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蛤蜊

个人日记

          好多人都喜欢青岛。
       我想,除了喜欢这座城市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景和气候外,想必就是这里的各种海鲜了。到青岛不吃一种叫蛤蜊的海鲜,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没法回去跟熟人炫耀自己真正地来了。所以,如果哪天你来青岛,一定要把吃蛤蜊当成个事儿。找一间小店,像模像样地坐下,几样小菜,一盘蛤蜊,保准让你吃的心满意足。对了,一定要配上青岛的散啤酒,那滋味,谁吃谁知道。
       蛤蜊的吃法很简单,并不需要高超的烹饪技术和各种佐料。
当地人最土著的一种吃法,就是洗几遍后,直接放在锅里,无需放盐开锅就熟。这样的蛤蜊原汁原味,鲜美可口,一吃一盘子。如果你喜欢吃辣,那么好了,放几片蒜和辣椒,在锅里放少许油,“呲溜”一响,快速放上蛤蜊翻炒几下,立马,又是一盘子又香又辣的蛤蜊出锅了。
      什么时候来青岛呢?当然是夏天了,青岛是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夏天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我们当地人在这个季节招待外地朋友,莫过于把朋友直接领到海滩上,看看海景,吹吹海风,洗洗海澡。玩累了,就在海滩的烧烤店,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海鲜,看潮起潮落,谈谈对彼此的想念,说说心里话。感觉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青岛的蛤蜊有很多品种,最被当地人认可的是一种叫“花蛤”的蛤蜊。出自青岛一个叫“红石崖”的乡镇。这里的海是一片泥滩,适合花蛤的生长环境。成品花蛤个大皮薄味道鲜美,享誉整个胶州半岛。最初这里的花蛤只有几分钱一斤,到现在已到十元三斤的价格了。抛去物价上涨的因素,其实也不算贵,买五元钱的就可以炒一大盘,足够一家人吃的,是市场上主要的品种。
       还有一种叫“黄蛤”的蛤蜊,就在我家门前海边的沙滩上。那天和朋友聊天还说起,三年前,这里的黄蛤遍地都是。夏天晚上,会挖肯吃苦的人,往往是“一挖一麻袋”(当地人的一种调侃,形容挖的太多)。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假。我有一位亲戚,退休后没事干就到海边挖黄蛤,一晚上最少也得挖几十斤,如用麻袋装也差不多了。但它没有花蛤鲜美,本地人很少吃,一元一斤也没人买。现在,沙滩上很少了,人们反而接受了它的味道。人就是这样贱皮,少了就金贵了。
       最后说一种叫“西施舌”的蛤蜊。之所以放在最后说,就是因为它太珍贵了。它的个头大约有五六个花蛤那么大,皮呈黄白色,里面的肉就像是人的舌头。这名称来自一个美丽传说。西施和笵
蠡本是一对情侣,后来西施被当礼物送给吴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夫差,灭了吴国。西施觉得任务完成了想自杀。她来到江边,咬断自己的舌头跳江,结果舌头被一大蚌接住。蚌把西施的舌头含在口中来到越国琅琊(今黄岛琅琊镇附近)四处寻找,后来听说笵弃武从商到了定陶一带定居,蚌想去可无法过旱路,只好含着西施的舌头在琅琊的海里等待笵。结果,一直等啊等,最后形成了一种贝类的名称。
         携着故事再来品尝这道菜便别有一番滋味了。青岛的名厨用它汆的汤,曾获得“青岛金牌菜”,并列入“山东省十大品牌菜”。梁秋实在《忆
青岛》一文中写道:“西施舌不但味美,名字起得也美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雅的部分,转取洁白细的一小块肉,加以烹制,才不付赋予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可见,梁秋实先生对这道菜的热爱。
        说起烹制西施舌,我还闹了一个笑话。这次我搬新家,朋友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来我家“烧炕”。其中带来的就有一小箱的西施舌。人家当宝贝似地告诉我,要趁西施舌活着的时候用刀撬开它的壳,拿出它的肉,用它壳里的汤和肉,开锅即关火,味道是怎样怎样地鲜美。我按照他的方法做了,就因为我不懂,把所有西施舌壳里的汤全部倒进锅里,其结果是,味太鲜了就变咸了。大家哈哈大笑,我赶紧用开水勾兑,才解了它浓郁的鲜味。
       我猜想,客人一定会感到可惜,这么好的东西让我“祸害”了。人家可惜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产量实在是太少了
,即便是当地人也很难吃到。现在,它的美名传到了中南海,听说,国宴上才有这道汤。
       其实,青岛的沿海,像蛤蜊一样的贝类有很多种。除了我写的这几种外,还有黑蛤,毛蛤,海吧,鲍鱼---多的写不完。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养育了这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傍晚,就能听到邻家的厨房里传出了洗蛤蜊和炒蛤蜊的声音,这声音像一个个生活的音符跳跃在天空里。其喜爱海鲜的程度就像一个彼此恋爱的人,一日不见如何三秋。常听说某某人到内陆出差,只要超过三天,回来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迫不及待的奔向市场买上一盆蛤蜊,连肉带汤一顿猛吃,那样子仿佛在外落了难似得。我有一朋友,在北京学习一月,想蛤蜊想的实在不行了,就中间请假回来专门吃一顿,为了一进家门就能吃到朝思暮想的蛤蜊,在动车上就打电话给家人。呵呵,还有这么疯狂的人,你信不?
        对我来说,老家虽然也是青岛,但从小跟随当兵的父亲在外地生活,对海鲜不像土著的青岛人那样纯粹和热衷,吃也行,不吃也不想。但是,我也有我的小爱好,只要买了蛤蜊,我就会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因为,我从一个个蛤蜊皮中看到了山水画的韵味,那山水画巧夺天工,有诗意梯田,有秀丽江南,有一帘幽梦,有重峦山叠,有人约黄昏,有跋山涉水,有柳暗花明-----到最后,吃只是个由头,欣赏却是最重要得了。
         总之,能在青岛生活是幸运的,这里的美景和美食多的写也写不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来青岛看一看,走一走。也可以来找我,青岛的西海岸是我居住的地方。

     我们一起沐风听浪,赏鸥鹭品茶,喝啤酒,吃青岛的蛤蜊----。
 
    
                                《青岛的蛤蜊》(修稿 约)

       好多人都喜欢青岛。

       我想,除了喜欢这座城市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景和气候外,想必就是这里的各种海鲜了。到青岛不吃一种叫蛤蜊的海鲜,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没法回去跟熟人炫耀自己真正地来了。所以,如果哪天你来青岛,一定要把吃蛤蜊当成个事儿。找一间小店,像模像样地坐下,几样小菜,一盘蛤蜊,保准让你吃的心满意足。对了,一定要配上青岛的散啤酒,那滋味,谁吃谁知道。

         蛤蜊的吃法很简单,并不需要高超的烹饪技术和各种佐料。当地人最土著的一种吃法,就是洗几遍后,直接放在锅里,无需放盐开锅就熟。这样的蛤蜊原汁原味,鲜美可口,一吃一盘子。如果你喜欢吃辣,那么好了,放几片蒜和辣椒,在锅里放少许油,“呲溜”一响,快速放上蛤蜊翻炒几下,立马,又是一盘子又香又辣的蛤蜊出锅了。

          什么时候来青岛呢?当然是夏天了,青岛是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夏天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我们当地人在这个季节招待外地朋友,莫过于把朋友直接领到海滩上,看看海景,吹吹海风,洗洗海澡。玩累了,就在海滩的烧烤店,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海鲜,看潮起潮落,谈谈对彼此的想念,感觉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青岛的蛤蜊有很多品种,最被当地人认可的是一种叫“花蛤”的蛤蜊。出自青岛一个叫“红石崖”的乡镇。这里的海是一片泥滩,适合花蛤的生长环境。成品花蛤个大皮薄味道鲜美,享誉整个胶州半岛。最初这里的花蛤只有几分钱一斤,到现在已到十元三斤的价格了。抛去物价上涨的因素,其实也不算贵,买五元钱的就可以炒一大盘,足够一家人吃的,是市场上主要的品种。

         还有一种叫“黄蛤”的蛤蜊,就在我家门前海边的沙滩上。那天和朋友聊天还说起,三年前,这里的黄蛤遍地都是。每到春夏,会挖又肯吃苦的人,往往是“一挖一麻袋”(当地人的一种调侃,形容挖的太多)。这话不假。我有一位亲戚,退休后没事就到海边挖黄蛤,一晚上最少也得挖几十斤,如用麻袋装也差不多。但它没有花蛤鲜美,本地人很少吃,一元一斤也没人买。现在少了,人们反而接受了它的味道变得金贵起来。

         最后说一种叫“西施舌”的蛤蜊。之所以放在最后说,是因为它太珍贵了。它的个头大约有五六个花蛤那么大,皮呈黄白色,里面的肉就像是人的舌头。梁秋实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西施舌不但味美,名字起得也美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雅的部分,转取洁白细的一小块肉,加以烹制,才不付赋予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可见,梁秋实先生对这道菜的热爱。

         说起烹制西施舌,我还闹了一个笑话。这次我搬新家,朋友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来我家“烧炕”。其中带来的就有一小箱的西施舌。人家当宝贝似地告诉我,要趁西施舌活着的时候用刀撬开它的壳,拿出肉,用它壳里的汤和肉,开锅即关火,味道是怎样怎样地鲜美。我按照他的方法做了,就因为我不懂,把所有西施舌壳里的汤全部倒进锅里,其结果是,味太鲜就变咸了。大家哈哈大笑,我赶紧用开水勾兑,才解了它浓郁的鲜味。

          我猜想,客人一定会感到可惜,这么好的东西让我“祸害”了。人家可惜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产量实在是太少,即便当地人也很难吃到。现在,它的美名传到了中南海,听说,国宴上才有这道汤。

         其实,青岛的沿海,像蛤蜊一样的贝类有很多种。除了我写的这几种外,还有黑蛤,毛蛤,海吧,鲍鱼---多的写不完。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养育了这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傍晚,就能听到邻家的厨房里传出了洗蛤蜊和炒蛤蜊的声音,这声音像一个个生活的音符跳跃在天空里。其喜爱海鲜的程度就像一个彼此恋爱的人。

          总之,能在青岛生活是幸运的,这里的美景和美食多的写也写不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来青岛西海岸找我,和你一起沐风听浪,看海鸥翱翔,喝啤酒,吃蛤蜊---

 

                                                               《话蛤蜊》(二稿)

     

     好多人都喜欢青岛的西海岸。

     我想,除了喜欢这里的风景和气候外,想必就是市场上的各种海鲜了。到西海岸不吃一种叫蛤蜊的海鲜,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没法回去跟熟人炫耀自己真正地来了。所以,如果哪天你来,一定要把吃蛤蜊当成个事儿。找一间小店,像模像样地坐下,几样小菜,一盘蛤蜊,保准让你吃的心满意足。对了,一定要配上青岛的散啤酒,那滋味,谁吃谁知道。

      蛤蜊的吃法很简单,不需要高超的烹饪技术和各种佐料。当地人最土著的一种吃法,就是洗几遍后,直接放在锅里,无需放盐开锅就熟。这样的蛤蜊原汁原味,鲜美可口,一吃一盘子。如果你喜欢吃辣,那么好了,放几片蒜和辣椒,在锅里放少许油,“呲溜”一响,快速放上蛤蜊翻炒几下,立马,又是一盘子又香又辣的蛤蜊出锅了。

     最被人们认可的是一种叫“花蛤”的蛤蜊。出自一个叫“红石崖”的乡镇。这里的海是一片泥滩,适合花蛤的生长环境。成品花蛤个大皮薄味道鲜美,享誉整个胶州半岛。最初的花蛤只有几分钱一斤,到现在已到十元三斤的价格了。抛去物价上涨的因素,其实也不算贵。花五元钱就可以炒一大盘,足够一家人吃的,是市场上主要的品种。

      还有一种叫“黄蛤”的蛤蜊,就在我家门前海边的沙滩上。那天和朋友聊天还说起,三年前,这里的黄蛤遍地都是。每到春夏,会挖又肯吃苦的人,往往是“一挖一麻袋”(一种调侃,形容挖的太多)。这话不假。我有一位亲戚,退休后没事就到海边挖黄蛤,一晚上最少也得挖几十斤,如用麻袋装也差不多。但它没有花蛤鲜美,本地人很少吃,一元一斤也没人买。可现在少了,人们反而接受了它的味道变得金贵起来。

      最后说一种叫“西施舌”的蛤蜊。之所以放在最后说,是因为它太珍贵了。它的个头大约有五六个花蛤那么大,皮呈黄白色,里面的肉就像是人的舌头。梁秋实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西施舌不但味美,名字起得也美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可见,梁秋实先生对这道菜的热爱。

      说起烹制西施舌,我还闹了一个笑话。这次我搬新家,朋友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来我家“烧炕”。其中带来的就有一小箱的西施舌。人家当宝贝似地告诉我,要趁西施舌活着的时候用刀撬开它的壳,拿出肉,用它壳里的汤和肉,开锅即关火,味道是怎样怎样地鲜美。我按照他的方法做了,就因为我不懂,把所有西施舌壳里的汤全部倒进锅里,其结果是,味太鲜就变咸了。大家哈哈大笑,我赶紧用开水勾兑,才解了它浓郁的鲜味。

     我猜想,客人一定会感到可惜,这么好的东西让我“祸害”了。人家可惜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产量实在是太少,即便当地人也很难吃到。现在,它的美名传到了中南海,听说,国宴上才有这道汤。

     其实,美丽的西海岸,像蛤蜊一样的贝类有很多种。除了我写的这几种外,还有黑蛤,毛蛤,海吧,鲍鱼---多的写不完。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养育了这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傍晚,就能听到邻家的厨房里传出了洗蛤蜊和炒蛤蜊的声音,这声音像一个个生活的音符跳跃在天空里。其喜爱海鲜的程度就像一个彼此恋爱的人。

      总之,能在青岛西海岸生活是幸运的,这里的美景和美食多的写也写不完。如果大家有兴趣,就来这里找我。我和你一起沐风听浪,看海鸥翱翔,喝啤酒,吃蛤蜊---



《青岛的蛤蜊》
     好多人都喜欢青岛。
     我想,除了喜欢这座城市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景和气候外,想必就是这里的各种海鲜了。到青岛不吃一种叫蛤蜊的海鲜,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没法回去跟熟人炫耀自己真正地来了。所以,如果哪天你来青岛,一定要把吃蛤蜊当成个事儿。找一间小店,像模像样地坐下,几样小菜,一盘蛤蜊,保准让你吃的心满意足。对了,一定要配上青岛的散啤酒,那滋味,谁吃谁知道。
      蛤蜊的吃法很简单,并不需要高超的烹饪技术和各种佐料。当地人最土著的一种吃法,就是洗几遍后,直接放在锅里,无需放盐开锅就熟。这样的蛤蜊原汁原味,鲜美可口,一吃一盘子。如果你喜欢吃辣,那么好了,放几片蒜和辣椒,在锅里放少许油,“呲溜”一响,快速放上蛤蜊翻炒几下,立马,又是一盘子又香又辣的蛤蜊出锅了。
     什么时候来青岛呢?当然是夏天了,青岛是冬暖夏凉的好地方,夏天平均气温在25度左右。我们当地人在这个季节招待外地朋友,莫过于把朋友直接领到海滩上,看看海景,吹吹海风,洗洗海澡。玩累了,就在海滩的烧烤店,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海鲜,看潮起潮落,谈谈对彼此的想念,感觉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青岛的蛤蜊有很多品种,最被当地人认可的是一种叫“花蛤”的蛤蜊。出自青岛一个叫“红石崖”的乡镇。这里的海是一片泥滩,适合花蛤的生长环境。成品花蛤个大皮薄味道鲜美,享誉整个胶州半岛。最初这里的花蛤只有几分钱一斤,到现在已到十元三斤的价格了。抛去物价上涨的因素,其实也不算贵,买五元钱的就可以炒一大盘,足够一家人吃的,是市场上主要的品种。
      还有一种叫“黄蛤”的蛤蜊,就在我家门前海边的沙滩上。那天和朋友聊天还说起,三年前,这里的黄蛤遍地都是。每到春夏,会挖又肯吃苦的人,往往是“一挖一麻袋”(当地人的一种调侃,形容挖的太多)。这话不假。我有一位亲戚,退休后没事就到海边挖黄蛤,一晚上最少也得挖几十斤,如用麻袋装也差不多。但它没有花蛤鲜美,本地人很少吃,一元一斤也没人买。现在少了,人们反而接受了它的味道变得金贵起来。
      最后说一种叫“西施舌”的蛤蜊。之所以放在最后说,是因为它太珍贵了。它的个头大约有五六个花蛤那么大,皮呈黄白色,里面的肉就像是人的舌头。梁秋实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西施舌不但味美,名字起得也美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雅的部分,转取洁白细的一小块肉,加以烹制,才不付赋予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可见,梁秋实先生对这道菜的热爱。
      说起烹制西施舌,我还闹了一个笑话。这次我搬新家,朋友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来我家“烧炕”。其中带来的就有一小箱的西施舌。人家当宝贝似地告诉我,要趁西施舌活着的时候用刀撬开它的壳,拿出肉,用它壳里的汤和肉,开锅即关火,味道是怎样怎样地鲜美。我按照他的方法做了,就因为我不懂,把所有西施舌壳里的汤全部倒进锅里,其结果是,味太鲜就变咸了。大家哈哈大笑,我赶紧用开水勾兑,才解了它浓郁的鲜味。
     我猜想,客人一定会感到可惜,这么好的东西让我“祸害”了。人家可惜是有道理的,因为它的产量实在是太少,即便当地人也很难吃到。现在,它的美名传到了中南海,听说,国宴上才有这道汤。
     其实,青岛的沿海,像蛤蜊一样的贝类有很多种。除了我写的这几种外,还有黑蛤,毛蛤,海吧,鲍鱼---多的写不完。得天独厚的海洋条件养育了这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傍晚,就能听到邻家的厨房里传出了洗蛤蜊和炒蛤蜊的声音,这声音像一个个生活的音符跳跃在天空里。其喜爱海鲜的程度就像一个彼此恋爱的人。
      总之,能在青岛生活是幸运的,这里的美景和美食多的写也写不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来青岛西海岸找我,和你一起沐风听浪,看海鸥翱翔,喝啤酒,吃蛤蜊---




                               

                        


 

 
图片
                                           最家常的---花蛤



图片                                  西施舌外表,有五六个花蛤那么大
 
 图片
西施舌的肉,我当了回有心人,吃的时候拍下了。


 

图片
今天市场拍的---扇贝
 


图片
今天市场拍的---黑蛤,味道比花蛤香

 

图片
今天市场拍的---海蛎子

 

图片 
今天市场拍的---小海螺

图片
今天市场拍的---小贝类 


图片
 

今天市场拍的---小贝类

 

 











文章评论

聪明的傻瓜

吃的不是蛤蜊,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感情,...[em]e113[/em]

雁儿在林梢

不是吧!你那里几块钱一斤的东西,到我这里卖30块钱一斤啊!

雁儿在林梢

纤纤说过年前一直会写关于吃的日记,这是第一篇。必须再接再励哦!

红玉丁香

一大早,看着美文,听着音乐,想着蛤蜊,流着口水,,姐姐,我今天也要吃。姐姐,我在秦皇岛,我这里也有哦。只是我能力有限,写不出您这号文章。羡慕!

一鸣

馋。馋得我直流口水

古道西风瘦猫

再赏纤纤美文![em]e179[/em] [em]e113[/em] 来青岛几年了,青岛的小海鲜也吃了不少,但吃了就是吃了,却很少研究它,很细致的部分也搞不清。“吃蛤蜊,哈啤酒”确实是青岛最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不过我倒是感觉一般,这可能就是我不是青岛人的原因吧,外地的朋友来了,却必须尝尝各种小海鲜,就像去北京必须吃烤鸭、涮羊肉一样。

原乡人

随着你的美文着着实实地领略了青岛的特色食品,大海的馈赠,啤酒海鲜想想惬意。如果不像纤纤这样的品味那可是真的不算是吃蛤蜊,不过那个西施舌的传说竟让人对它不忍下口呢![em]e120[/em]

柳絮飞扬

看着纤纤的美文,想起蛤蜊的美味,同在青岛写不出纤纤的好文章。

风微暖

我们把 蛤蜊 念作哈利,只吃过花蛤。曾经尝试过海星,真心滴不怎么好吃,海胆也是。总之还是吃不惯海鲜。不过,啤酒真是没话说,扎啤还是黑啤,好喝,至今怀念。

饮马天山

吃那东西很麻烦,还不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痛快!

墨览心韵

这些海鲜,我这都有,生长海边真是幸福

有时无忧

想去青岛吹吹风,喝喝啤酒,尝尝美食,最主要的是想一睹姐姐芳容,研究一下姐姐这么多美好的文章都是怎么来的?