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云南十五大不为人知的古镇

个人日记

  丽江古城这个名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除却丽江之外,云南还有诸多古色古香的小城小镇不为人们所知,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却又饱含历史的沧桑,到此一游,才真算得上跟随古人的遗迹。

一、大理云龙县诺邓村 

诺邓村


       世上真有什么地方能抵御岁月变迁,时光侵袭么?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那座名叫“诺邓”的白族村庄,就在滔滔的历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变的面貌。她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开始,1000多年以来“诺邓”这个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她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现存大量的明、清建筑和玉皇阁道教建筑群、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秀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盐井文化构成了诺邓村独特的旅游资源。

  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也很集中,有天池自然风景区、天然太极图奇观、虎头山道教建筑群、顺荡梵文碑火葬墓群及被誉为记载着云龙县历史变迁的“桥梁博物馆”古桥梁等。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外旅游品牌推广旅游推广峰会,诺邓村被推介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


二、大理沙溪古镇 

沙溪古镇


       沙溪位于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纽带,沟通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之一。   

岁月的斑驳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寺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的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为划定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

  四方街西面的兴教寺有一个破损的石狮,它的身上有一个圆形小孔。据古镇上的老人讲,以前那个小孔里塑有大型红色木杠,上面有一盏巨大的防风雨油灯,由寺登村民轮流值守,每天一户。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值守户往灯里加油、点灯,第二天早上再由该户熄灯,并交给下一户值守。这就是说,在以前茶马古道相当热闹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镇不仅白天热闹,而且晚上也热闹。


三、曲靖会泽县娜姑镇

1.娜姑京运古道

娜姑镇



       从会泽县城西北行,有一条经娜姑、云峰、蒙姑(今巧家县蒙姑镇)渡金沙江,再经四川会理、会东、西昌而达成都的“通省大道”,是云南昆明与四川成都之间的一条捷径。自云峰至蒙姑,全是高山险峻的路段,时有马匹滚伤摔死,被马帮驮运业视为畏途。更为险峻的是一段在悬崖峭壁间凿成的约1公里长的隧道,这条隧道内宽1.5米,高两米余,全在悬崖中穿行,整个工程全以人力和原始的锤凿进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劈山开路的勇气和艰苦精神。这段隧道的开通,为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交往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2.铜运古道

  现存完好的铜运古道有两条:一为蒙姑坡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25千米的盐水河大峡谷内,全长10千米,随山势盘旋而上,沿隧道开凿有窗洞,借以照明,此洞称之为“飞云洞”;二为云峰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北部,距县城约30千米,该道开壁于明清以前,系滇川古代交往的又一条重要交通道路。现仅存娜姑镇大闸至云峰,长350余米,宽仅2米的一段。此道用不规则红沙块石铺成,上坡及弯道之处,均铺砌成台阶,路面石块上马蹄痕累累,其历史之久可见一斑。

3.天南铜都——娜姑 

娜姑古镇全景

  

    铜是地处乌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铜而生,随铜而逝。铜本身就是财富,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就是一串串的铜钱,为了铸钱的需要,云南东川府的铜人背马驮,万里迢迢运往京城,从小江河谷中开采出来的铜京运第一站就是娜姑。

  明清时,东川府产铜占全国一半以上,每年额定600万斤,运交京师专供铸币,京运之铜先集中于娜姑,然后再转运昭通、四川泸州,经水路进京。东川府的铜成为大清帝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小小的娜姑也成了中国版图上的经济重镇。

  利之所在,趋之若鹜。现在的娜姑镇是配合以礼河电站新建的,真正的古镇在偏僻的白雾村。当年的娜姑是热闹非凡,客栈、酒楼、妓院、赌馆,文官武将、富商大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不绝于道。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商人常驻于此,建起了会馆、庙宇,接待着本省同乡,供奉着本省神祗,就连洋人也跑来修教堂,传福音。一座乌蒙山中的无名小镇,一座因铜而荣的经济重镇,就这样繁盛一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铜业的衰落,交通的改变,娜姑再次回复了山区小镇的宁静,华丽而阔大的会馆人去物非,或变成了学校、农家,或空空荡荡。历史的潮头在汹涌澎湃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平寂得无声无息。


四、景洪勐罕橄榄坝

景洪橄榄坝



       橄榄坝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区约35公里的澜沧江东岸,是个平坦坝子,一片森林茂密的绿洲。

  橄榄坝海拔530米,是西双版纳最低的坝子。澜沧江蜿蜒而过,到处是一片浓绿,具有浓厚傣族建筑风格的佛寺,一幢幢竹楼民居,挂映于绿荫丛林和奇花异草之中,密林里珍禽异兽和睦相处,展示出一派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

  橄 榄坝傣族称“勐罕姆”。在橄榄坝,曼松满(花园寨)和曼听(花果寨)是两个比较大的寨子。每个寨子都有典型的缅寺佛塔和传统的傣家竹楼。楼前楼后遍种椰子、槟榔、芒果、油棕和荔枝等。寨子周围有很多铁刀木树,这种树砍了又发,越砍越发。铁刀树作为烧柴,可以保护当地其他森林资源。曼听是游人最多的地方。由4个村落组成,以篱笆为界,除村落风光外,还可观赏佛寺中的大佛和高5.6米的白塔,曼听公园和曼听村落、曼听佛寺连成一片。

  橄榄坝是开屏的“孔雀尾巴”,美丽的傣族村寨,就象装点在孔雀尾巴上艳丽闪亮的羽毛。整个橄榄坝就是一个热带的天然大花园。


五、腾冲和顺乡


和顺古镇



       腾冲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流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1.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2.千手观音古树群:

  和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除了魁阁的两棵秃杉,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也颇具特色,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两棵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分而列之,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寄托了古代人们功名仕途的追求。古树群下,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火山石古驿道蜿蜒西去,与村前的捷报桥相连。

3.陷河:

  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六、建水团山村

团山村



       团山村位于建水县,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子里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历经6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这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实属罕见。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风俗醇美的张宝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成为巨族。

团山村建筑



       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团山民居各户人家的宅院紧凑舒适,尤以梁棹窗棂间的精细木雕著称。木雕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姿态、植物纹样、几何图形,都根据各种形体采取不同的雕凿方法,穿漏与浮雕相结合,面面俱到,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那份气派,埋藏着主人家对"儒雅"的崇尚。除木雕、砖雕、石雕外,彩绘书画也是装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楹联遍布庭院板壁,其中一座楼的天花板上,就集中了100多幅彩绘书画,足以显示主人家书香世第的文化气息。

  团山村现保存完好的汉族传统民居和古建筑有21座,它们都已经被编了门牌号,成为无数户人家共同拥有的家园。团山村的后人们就在这令人羡慕的老宅内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年年迎候春燕的归来,因为这些燕子也把它们的家筑在了雕龙画凤的檐梁上。


七、凤庆鲁史镇    

鲁史镇



       鲁史镇地处云南凤庆县境东北部,位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中间,有“夹江”之称,距凤庆县城84公里,南面和小湾镇隔江相望。全镇居住着汉、彝、苗等10个民族,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一直是顺宁府、县设于澜沧江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的所在地。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 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


八、普洱孟连娜允古镇

娜允古镇


  
       娜允古镇位于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是中国至今还保存着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已被列为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娜允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