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折纸和闲章及印章

个人日记

书画折纸法要领

一.四尺开四(66㎝×33㎝)

     1.以10字诗句为例
     先竖折三等分,但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五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二行各5个字,第三行落款。
     2.以14字诗句为例
     先竖折三等分,但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六等分(先対折,再三等分折,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二行各6个字,第三行2个字,接下的空格落款。
     3.以20字的“五绝”为例
    
 先竖折四行,但第四行为半行,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七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二行各7个字,第三行6个字,第四行落款。

二.四尺开三(66㎝×45㎝)
     1.以20字的“五绝”为例
     先竖折五行,但第五行为半行,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六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至三行各6个字,第四行2个字,第五行落款。
     2.以28字的“七绝”为例
     先竖折五行,但第五行为半行,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七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至四行各7个字,第五行落款。
     3.以33字的“长短句”为例

     先竖折五等分,但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八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至四行各8个字,第五行1个字,接下的空格落款。
 
 
闲亭及印章 
                                                                                                

 
       我国书画作品除去题款尾部的姓名印章以外,往往还有镌刻诗、词、章、句及图案等的印章,统称为“闲章”。闲章虽小,却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记载,元末画家王冕偶得一块色泽斑斓的花乳石,便刻了一方“会稽佳山水”印押到画上,从此文人墨客研朱弄石遂成风气。由于这种闲章无关名讳,可以随意表心迹、抒志趣。印文就显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每当欣赏书画时,一方方朱红色的压角闲章,精巧别致,非常惹人注目,而读这些印文,亦可从中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情操和艺途甘苦。更有不少闲章内容诙谐幽默,颇多雅谑之趣。
  闻一多先生为自己刻过一枚闲章,印文是“叛徒”二字。他曾说过:“我要做一个旧世界之叛徒!”闻先生言而必行,不畏权势,不怕强暴,后来被暗杀于昆明,他不愧是旧世界的“叛徒”,新世界的忠诚战士。徐悲鸿有三枚闲章,一曰“江南贫侠”,二曰“一尘不染”,三曰“悲鸿生命”。第三枚是他于1938年用重金从一外国人手中赎回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后欣喜若狂,立即刻此闲章加盖于国宝之上。

  闲章不啻拓展题意,有的把作者姓名、生年、居处隐于其中而含有双关之意。作家郁达夫名郁文,精于篆刻,自刻了一枚曰:“郁郁乎文哉”,这是选用《论语》中的名句,既隐含了姓名,又表达求学情趣。徐渭的“田水月”,郑板桥的“歌吹古扬州”(取唐诗“谁知竹西路,歌吹古扬州”之意)等,也极尽意趣。而这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的闲章,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而令人叫绝。“二十年前旧板桥”、“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看着这些闲章,我们似乎听到这位父母官在感叹“民间疾苦声”,而自嘱“一枝一叶总关情。”

  明代书画家祝允明,号枝山,源出其右手生六指,他曾以“枝指山”、“枝山道人”做闲章。书画家高凤翰,字西园,因患风痹病残,遂左手握笔,后被誉为扬州画坛的“西园左笔”,他曾刻有“丁巳残人”、“左臂”、“左军司马”、“左手代之”等多方印章。

  张大千出身贫困之家,他画中用过两枚闲章:“乞食人间尚未归”、“苦瓜滋味”。画家吴湖帆有一只鼻孔经常窒息,久经医治,其效甚微,感慨系之,就刻了一枚闲章“一窍不通”。汪士慎一目失明后,作画用的闲章竟是“尚留一目看梅花”。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枚闲章刻的是“鲁班门下”。更有趣的是,园林建筑家陈从周刻了一印“我与阿Q同乡”,颇见风趣。这些闲章无不精辟生动,表达了画家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处境,令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闲章中,还有很大数量是表示激励和萌志奋发的。“一日能作两日事,争取再干二十年”,这是书画家冯建吴的一方闲章,真有点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郭沫若的闲章“惜寸阴”、画家黄胄的闲章“老在须眉壮在心天”,都反映了终生奋斗的精神。书法家林散之多年前去浴室洗澡,不慎跌入烫水池中,无名指、小指残废,但他并不因此中止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仍以惊人的毅力用三指作书,终于大成,篆刻家由原为他刻了一方逗趣的“瑶池归来”的闲章,从侧面表达他献身艺术的精神。

  李可染的“废画三千”、“千难一易”、“白发学童”,反映出画家不怕失败、毕生求索、矢志不渝的顽强精神,寥寥数字,道出多少艺途甘苦。画家石涛的闲章印文为“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表明他的作品突破了清初临摹古人画的积习,使山水画别开生面,而且还成为著名画论之一,受人推崇。
 
 

 
 

 
 

 


 
 

 

 


 


 
 
 

图片 
刘民宁 


 
 

 
 


 

李树恩篆刻--《千字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