发的儒性和智慧的光芒。
儒雅的前提是要博学多识。看最优秀的著作,读最精美的杂志,品最灵秀的诗歌,听最美妙的音乐。特别要扎扎实实地多读,精读大师的原典,也要读些“杂书”,正史野史,草野轶闻,诗词杂文,音律哲美,都应该有所涉猎。因为只有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才能求得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批判之勇气;才能找到最利于表达的儒雅方法,言谈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言简意赅,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唯有深厚的素养、细腻的情感、博大深沉的爱,才会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倾心、为之魂牵,让一种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气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取的,它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多途径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体现在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上,体现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在言辞措语中,这种由内在学识修养化成言行举止的过程才是儒雅的气质最本然的体现。
读书人,年轻人,要远离浮躁,修炼儒雅,就必须让自己坐下来,静下心,不去媚上,不去媚钱,不去媚俗,唯媚科学和文化。要让自己从现在做起,从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做起,从一个点头,一个微笑做起,从看一部电影,听一首音乐,看一本书做起,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品味格调,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文明人、文化人。
这,既是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大国国民的大度风范之必要,也是自我生存与发展之必需!
文章评论
随它去吧
精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