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四季

个人日记

       不知何时起,逛菜市成为我生活乐趣之一,且最好要大,最好要原生态,带着未洗净的泥,未沥干的水,未挑拣过的原滋原味。

春节后第一次逛菜市,惊见翠而绿的艾草,三块钱一小把,未吃已闻其香。捎上一把,洗净,或与蛋滚汤,或与酒醩同煮。淡淡的清香,简单的美味,只属于春天的味道。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艾草,每年清明期间便摘许多,和上糯米粉,搁些芝麻、花生做成艾叶糍粑。芝麻花生的香甜很好地综合了艾草的淡苦,使其更好入口,许多孩子也爱吃,于是成就了其作为乡村春季美食之名。

春笋也是春天的主打,尤其在老家,清明时节家家户户必煮笋。最常见的煮法是用酸青菜(自家腌制)和春笋(切片)煮汤。颜色略显淡寡,卖相也并不佳,吃一口却是酸甜爽脆俱全,甚是开胃。

春夏之交杨梅开始上场。在乡镇常见一筐筐或红中带绿,或半红半绿,摘下来枝叶还来不得整理的杨梅。只需远远瞟一眼,已抵制不住口水的分泌。端午时节吃一个粽子,佐几颗酸杨梅,很是能解粽子之腻。

夏季绝对是“瓜”的世界,去到菜市犹如进入瓜之交响乐厅。冬瓜、西瓜、节瓜、苦瓜、丝瓜、水瓜、香瓜、青瓜……仿佛经过一个冬天的沉寂及短暂春天的酝酿,大自然一下爆发,百果齐结百瓜争鸣。且多是绿色,多是清爽型口感,多是简单清炒、凉拌、清蒸即可上桌。这种大面积大范围长时间的简便干脆也只有夏天才有。

荔枝算得上夏天的重头戏,糯米糍、桂味、荔枝王,或来自增城,或摘自从化,或运自海南,一排排,一摞摞,看上去似乎都长一个样,吃起来却各有特色。口味及种类丰盛,若生活在广州更是近水楼台先得吃,新鲜采摘水满汁溢,难怪苏轼都不辞长做岭南人了。

荔枝和龙眼的交替配合着夏秋之季的衔接。盛暑时节是吃龙眼的旺季,到龙眼逐渐退市之际也即快到秋季来临之时。

秋季是“柑桔”之王国,中秋前后开始上市的绿皮柑桔,奇酸但也奇香。中秋后直到春节都是柑桔的世界。处处皆是黄的红的大的小的柑桔橙柚,香味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闻之让人精神振奋,所以常有晕车之人上车剥橙子或柚子,功效胜过晕车贴。

冬天的味道多是粉的,厚重的。板栗、香芋、山药、番薯……食材多适用于蒸煮炖,一锅上桌全是满满的暖意。而冬季亦有不少白色食材,如白萝卜、马蹄、大白菜,性多清凉,能很好地综合冬天之燥。

这么绿红黄白、酸甜苦辣地便吃过了春、夏、秋、冬。在城市里呆久了,常难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自然的四季变换,但菜市里的时令菜,以及我们的胃,却又不自觉地在跟着大自然的节奏历季节轮转。

穿梭于钢筋丛林,只能去菜市寻找大自然的影子,也不知该高兴还是悲哀呢。


文章评论

璎珞

写得真好。可惜全是素的~无肉无欢者飘过~[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