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慢是一种风度
个人日记
中国长白山野山参,因药效神奇、产量极少而弥足珍贵,被业界誉为“百草之王”。
野山参对于生存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它隐藏在海拔1000——2000米的茫茫原始森林中。而且要有一个乔、灌、草、藤兼备的植物体系伴生,各种植物的分泌物互相影响,相互维持,并在此环境中演化出自我更新的能力。它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年平均增重0.5克左右,30年后才渐入成熟。生长越久的野山参,就会积累越多的活性成分,药性也就越高。同样体积的野山参,重量越轻的,质量就越好。一株参龄高达400年的野山参,出资千万,也难求一支。
甘于寂寞、缓慢生长的长白山野山参,使我想到,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的写作是缓慢的,即便快,也是孕育多年的结果。
有批评家指责莫言,说他的《生死疲劳》43天就写了49万字,这是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向媒体的镜头,莫言呵呵一笑:其实,当他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生死疲劳》里的主要人物就已经在他的生活里出现了。那时候,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们做广播体操,总一个小脚妇女拉着毛驴,毛驴脚上绑一块胶皮,拉着一辆木轮车,车后面跟着一个老头,从他们操场走过。这对顽固的“单干户夫妻”组合,留给莫言深刻的印象,这影像几十年来他都不曾忘记。
当开始小说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组人物就应该成为小说里面的重要人物,由此可以产生一部长篇小说。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动笔,是因为他一直没有考虑好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写。
就这样,慢慢过了十几年。1980年,国家重新把土地分给农民。有一次,莫言回家乡。母亲打开家里的粮食墩,说家里当年收获了3000斤麦子,是当年人民公社时期的10倍。即使之后两年地里没有收获,家里也有馒头吃了,单干真好!那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当年被人们认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老怪物夫妇”单干户,才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40多年过去了,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该动笔的时候。2005年,从八月起,莫言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以喷涌般的姿势,突破了他自己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2006年,《生死疲劳》正式出版。2008年,荣获香港浸会大学第二届红楼梦奖,奖金30万港币,大约相当于人民币24万元。
另一个例子就是《蛙》,《蛙》的写作过程亦是非常缓慢。
2002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经到莫言的故乡,见到了他的姑姑。他姑姑跟他讲自己当初的工作。大江健三郎说,莫言,你有一个姑姑,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一语如醍醐灌顶,莫言当时决定,要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与生育题材有关的小说。后来再见面时,大江就问莫言小说写出来没有?莫言回答,正在酝酿。这事,一直托到2005年,莫言才动笔写出了一个初稿,因为当时没有解决好结构问题,后来就放弃。一直到2008年才写提纲,2009年9月正式出版。这部小说在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象一股飓风在裹挟着人们在生命的快车道上飞奔,想停下来,喘息片刻,那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如此疲惫不堪,到底追寻的是什么?
莫言不是一种“热”,因为和热相对的就是“冷”。有“莫言热”就会衍生“莫言冷”。其实,莫言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与处世方式,徐徐缓行,不焦不躁,不卑不亢,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如同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如同清晨一朵花在风中绽放生命的芳华,如同深邃夜空,嵌着珍珠一般的星朵,自然、淡定、平常而不失韵味。灯下深读莫言,你能感受到他在人性矛盾中挣扎的屐痕,以及对社会乃至人生的考量。
莫言与野山参有相同的品质,只是所潜伏的区域不同罢了。在这个灯红酒绿,急功近利的社会大氛围下,人们急于表达自己,急于展示自己,唯恐与表现失之交臂。这些浮华的表象,待秋风乍起,即化为一片洪荒。而莫言有的是耐性,不愠不火,守住一片人性的清凉。57年,不声不响,慢吞吞地,象一头神牛,从中国高密红彤彤的高梁地中踏节而出,他笔下鲜红色的暗流涌入西方世界,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精神为之一振。当接到诺贝尔奖组委会的电话通知后,莫言感到很吃惊,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他非常遥远。他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作品中去。当记者问到他的庆祝方式,他乐呵呵地说,没有啥可庆祝的。晚上和老婆孩子包顿韭菜猪肉的大馅饺子,是最幸福的事。
野山参对于生存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它隐藏在海拔1000——2000米的茫茫原始森林中。而且要有一个乔、灌、草、藤兼备的植物体系伴生,各种植物的分泌物互相影响,相互维持,并在此环境中演化出自我更新的能力。它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年平均增重0.5克左右,30年后才渐入成熟。生长越久的野山参,就会积累越多的活性成分,药性也就越高。同样体积的野山参,重量越轻的,质量就越好。一株参龄高达400年的野山参,出资千万,也难求一支。
甘于寂寞、缓慢生长的长白山野山参,使我想到,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的写作是缓慢的,即便快,也是孕育多年的结果。
有批评家指责莫言,说他的《生死疲劳》43天就写了49万字,这是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向媒体的镜头,莫言呵呵一笑:其实,当他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生死疲劳》里的主要人物就已经在他的生活里出现了。那时候,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们做广播体操,总一个小脚妇女拉着毛驴,毛驴脚上绑一块胶皮,拉着一辆木轮车,车后面跟着一个老头,从他们操场走过。这对顽固的“单干户夫妻”组合,留给莫言深刻的印象,这影像几十年来他都不曾忘记。
当开始小说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组人物就应该成为小说里面的重要人物,由此可以产生一部长篇小说。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动笔,是因为他一直没有考虑好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写。
就这样,慢慢过了十几年。1980年,国家重新把土地分给农民。有一次,莫言回家乡。母亲打开家里的粮食墩,说家里当年收获了3000斤麦子,是当年人民公社时期的10倍。即使之后两年地里没有收获,家里也有馒头吃了,单干真好!那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当年被人们认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老怪物夫妇”单干户,才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40多年过去了,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是该动笔的时候。2005年,从八月起,莫言最多一天写作1.65万字,平均一天只睡三小时,以喷涌般的姿势,突破了他自己写作速度的最高纪录。2006年,《生死疲劳》正式出版。2008年,荣获香港浸会大学第二届红楼梦奖,奖金30万港币,大约相当于人民币24万元。
另一个例子就是《蛙》,《蛙》的写作过程亦是非常缓慢。
2002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经到莫言的故乡,见到了他的姑姑。他姑姑跟他讲自己当初的工作。大江健三郎说,莫言,你有一个姑姑,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一语如醍醐灌顶,莫言当时决定,要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与生育题材有关的小说。后来再见面时,大江就问莫言小说写出来没有?莫言回答,正在酝酿。这事,一直托到2005年,莫言才动笔写出了一个初稿,因为当时没有解决好结构问题,后来就放弃。一直到2008年才写提纲,2009年9月正式出版。这部小说在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象一股飓风在裹挟着人们在生命的快车道上飞奔,想停下来,喘息片刻,那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如此疲惫不堪,到底追寻的是什么?
莫言不是一种“热”,因为和热相对的就是“冷”。有“莫言热”就会衍生“莫言冷”。其实,莫言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与处世方式,徐徐缓行,不焦不躁,不卑不亢,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如同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如同清晨一朵花在风中绽放生命的芳华,如同深邃夜空,嵌着珍珠一般的星朵,自然、淡定、平常而不失韵味。灯下深读莫言,你能感受到他在人性矛盾中挣扎的屐痕,以及对社会乃至人生的考量。
莫言与野山参有相同的品质,只是所潜伏的区域不同罢了。在这个灯红酒绿,急功近利的社会大氛围下,人们急于表达自己,急于展示自己,唯恐与表现失之交臂。这些浮华的表象,待秋风乍起,即化为一片洪荒。而莫言有的是耐性,不愠不火,守住一片人性的清凉。57年,不声不响,慢吞吞地,象一头神牛,从中国高密红彤彤的高梁地中踏节而出,他笔下鲜红色的暗流涌入西方世界,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精神为之一振。当接到诺贝尔奖组委会的电话通知后,莫言感到很吃惊,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他非常遥远。他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作品中去。当记者问到他的庆祝方式,他乐呵呵地说,没有啥可庆祝的。晚上和老婆孩子包顿韭菜猪肉的大馅饺子,是最幸福的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